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其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中國曆代都非常推崇周禮,以至於周禮影響了中國歷史三千年,其中的奧妙耐人尋味。

1 、周禮的形成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周禮》是儒家經典,相傳為周公旦所著,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周武王訪姜尚而得天下,周公吐脯,天下歸心,周禮的重點是禮賢下士,《周禮》所記載的禮的體系最為系統,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等的具體規制,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周禮》六官的分工大致為: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周公旦

史載武王伐紂之後,周武王曾問箕子怎樣治理國家,箕子陳述了《洪範》九疇,向武王傳授了治國方略。武王滅商後第二年就死了,之後周成王繼位,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輔政,為了避免局勢不穩,周公旦制定了《周禮》,用來規範國家治理的禮樂制度。但直到西漢的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一批古書,其中一部名為《周官》,《周禮》才重見天日。

【成語小貼士】周公之禮: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

2 、孔子的倡導

而周禮之所以能被後世定為治國寶典,應該說主要得益於孔子的倡導。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諸侯稱雄,戰亂不止,孔子開出的濟世良方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就是抑制自己的情緒,復禮就是恢復周王朝的禮制。試想,孔子生活在周代,他只能說是恢復周王朝曾經的禮制,除非他不想活了,才可以懷念夏商,提出要恢復夏商的禮制。當然,國家禮制的建立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是周公旦提出了完整的禮制理論體系,才讓孔子的克己復禮成為可能。孔子死後逐漸成為萬世師表,他說過的話也成了金口玉言,歷朝統治者就只能有延續而用份兒了。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孔子

【禮制小貼士】克己復禮:就是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於禮的意思。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孔子這裡所說的禮,就是西周之禮。

3 、秦朝的暴政

戰國後期,秦國逐漸強盛並最終戰敗六國統一中國。但秦國不講仁義,不守禮法,僅舉一例,就可以看出不得人心。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楚懷王熊槐是禮樂文明培養出的最後一代國君,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請楚懷王在武關會盟,然而他並沒有前往,而是用武力挾持楚懷王至咸陽將其軟禁,造成楚懷王三年後客死他鄉,秦國把懷王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此事成為楚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楚國從此和秦國結下了樑子。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建立了秦朝。秦始皇採用的是法家韓非子的治國之道,他焚書坑儒,實行嚴法酷政,導致大秦帝國只存在了15年就二世而亡,而推翻大秦帝國的,就是楚霸王項羽,而項羽抬出的“義帝”,就是同樣被稱為“楚懷王”的熊心。楚雖三戶,可以亡秦,秦王朝終於為自己的不守禮法付出了代價,成為不守禮制的反面典型。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秦始皇

【秦亡警示錄】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於是,趙高就把不依附自己的朝臣都給殺了。如此“禮遇”正直大臣,不由得大秦帝國不滅亡。

4、 漢朝的推崇

秦朝之後,漢王朝建立,漢朝統治者總結秦亡的教訓,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在文帝和景帝時推崇的是黃老思想,蕭規曹隨,無為而治。到了漢武帝時,又抑黜百家,獨尊儒術,所謂獨尊儒術,實際上就是尊崇孔子所說的周禮。風靡兩漢的舉孝廉制度,實際上考核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周禮成為朝廷用人的標準。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漢武帝

【漢興啟示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辯考:經過儒家專家、愛好儒學者長期辯論,嚴肅考據,董仲舒並未向漢武帝提出過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建議。在《董仲舒傳》中,也只是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其中的《禮》經包括《大禮》和《小禮》,後失傳其一,並更名《禮記》。

5 、女皇的大周

中國歷史到了大唐進入興盛時期,唐王朝的統治者姓李,所以一開始尊崇老子的道教,但在治國理政上,還是推崇的儒家思想,沿用隋朝的開科取士,就是重用儒術的證明。到了女皇武則天時代,甚至改國號為大周,就是要恢復周朝的周禮。其實,武則天的武姓和周武王的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周武王也不姓周,而是姓姬,但周禮在大周乃至大唐得到光復和弘揚卻是不爭的事實。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武則天

【禮義小知識】禮義之邦:中國古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這裡講的是“禮義之邦”,而不是“禮儀之邦”,禮儀只是周禮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全部,典籍依據:《詩》序:“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禮記》:“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6 、宋朝的理學

大唐盛極而衰,歷史進入了兩宋積貧積弱的時期。在北宋周敦頤和二程(程顥和程頤)的極力倡導下,到了南宋朱熹集周程之大成,確立了程朱理學,講求存天理、滅人慾,三綱五常,將包含儒家思想的周禮推到了極致。在理學發達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雖然是一種有等級尊卑的愛,但“仁”是以人性為基礎。儒學發展到理學階段以後,已帶有濃厚的禁慾主義色彩。但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禮遇文人,定下了不殺文人的制度,兩宋時期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朱熹

【理學小知識】三綱五常:《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即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漢·王充《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智、信也。”用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7 、明朝的朱姓

明朝建立以後,吸取元朝短命的教訓,恢復唐宋以來的開科取士,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以朱子理學教化民眾。而明朝之所以採用朱熹的理學,除了兩宋以來的歷史延續外,更重要的是明朝皇帝姓朱,朱熹理學被認為是先人的啟示和教誨,使得包擴周禮在內的儒學得到了延續。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朱元璋

【朱元璋教化民眾小貼士】鄉飲酒禮:鄉飲酒禮是西周以來就有的一種禮儀,歷代也有提倡,但大多沒有認真實行。朱元璋把它作為實行教化、建立社會秩序的一項重要措施。《大明會典》記載:“洪武初,詔中書省詳定鄉飲酒禮條式,使民歲時燕會,習禮讀律,期於申明朝廷之法,敦敘長幼之節。”定時聚會,“習禮讀律”,是鄉飲酒禮的主要內容。

8 、康乾的尊孔

清朝入關之後,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汲取了元朝民族對立造成速亡的教訓,不僅尊孔祭孔,還開科取士,重用漢人,注重周禮教化,緩解了民族矛盾,順治曾經特地批示:“朕自親政以來,但見滿臣奏事。”雍正對弘曆說,你得罪誰也不要得罪天下讀書人,看來後來成為皇帝的乾隆記住了。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形成了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

周禮為何能影響中國三千年

康熙

【康熙尊孔小貼士】三拜九叩:公元1669年,年僅16歲、剛剛親政不久的康熙就採納漢官的建議,去太學祭拜孔子。此前,歷代帝王祭拜孔子,一般都是執學生禮,至多兩拜九叩。但康熙不顧大臣阻攔,執意執臣禮,三拜九叩。之後,康熙又提出尊孔崇儒,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康熙的這一舉措,拉近了與漢人,尤其是中原文化人的心理距離,讓漢人在心理上認同了清朝統治。

從周朝到近代,直至今天,周公之禮影響了國人三千年,這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根,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都說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能夠連續三千年不斷線,這在世界歷史上也絕對是一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