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轉相交,盡皆和合",魏晉時期各民族音樂交相融匯,蓬勃發展

引言

魏晉南北朝擁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亂割據中渡過,然而正是這個動亂的時代,讓北方遊牧民族開始向中原地區遷移,使得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與少數民族的人民生活在一起,人們居住的房屋交錯而立,不同民族之間相處融洽友好往來,逐水草而居的遷徙生活變成了穩定的農耕生活。在長期的交流過程中,

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的緊張關係得到緩和,民族大融合趨勢進一步發展,同時漢民族的音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精華,發展成為了多元一體的音樂。

古琴

一、北方各少數民族內遷,加快了南方地區的農業經濟的發展,南北方人民生活和諧融洽,不斷加強經濟文化交流,因此形成民族大融合的景象。

我國北方的大草原廣袤無垠,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養育著北方的遊牧民族,草原上隨處可見他們放養的馬、牛、羊等牲畜,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天蒼蒼,野茫茫"更是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生活的樣子。

從東漢、魏、晉時期開始,就有很多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始向中原地區內遷。北方少數民族的到來,不僅為江南地區帶來了數量巨大的優秀勞動力,而且將他們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相關的生產技術帶到了中原地區,使得原本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良好的開發,耕地面積逐漸增加、水利工程不斷興修、農業生產技術等得到改進提升,在南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整個江南地區的經濟水平得到極為迅速的發展。有史書記載:"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農業收穫圖

不僅如此,北方的少數民族也會虛心向漢族人民學習當地的農業技藝,原本的畜牧事業逐漸轉換為中原地區更為主要的農業生產。同時漢族人民也主動向北方民族學習一些較為基礎的畜牧知識,並且寬容接納他們的食物、服裝和其他一些生活習慣及用具。

各個民族的大融合不僅體現在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更是日益密切頻繁。到了西晉時期,從北方內遷而來的少數民族逐漸開始學習中原地區使用最為廣泛的漢語,漢語因此成為當時的通用語言,同時從西北民族流入的樂器和歌舞也深受漢族人民的喜愛和追捧。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政治中心逐漸南移,北方民族將自己的音樂文化也一同帶入江南,同時將中原地區已有的歌曲形式與此相結合,由而形成新的音樂風格和形式。

東晉之後,北方少數民族南遷,與他們一同南下的還有他們的音樂文化,如相和歌此時南方地區的音樂已經得到良好的發展,並且深受民眾的喜愛,從北方流入的音樂開始逐漸與南方音樂相互融合,從而產生了一種新形式的音樂——"清商樂"。

清商樂

清商樂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原舊曲"、"吳歌"和"西曲",這是一種婉轉悠揚、清新活潑的音樂風格,不僅是上層統治者還是下層的普通百姓,都對它喜愛有加。而流行於北方地區的歌曲,大多如北方的漢子一般粗獷豪放,無論是語言、曲調和演唱的方式都與南方音樂有著巨大差異。

清商樂常用愛情故事作為樂曲的主要題材,也有少數部分是有關當時的一些社會矛盾,它的主要音樂風格都是比較柔美綺麗的,也有很多十分的清新自然,無論是哪一種風格都獨具魅力。

清商樂所需要使用到的樂器與其他歌曲相比,不僅有所增加並且對於樂器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故古書中的記載,清商樂主要是使用擊樂器,主要為鼓,相較於前朝歷代又增加了新的打擊樂器,分別為鍾和罄;對於原有的吹奏樂器笙和笛,又多加了蕭和壎;絃樂器中不僅有琴、瑟、箏、琵琶外,還有箜篌。這些樂器的傳入以及頻繁而廣泛的使用,為人們帶來了更加完整美好的音樂享受。

3、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有廣泛的南北文化交流,更有大量的西域音樂和佛教音樂傳入了中國,並且對中國音樂的發展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東漢時期開始,佛教逐漸傳入我國,逐漸發展成為當時中國各個階層人民所信奉的宗教,因此佛教所宣揚的文化和精神影響著中國的廣大人民,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在中國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佛教不斷融合最終成為中國主流文化之一,對中國的文化思想及藝術表達均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影響,隨著佛教的日益興盛,佛教音樂在中國也逐漸流傳開來。

佛教音樂的主要形式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對佛祖和菩薩進行歌詠贊嘆,或者是加以一定的曲調對需要宣傳的教義和經文通過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將這種形式稱之為"梵唄"。在寺院中經常演奏這種音樂形式,常常會吸引來大量的聽眾,使得人們對佛祖菩薩更加的充滿敬意,《魏書》中對此有所記載:"梵唱屠音,連簷接響"。

佛教音樂的大量傳入,為中國本土的民族音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能量,對以後的隋朝、唐朝的音樂文化形成造成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甚至對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間接的聯繫。中國的音樂作品,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渲染和深刻影響,中國的音樂作品因佛教文化的融入而擁有更加豐富的內涵,也使得聽眾有了更多元化的欣賞角度和更為深刻的精神體驗。

佛教音樂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文人音樂家,他們的出現使得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更加突出,同時他們的能力相較於其他朝代的音樂家更為引人注目。

魏晉南北朝時期,整個國家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的混亂狀態,少數民族的內遷為社會帶來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文化思想較為開放,由此出現了文人音樂家這樣的一個群體,像"竹林七賢"、"建安七子"都展現出不同以往的文學素養。

這些文人音樂家都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同時也具備極高的文學素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們大多都是來自於社會的士族階層,因此只是將音樂作為自己的愛好,不以音樂作為自己的職業;他們其中有些人具有音樂創作的能力以及對音樂理論的說明敘述能力;他們還都具有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竹林七賢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如魏晉時期的嵇康,他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文化家,也是當時"竹林七賢"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追求無拘無束、遠離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他從小就喜歡音樂,更是表現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對樂曲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感知。

嵇康對音樂十分喜愛,在他看來音樂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情操,"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其中他最喜歡的是琴,他不僅能彈奏琴曲也能自己創作琴曲,他演奏的《廣陵曲》更是受到了後人的追捧和極高稱讚,《廣陵散》曲調高昂,傳達出被壓迫者奮起反抗的鬥爭精神,而嵇康正是從中看到了這樣濃烈的情感,於是藉此樂曲彈奏出心中的不羈灑脫。

結語

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併為國家音樂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音樂文化的不斷交融,從而形成新的音樂形式,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體驗和享受。


參考文獻

《魏書》

《晉書》

《樂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