【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傳統打錫製作技藝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民間,服務於民眾始終把實用和審美融為一體,在客家人地域生生不息,構築了基礎雄厚的大眾文化底蘊,並對其他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19年,長校打錫傳統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清流長校留坑這個客家村落,從前有著“九十九擔打錫籠”的說法。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走街來,過府來,打錫師傅好發財;後生仔,歇腳來,打好的錫壺跟你買。呦呵呵……打錫囉……打酒壺囉……”小城鵝卵石鋪就的街面上,悠悠飄蕩著打錫人尖細的吆喝聲,一副裝有火爐、坩鍋、石板、鐵錘、木錘……林林總總約八十來斤重的擔子,隨著打錫人腳步的節奏而上下忽悠。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相傳,打錫工藝是從浙江引進。全村80%以上的男子都會打錫,打錫工藝名傳四方。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到明清年間,打錫技藝從留坑發展到江坊、長校、茜坑、下謝、以及連城的馬屋、霧閣、雙泉、上梘整個四堡地域,打錫師傅的足跡踏遍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四省。鄰近的永安、龍巖、上杭、長汀、寧化、歸化、將樂、石城、泰寧、建寧、尤溪、沙縣、贛州、瑞金等20多個州、縣都有四堡錫店,還有50餘個村鎮碼頭也有固定的錫店。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打錫是一門頗有學問的工藝,它由煉錫直至製成錫器成品需要經過20餘道工序。打錫工具多而重,一副擔子至少有80斤。主要工具有爐子、鐵鍋、石板、大小鐵錘、火鍇、木錘、丁字勾、鐵鉗、剪刀、鐵鐓、錫槽、拍板、各種石模、竹籠等30餘種。由錫屎煉成錫塊,由錫塊變成錫薄,由錫薄造成錫模,由模製成錫器,錯綜複雜,同時要掌握錫的性能,以及製作過程中的奧秘。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客家人對錫制器皿情有獨鍾,最常用的日用錫器有酒壺、酒海、暖壺、油壺、臘壺、茶壺、錫杯、錫盆、雙壺,另有神臺上使用的香爐、燭臺、燈盞,獸禽類的麟、獅、象、鶴、鳳、雀及神話傳說中的福、祿、壽、喜神、財神、送子觀音等各類工藝品,不一而足。客家人判定一個家庭是否溫飽富足,與家中的錫制器皿多少成正比關係,當地嫁女,得有錫器回奉,多者一堂八件(酒壺、暖壺、油壺、茶壺、臘壺、寶鶴壺、燭臺、燈盞),少者半堂四件,再不濟者也得奉上一支錫燈盞,因此,錫制器皿是客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歷代,留坑頗有名氣的打錫師傅很多,同時,創作了許多工藝考究,高雅別緻的錫器工藝品,為群眾喜聞樂見,傳留於世。如民間珍藏的有明代製作的“金鉤壺”、“八角茶壺”、“寶鶴壺”、“雙鶴燭臺”、“雙喜燭臺”、“錫塔”、“錫鼎”……雕龍刻鳳,製作精緻。相傳清乾隆年間,留坑有位打錫師,精製一對仙鶴燭臺,只要微風振動,或在旁拍拍手,“仙鶴”就會徐徐展翅,翩翩起舞,後將此物進貢皇上,被皇上封為“仙鶴神師”稱號。近些年,當地的錫制工藝品參加廈門、廣州商品交易會、博覽會均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睞。各界人士愛不釋手,把錫工藝推向了國際市場,使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脫穎而出,生輝煥彩。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水韻清流·多彩“非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長校打錫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