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三從四德"雙重夾擊下,魏晉為何還會產生婚姻自主觀念?

《禮記˙昏義》雲:“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是

“人倫之始”,構成中國傳統社會形態的基礎。中國傳統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全程包辦,父母為子女選擇門當戶對的人家結為姻親。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開始興盛,他們長期把持朝政,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門閥士族為了長期保持其優越地位,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增強自己的勢力。

其中,婚姻便是保住特殊權力和地位的重要手段,“門當戶對”走向登峰造極的地步。士族選擇婚姻對象不再看對方的政治或社會身份,而是看對方是否是士族出身,秦漢起來的等級婚姻開始向門第婚姻轉變

一、宗族壁壘下的魏晉南北朝門第婚姻

魏晉南北朝門第婚姻使就是隻在若干門閥士族內部通婚,對於庶族或寒門出身嚴格排斥,不與寒門人士往來,以此來保證家族血統的純正,保持士族的穩定性,維持現存的等級秩序和士族優越的社會地位,壟斷社會上升的通道,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階層固化現象。

1.門閥士族集團內部累世通婚

門閥士族集團為了保持其優越的地位,與其他士族結成政治同盟,實行嚴格的門第婚姻,把通婚的範圍限制在名門士族之內,形成一個固化的婚姻圈子,防止現存的等級制度破壞,阻斷庶族上升的社會通道,進而保障現存士族能長期壟斷權力和社會地位。

東晉南朝,王、謝兩家世代通婚,出身於琅琊王氏的王凝之娶了謝安的侄女,出身於太原王氏的王述女嫁給謝萬,王僧達與謝景仁結親,兩家形成穩固的政治聯盟;江南士族朱、陸、顧、張等大姓也十分講究門當戶對,與同屬大族的孔、虞等姓聯姻。

同時,士族內部也講究門當戶對,高等級士族不與低等級士族通婚,往往選擇與自己同等級的門第通婚。

2.士族與寒門庶族互不通婚,老死不相往來

在內部累世通婚的同時,門閥士族還通過絕對禁止與寒門士族通婚來彰顯自身的

優越地位,如果有士族與寒門通婚,就會遭到本階層人士的排斥和恥笑。南齊東海王氏的王源將女兒嫁給滿璋之子滿鸞,御史中丞沈約上表彈劾,指出滿氏是庶族,王源與庶族通婚沾汙了名門,要求將王源驅除出士族,革去官職。

即使在家道中落時,士族也仍不願低下高貴的頭顱,與庶族通婚,南陳時,出身太原王氏的王元規,幼年喪父,家道中落,當地富豪劉瑱為攀上名門,想出鉅額嫁妝將女兒嫁給王元規,母親準備答應,王元規卻哭著說,我們家正是一直保持門當戶對才受人尊重,怎麼能夠因家貧就與庶族通婚呢?拒絕了劉瑱的要求,寧願繼續受貧,也要保持自身血統的純正。

3.門第婚姻實質就是政治聯姻

門第婚姻的實質就是政治聯姻,通過政治交換永遠保持士族的特殊地位,他們有的與皇族聯姻,低等級的士族通過與高等級士族聯姻攀高枝,新士族也通過與老士族聯姻提升地位,政治交換成為婚姻最重要的考量。

晉武帝司馬炎娶了弘農楊氏之女為皇后,楊氏去世後,因看中楊氏的門第,由立其侄女為皇后,東晉南朝也有不少公主嫁給王、謝等士族大姓。琅琊王氏的王導初到江南時,為了結交江南大姓,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特意希望與江南陸家聯姻;

桓溫在東晉算是權傾朝野,顯赫一時,但因為出身庶族,為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為自己的兒子與王文度聯姻,但因出身庶族被王文度拒絕,後來桓溫仍不肯罷休,堅持把自己的女兒嫁到王家,達成與高門聯姻的目的。

二、婚姻壁壘下自由婚姻逐漸誕生

魏晉婚姻總體上雖說是講究門第,但仍有部分開明的士族不侷限於門當戶對,允許子女自由尋求自己的幸福,一些高門子女也開始大膽地表達自己對婚姻的看法,構成門閥壁壘下不一樣的風景。

1. 部分士族子女打破門第,主動爭取幸福

長期以來,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父母全程包辦,子女只是遵命成婚便是,毫無自主選擇權,門閥士族內更是如此,但仍有一些男女敢於跳出樊籠,自主追尋愛情。

賈充是西晉的大貴族,韓壽是賈府的僚屬,出身寒門,在一次宴會上與賈充的女兒一見鍾情,兩人在婢女的幫助下暗通款曲,私下幽會,這在當時是絕對不能允許的,不過賈女的父親賈充還算開明,便成全了他們,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司空王昶的兒子王汝南,喜歡郝普的女兒,王昶鑑於郝女賢淑有德,就沒有拘泥於郝氏門第較低,為兒子訂下了這門親事,後來也證明了王昶的選擇是對的,只要人品好、賢德,門第並不是必須的。

2. 女子開始追求平等的婚姻,不甘做丈夫的附屬品

傳統社會中,女子在婚姻生活基本沒什麼自主權,要遵守三從四德,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不能對丈夫說三道四,更不能主動要求丈夫怎麼樣,魏晉時期,一些大膽的女子開始打破這些陳規,追求平等幸福的婚姻。謝道韞是東晉著名才女,出身於著名的謝氏家族,與同樣名門的王凝之結婚,是典型的門第婚姻。

但謝道韞卻對王凝之十分不滿,回到孃家抱怨謝家子弟個個出色,偏偏王凝之最為平庸,讓她十分不滿意,道韞公然嫌棄自己的丈夫配不上自己,這顯然不符合當時三從四德的要求,表現了謝道韞敢於向包辦婚姻反抗的勇氣。

《世說新語˙賢媛》載:許允的妻子阮氏,因相貌不佳,丈夫遲遲不肯進入洞房,還譏諷她“婦有四德,卿有其幾”,阮氏承認自己相貌不佳,但反駁道“士有百行,君有幾?”,表示自己雖不佳,但丈夫也有缺陷,不應該如此嫌棄她。

阮氏不再如禮教要求的那樣對丈夫唯唯諾諾,大膽地指出丈夫的錯誤,彰顯身為女性的平等地位,後來也贏得了丈夫的尊重。

3. 女子再婚受到更多的理解與寬容

傳統禮法往往要求“一女不侍二夫”,丈夫早亡,女子一般不得再婚,不少女性年紀輕輕便守寡,魏晉時期,傳統禮教有所鬆動,一些開明士族允許女子再婚,重新追求幸福。

三國時期,便有何晏的母親帶著何晏嫁給曹操,而且深受曹操寵愛;袁熙的夫人甄宓,在曹操攻破鄴城後,深得曹丕的喜愛,後來還成了魏國的皇后。

《世說新語˙假譎》記載了一則故事,諸葛恢之女文彪嫁給了庾亮之子,庾亮兒子因遭人迫害早逝,文彪年紀輕輕便要長期守寡,諸葛恢於心不忍,便為其女另擇夫婿,庾亮雖感念其子早逝,但考慮到文彪年紀尚少,就答應了諸葛恢的要求,允許文彪再婚。

《世說新語》中還記載了不少關於女子再嫁的故事,並流露出了同情與支持,正是諸葛恢庾亮這種開明的士族,才使文彪這些年少守寡的女子有了重新追求幸福的機會。

三、婚姻自主為何從宗族壁壘的夾縫中產生

1. 玄學興盛致使女子“三從四德”的儒家禮教受到挑戰

魏晉時期,玄學興盛,玄學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拘泥於傳統的禮法,主張率性而為,盡情享受生命,人性的光輝開始得到重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空前解放,公然對舊有的倫理道德展開質疑,一些女子不滿足於傳統的

“三從四德”,大膽質疑男尊女卑的婚姻,主動追求幸福;

要求寡婦守節也被認為是摧殘人性,婦女再婚受到了更多的寬容;一些士人對婚姻的態度也開始崇尚自由與真情,不再嚴格拘泥於門閥的限制,部分開明士族也能夠摒棄禮法的束縛,大膽支持子女追求幸福的婚姻。

2. 社會長期動盪使得傳統社會文化秩序崩解

魏晉時期,社會長期動盪不安,漢代以來的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崩解,處於“禮崩樂壞”的時期,人們對固有的社會觀念、道德要求不再盲目信仰,凡事均以實際效果為主,不再考慮禮法要求,統治者也忙於爭權奪利,無暇顧及對封建秩序的維護,為一些開明士族的個人選擇創造了條件。

比如,長期的戰亂使得男子大量減少,寡婦屢見不鮮,統治者為了社會穩定的需要,也對寡婦再婚不加干涉,甚至還加以鼓勵,不再顧忌傳統禮教的要求,這也是人們能夠自由選擇婚姻重要的社會背景。

3. 漢魏以來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

漢末魏晉以來,北方少數民族持續南下,經過長期的融合,逐漸與漢族融為一體,

少數民族粗狂、奔放的性格也影響了漢族人民,尤其是少數民族女性地位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漢人的觀念,女性相比之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到北朝隋唐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也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結語

魏晉時期,由於門閥士族勢力的興盛,門第婚姻成為魏晉婚姻的主要形式,士族子女大多根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選擇門當戶對的人家聯姻。

但由於魏晉時期,社會長期動盪,傳統儒家禮法受到挑戰,主張率性而為的玄學開始興盛,一些士族子女開始衝破宗族禁錮的牢籠,大膽追求自由率真的婚戀,主動追求自身的幸福,部分開明士族也允許自己的子女摒棄封建禮法,

依照自己的意願婚戀,在宗族壁壘下打開了婚姻自主的一扇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