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六經論怎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

看六經論怎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

導讀:腰間盤突出是臨床常見病,對於本病的治療正如婁老師在摘要裡說的那樣:運用六經辨證方法,結合辨證用藥、針灸、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內治外治緊密結合,突出中醫整體治療疾病的主導思想,常能收到意外效果。


六經辨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文 / 婁紹昆


一、太陽太陰合病


張某,男,27歲。1980年8月20日初診。2天前因嚴重腰傷,致腰腿持續的疼痛,活動受限,經X線拍片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刻診見:腰腿劇痛,不能站立,右腿麻木冷痛,串痛遊走,痛無定處。畏寒惡風、頭痛無汗、納呆嘔惡、腹脹便溏、口淡喜唾。舌暗淡胖大,苔白膩,脈象浮緊。腹診見心下痞硬。


此為風寒溼邪久鬱不解,乘腰部挫傷凝聚於腰腿及太陽經脈,積滯日久,襲傳太陰。


法宜辛溫開閉,溫補脾陽,本麻黃湯與附子理中湯方意用之。生麻黃、桂枝各10g,杏仁、炙甘草、乾薑各6g,炒白朮、附片(先煎)各20g,黨參15g。3劑。


藥後微汗出,畏寒稍減,腰腿痛明顯減輕,可轉側活動,心下仍痞硬,脈浮緩。檢查:腰椎4-5棘突周圍壓痛,L5棘突向右偏歪,臀部環跳、次髎壓痛。病仍在太陽太陰,法宜表裡雙解,以桂枝人參湯加味:附片(先煎)20g,桂枝、白芍、黨參各15g,茯苓30g,乾薑10g,炙甘草6g,5劑。以藥艾條燻灸環跳、次髎、腰俞等穴位,溫通去痺;並結合正脊手法,糾正L5棘突的偏歪。


先後服藥30余天,並每日堅持艾灸(根據日本針灸家澤田健先生經驗,每次燻灸前,先按壓穴位周圍尋找最敏感的壓痛點,以痛為腧,重新調整施灸的位置),腰腿痛日趨輕微,直到消失。停藥後,囑其繼續自灸命門、關元等穴,以資鞏固。半年後,恢復如初,參加正常體力勞動。

按:此例診為太陽太陰合病,始以麻黃湯合附子理中湯,溫中散寒;後以桂枝人參湯加味,守方月餘而效。心得有四:①腰腿痛為“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主症之一“體痛”,選擇麻黃湯就很自然。②憑脈證,雖久病仍斷為太陽表實,不可拘泥計日傳經之說。③先麻黃理中,後桂枝理中,病不離太陽太陰,但表虛表實,不容混淆,前方中病即止,後方可反覆使用多次。④按摩、正脊、溫灸,配合方藥,是重要的治療手段。

二、太陽少陰合病

王某,男,25歲,農民。1972年4月6日初診。1天前不慎挫傷腰部引起右腰腿麻痛。

刻診見:瘦長身軀,苦痛面容,腰部冷而痛甚,難以轉側,全身關節痠痛,陣發性地發作嗆咳,咳時右腰腿麻痛加重,畏寒發熱,氣短自汗,小便短而不暢,舌淡紅,苔白厚膩水滑,脈沉細。檢查:腰部發現脊柱向右側彎,L4棘突向右偏歪,L4、5、S1棘突周圍壓痛,右骶髖關節壓痛並觸及索狀物,右腿抬高試驗強陽性。X片顯示,L4/5間隙變窄。診為右骶髖關節錯位引起腰椎間盤突出。


此為風寒駐留太陽,由表及裡,傷及少陰,致兩經同病。


法宜溫陽固表、解肌散風、祛寒除溼,予桂枝加附子湯與腎著湯合方加味:乾薑、附片、炙甘草各10g,桂枝、生白芍各15g,茯苓30g,炒白朮20g,杏仁、厚朴各6g,大棗3枚。5劑。並針刺右環跳穴。次日腰腿疼痛加重,乃“瞑眩”佳兆。3劑後,諸症始緩,5劑藥盡,腰部冷痛與右腿麻木明顯減輕,嗆咳亦減,時有咯痰如水。藥已中肯,守方繼進5劑,並給予針刺、按摩。3診諸症均緩,減杏仁、厚朴,加細辛3g以散寒溫經、化痰逐飲,並用艾條燻灸腰骶壓痛點。內外合治,半月諸症若失。1月恢復如初。

按:《傷寒論》論治風寒溼痺,太陽最詳。“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太陽不解,遂成太陽少陰合病之勢。腰冷而痛,為寒溼侵襲,病不在腎之本髒,而在外腑。合《金匱要略》所云:“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甘姜苓術湯主之”。

三、少陽陽明合病

陳某,男,40歲,業商。1997年10月7日初診。1995年春,出現腰腿部疼痛,麻木。近年來加重,經2次CT,確診為椎間盤突出。

刻診見:形體豐腴,四肢不溫,頭痛頭眩,口苦咽乾,煩燥嘔惡,脅脘脹滿不適,睡眠欠安,大便乾結,2—3日1行。舌暗紅,苔黃厚乾燥,脈弦緊而數。腰曲變平,腰部活動受限,前屈極困難,腰4棘突向右偏歪,棘突旁壓之劇痛並向右下肢外側放散,右外踝處麻痛。腹診:腹部膨滿堅實,胸脅痞硬,心下痞滿,壓痛不甚。


此少陽陽明合病,具大柴胡湯證:柴胡15g,黃芩、半夏、枳殼各10g,生白芍30g,生大黃、炙甘草各6g,生薑5片,大棗5枚。3劑。藥後大便暢通,量多,腹脘舒暢,腰腿痛稍緩,四肢轉溫。原方加當歸30g,雞血藤30g,5劑,並在腰椎棘突壓痛處刺血拔罐,手法糾正偏歪腰椎棘突,再針刺環跳2,委中2。原方進退並予以腰部按摩、針刺,治療1月後,臨床症狀消失。隨訪4天來,身體壯健,能勝任繁重的工作。

按:此為典型的大柴胡湯證。形體壯實、腹肌充實、大便秘結、舌質暗紅、舌苔黃厚乾燥,脈實數,符合“大黃體質”;口苦咽乾、目眩煩躁、胸脅苦滿、脈弦等見症,屬少陽病柴胡證;大腿、小腿外側及外踝等處疼痛,都為少陽經脈所過;整體脈症不虛的“四肢不溫”則是少陽病四逆散證。故用柴胡劑治療跌撲閃挫後的損傷內證,曾經是一些傷骨科名醫的家傳秘法。

四、陽明太陰合病

陳某,男,40歲,漁民。1998年10月25日初診。1天前,因腰傷而出現腰腿疼痛,日輕夜重,經X線拍片、CT等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近3月來,漸漸加重。

刻診見:患者面色黯然青淡,呻吟時聲高氣粗。右腳拘攣難以著地,坐下時要挺直腰板,稍放鬆即腿痛,行走困難,平臥痛減,但轉側困難。睡眠不安,大便秘結如塊狀,3-4日1行,腹部時時冷痛,大便時更甚,四肢不溫,右腿趾如冰,舌暗紅苔厚白,水滑有粘液,脈沉緊有力,脊柱向左側彎,腰部生理曲線消失,L5棘突向右偏歪,周圍壓痛,右臀上部有索狀物礙手、壓痛,右側腹股溝部有壓痛及輕度腫脹。腹診:腹肌緊張膨隆,右胸脅苦滿,右脅下至少腹壓痛、痞硬。


此乃陽明太陰合病,兼有少陽柴胡證,宜溫下寒實為治,輔以疏肝柔筋,擬大黃附子湯合四逆散:附片、生大黃、柴胡、枳殼、生甘草各10g,生白芍30g,細辛5g,3劑。患者自述,藥後約1h,腰腿拘急疼痛減輕,大便通暢而量多,便後諸症好轉,3劑藥盡,病去大半。原方已效,加雞血藤30g,當歸15g。又5劑。輔以按摩,用手法拔正書槽的臀上皮神經處筋索,並糾正偏歪的L5棘突。

3診:大便通暢,腰腿痛緩,腰前屈不利,行走已不跛行,肢體轉溫,但右下肢尚涼;腹診,右脅下壓痛痞硬已經消失,但腹直肌還拘急;脈細緩。證呈邪祛正虛之象,以溫養氣血以善其後,當歸四逆湯加大黃化裁,服藥20余天,病情日益減輕,體力恢復而治癒。3天后,患者行坐臥如常,病無復發。

按:《金匱要略》雲:“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患者體型壯實、大便秘結、脈實有力,屬“大黃體質”;而腰腿疼痛劇烈,面色黯然淡青,四肢不溫,腹部冷痛,脈緊,是“附子證”;舌苔白、苔上有稀滑粘液,是“細辛舌”。合而論之,與大黃附子湯證非常契合。患者尚有柴胡、白芍見症,故輔以四逆散以加強療效,腰腿劇痛減輕後,以脈細、右下肢涼痛、腹肌拘急為主要目標,投當歸四逆湯加大黃而獲痊癒。


日本漢方家經常用大黃附子湯加味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如吉益南涯氏提出:“此方合芍藥甘草湯成‘芍甘黃辛附湯’可用於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等腰痛甚劇者”,並明確地提出該方使用的三大目標:“①痛側之足冷甚;②其痛如抽筋感;③有便秘傾向。”

五、少陰病

陳某,女,31歲,家庭婦女。1999年8月7日初診。患慢性腰痛6天,2天前因腰扭傷而加重,兩下肢交替性放射痛。經X線拍片、CT、MRI檢查,確診為先天性腰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

刻診見:精神萎靡,面色淡黃晦暗無華,腰部板硬疼痛,兩腿麻痛沉重,行動遲滯緩慢,形寒肢涼,頭部畏風,胸悶氣短,喘咳痰多白粘,大便3—4日1行,溏軟不暢。自述發病以來很少出汗,即使炎夏酷暑,亦少有汗,下肢輕度浮腫,重按有凹陷,小便短少而不利,晨起全身肌肉、肢節都痛酸不適。月經延期已3月,白帶清稀量多。舌暗淡白,形大,苔厚白水滑,脈遲無力。腹診發現腹直肌攣急。


此為風寒溼邪阻滯少陰之表,法宜溫陽散寒,解表祛溼。投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杏苡甘湯合方:生麻黃、杏仁各10g,附片15g(先煎),細辛、炙甘草各5g,炒薏仁20g,5劑。藥後微汗出,小便量增,自感神爽體舒,胸暢喘平痰少,但腰腿疼痛反而加重,2診時,原方減麻黃為6g,繼投5劑。藥後腫退痛減,原方加當歸四逆湯化裁,並在腰椎、腰骶部輔以溫灸與按摩。2月後,恢復健康。

按:患者屬“麻黃體質”:體型稍胖、身體稍壯、面色暗淡黃色、惡寒、膚燥無汗、浮腫傾向。從初診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至後來的陽和湯,都始終不離麻黃。初診屬少陰:精神倦怠,形寒肢冷,腰腿冷痛,行動笨拙,舌大淡暗,脈遲無力,小便不利、下肢沉重、浮腫、腰部轉動不利、白帶量多清稀等,符合附子證與細辛證。再加上“一身盡痛”及胸悶喘咳、痰多白粘等“溼喘”之象,故加杏仁、苡仁、甘草,成麻黃附子細辛湯與麻杏苡甘湯的合方。

六、厥陰太陰合病

葉某,男,45歲,漁民。1997年7月5日初診。3天前,腰部被油桶撞傷,引起腰腿疼痛。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滑脫症。

刻診見:形體消瘦,神色憔悴,巔頂脹痛、畏風多汗,時值7月炎暑,身穿棉毛衫,仍然四肢厥冷,趾部更甚。腰部隱隱疼痛向骶髖部放射,活動不利,不能前屈。下肢無力、痛麻,左腿更甚。胃冷不適,時時噁心嘔逆。舌淡暗,苔白膩厚,脈細澀。下腰段前突增加,腰骶交界處有凹陷,L3—S1段棘上韌帶剝離,腹診發現腹肌菲薄,兩腹直肌攣急強直。


此為厥陰太陰合病,既具有厥陰經寒凝經絡之外寒,又兼太陰病水飲上逆之裡寒。


宜養血通絡、溫經散寒、溫中降逆,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當歸20g、桂枝、生白芍各20g、細辛、通草、炙甘草、吳茱萸各5g,生薑3片、大棗3枚,3劑。並在腰椎棘突施以按摩手法,糾正剝離的棘上韌帶。藥後無明顯進展,方證辨證無誤,守方不變,再3劑;同時在骶腰部按摩,繼續糾正棘上韌帶;再在壓痛點最明顯的環跳穴處針刺,並加以溫灸。針藥並進,腰腿痛減,胃脘冷痞之感消失,惡嘔減少,肢體稍稍轉溫。原方依症增減化裁,並囑咐患者每日堅持用艾條在腰、臀、腿壓痛部位灸療,腰腿痛逐日減輕。調治兩月,呈小康之局。

按:《傷寒論·厥陰病》所載當歸四逆湯,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的寒厥症。此例患者,腰、臀部及下肢末端發冷、疼痛,脈沉細澀,舌暗淡苔白,符合此方方證,故選而用之。當歸四逆湯是桂枝類方,是桂枝湯加當歸、增大棗,以細辛、通草為使,使藥效深入營血。通過溫經潤血、開閉驅寒而療厥陰經絡的寒痺。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文章來源:《河南中醫》2002年11月第6期


點擊“瞭解更多”學習中醫 ↓ ↓ ↓

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