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反映故宮博物院院史的回憶錄《故宮五十年》正式出版

首部反映故宮博物院院史的回憶錄《故宮五十年》正式出版

□半島記者 孟秀麗

適逢北京故宮建成600週年之際,一部反映故宮博物院創辦發展全景歷程的回憶錄《故宮五十年》已於2020年4月在全國上市。《故宮五十年》以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為開端,再現了故宮博物院50年的動盪歲月,涵蓋了故宮文物清點造冊、國寶疏散後方、文物出國展覽、文物運臺等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其中,有關抗戰期間百萬件國寶在戰火中南渡北歸、西遷東還的部分經過,更是首次在大陸披露。該書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

首部反映故宮博物院院史的回憶錄《故宮五十年》正式出版

《故宮五十年》2020年4月出版

故宮博物院元老親自撰寫,回憶創辦艱辛

《故宮五十年》的作者那志良先生1908年生於北京, 17歲便進入故宮成為一名職員。彼時,故宮博物院在“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的決議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為了趕上在“雙十節”開幕,工作人員必須在二十天內佈置好各個展室。甄別贗品、刷洗、編目、撰寫展覽卡片,一套流程做完整才能將展品陳列。

到了正式開幕那天,神武門外早早就站滿了人。九點開門後,人們一擁而入,頓時擁擠不堪。時任博物院常務委員吳瀛如此記敘當日情形:是日萬人空巷,鹹欲乘此國慶佳節,以一窺此數千年神秘之蘊藏。餘適以事入宮略遲,中途車不能行者屢,入門乃與眷屬及三數友人,被遮斷於坤寧宮東夾道至兩小時之久,始得前進。

然而這份熱鬧沒能維持多久,故宮博物院就迎來了多重危機。1926年3月,博物院理事長李煜瀛與古物館館長易培基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緝,被迫離開北京。隨後,“直魯聯軍”進京後要求“接收”故宮,迫令博物院騰讓。同年,部分滿清遺老聯合以清室內務府名義致書國務院,謀溥儀之復宮及恢復優待條件。

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故宮博物院就歷經四次改組,始終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態。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後,故宮博物院暫時贏得了穩定的局面。

首部反映故宮博物院院史的回憶錄《故宮五十年》正式出版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故宮博物院被迫南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在侵佔東北後,對華北也虎視眈眈,北平形勢危矣。為保護國寶遭戰火毀滅或被日軍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消息一出,群情譁然。不少民眾認為博物院此舉有動搖人心之嫌,也有人將這視為博物院內部私吞國寶的障眼法,更有甚者對工作人員發出了恐嚇。

那志良先生也是受到人身威脅的故宮人之一,家人也勸他辭去文物押運工作。前方是註定艱險的護寶路,後方有日軍步步緊逼,那志良對此卻不以為然。他知道,自己身上肩負著守護文化的使命:“故宮文物是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結晶,毀掉一件,就少一件,國亡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便永無復國之望了。”

據《故宮五十年》統計,從1933年3月15日到5月15日的兩個月時間裡,共有19557箱的故宮文物分五批運出了北京。先到上海,次至南京,後分南、中、北三路運送,最終分別在貴州安順,四川巴縣、樂山和峨眉山等地“避難”達七八年,輾轉兩萬裡,歷時14年光陰。

在那志良先生的記錄下,我們發現對文物造成威脅的不僅有日軍、土匪和炮火,還有潮溼、白蟻和鼠患。然而,1945年抗戰勝利後進行文物清點時,這1萬多箱國寶,幾乎無一損毀或遺失,堪稱文物史上的奇蹟。

首部反映故宮博物院院史的回憶錄《故宮五十年》正式出版

六百年風雨飄搖,故宮精神薪火相傳

近年來,曾經“高冷”的故宮搖身一變成了備受追捧的“網紅”。故宮文創成為“國潮標杆”,《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影視作品更吸引了年輕人關注故宮、瞭解故宮人。回想博物院初建時的岌岌可危,正是一代代故宮人的典守才使得矗立600年的紫禁城在今天重新煥發光彩。

在《故宮五十年》中,那志良先生以親身經歷還原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為我們再現了初代故宮人的精神面貌。除了專注於技藝的工匠精神,故宮人還有一份“守初心,擔使命”的追求。恰恰是這些逆行者的負重前行,方成就了今天走向國際的“故宮IP”。在保有匠心之外,牢記歷史傳承精神才是故宮走向下一個千年的要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