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詩的紀錄, 紀錄的詩

《如果國寶會說話》從遠古而來,走過龍飛鳳舞,穿越彩陶青銅,終於來到魏晉隋唐。筆墨紙硯都已備好,書聖王羲之酒至微醺,提筆寫下《蘭亭序》;詩仙李白酣暢淋漓,開口詠出《將進酒》。那是一個美學覺醒的時刻,一個文化融合的時代,飛天從恆河飄過黃河,迴翔在敦煌壁畫裡;海倫踩著絲綢之路從愛琴海走進中國,棲息在一隻鎏金銀壺上;阿羅本從波斯來到長安,留下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華文明敞開胸襟,包容世界,渲染出繽紛的色彩,詠唱著自由的歌吟。

這部25集短片組成的系列紀錄片,每集只有區區5分鐘,卻像一首首唐詩絕句,言有盡而意無窮,風雲變幻,氣象萬千。或許受了李白天馬行空的才華感染,《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以輕靈的想象激活沉睡的文物,宛如畫家張僧繇墨筆一點牆上的龍便騰空飛舞:《蘭亭序》是王羲之的內心獨白,竹影搖曳,落筆瀟灑,彷彿重回當年流水曲觴的雅集;《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依託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以李白、岑夫子、丹丘生三人飲酒的獨幕劇方式描繪唐代酒籌;《水晶綴十字鐵刀》是漢刀與唐刀的跨時空對話;《阿斯塔那俑與文書》是一場重回歷史現場的舞臺劇,唐代高昌郭錄事審理了曹二郎和李三之間的一樁經濟糾紛案,以此講述出土文書《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為錄上訊問曹祿山訴李紹謹兩造辯辭事》;《唐代仕女俑》以今日胖妹的口吻給大唐女傭寫信,描述了一個胖妹的春天,一個“以想胖就胖的自由為美”的時代;《立獅寶花紋錦》乾脆放棄所有旁白獨白對白,直接用電腦編程的方式展示唐代圖案,輔以字幕說明;《敦煌經變畫》從天國想到唐都長安,直接切入火箭騰空、燈火輝煌的現代場景……久違了,任才使氣的創作!久違了,天馬行空的想象!

對於編導團隊來說,要在短小的篇幅裡勾勒中華文明的精神肖像,這是一份艱鉅的考驗。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史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怎樣講述魏晉風度?紀錄片選擇了曹植、王羲之和竹林七賢,準確詮釋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洛神賦》情調哀怨,文采飛揚,曹植以此抒發抑鬱之情。而《洛神賦圖》據傳為畫家顧愷之所作。影片追源溯流,從《詩經·蒹葭》找到洛神的原型——那個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洛神帶著對美的無限嚮往,卻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東方審美的底色”。而竹林七賢早已沉澱為中國文化裡一聲高貴的絕響,“嵇康輕嘆,《廣陵散》於今絕矣,40而終。阮籍獨自駕車,行到路盡頭,嚎啕大哭,後折返”。率情任性,高標獨立。

從魏晉到隋唐,中華文明歷經數百年戰火浩劫,走到一個國強民富、人文馥郁的繁盛時代。詩人杜甫曾經這樣描述他所看見的盛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紀錄片選取了唐太宗的昭陵六駿、李白的《將進酒》、唐三彩駱駝載樂陶俑、敦煌經變畫、黃河鐵牛、回洛倉刻銘磚等講述了大唐的風華、胸襟、實力與自在。但長沙窯青釉褐彩詩詞壺上一位無名氏的詩歌讓我感慨不已:“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花不相思”。這首詩雖然沒入《全唐詩》編輯的法眼,卻為那個時代留下一條最美註釋:詩歌是唐朝的日常生活,隔壁大媽鬧點小情緒都會寫成詩,而不是罵大街。或許,這就是GDP無法統計的審美素質。

《如果國寶會說話》一開始就摒棄嚴肅緊張的臉,以短片之輕負載文物之重。它拒絕宏詞闊論,慷慨激昂,而是回到日常,回到人性,用今日之心觸摸隱藏在文物內部的心跳,回到歷史現場,與李白、杜甫推杯換盞,笑談人生,尋找情感的共振。行至第三季完全放開所有束縛,飛天一樣自由自在,漫天飛舞。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復生,是莊子、屈原、王羲之、李白藝術傳統的賡續。

這是詩的紀錄,紀錄的詩。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朱瓅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