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2020年的4月17日下午,在迎接南京解放暨渡江戰役勝利71週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再次來到了南京市渡江勝利紀念館,參加對南京解放“渡江第一船”的“京電號”小火輪維修保護第一階段成果驗收。我欣喜地看到,文物維修單位宜興市金陵文物保護研究所在對小火輪維修時,為做到文物安全和人員安全,特意為這個巨型的可移動文物建起了“方倉醫院”,用保護大棚將文物先置於室內,然後再從事細緻認真的維修保護。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去年2019年,為迎接南京解放暨渡江勝利70週年,“京電號”小火輪只是作了臨時外表上的清潔與油漆出新處理,以供人們瞻仰。之後,渡江勝利紀念館組織文物維修單位對小火輪進行了全身大檢查,制定出了更加詳細的施工維修方案,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目前已經取得了第一階段的成果。船艙內的所有雨水、油汙、鐵鏽已經全部清理,再也沒有了異味;船體受鹽水浸蝕的部位已經全部找到,並進行了脫鹽處理;木門木窗等木質部分的糟朽狀況已經全部摸清,並得到了有效控制。小火輪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專家們在對前一階段工作進行充分肯定的基礎上,對下一階段的維修保護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更重要的是,希望下一步,南京市切實將這個國家一級可移動文物給予足夠的、專門保護陳列的空間,讓它在室內進行保護展示,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樣,把它當作“花船”放在露天廣場上展示了。否則,今天的維修成果不但得不到鞏固,而且還會讓如此珍貴的文物繼續遭到令人心疼的損壞。

那麼,京電號小火輪是如何由一艘普通的船隻而成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的呢?我曾經在《炎黃文化》雜誌2019年第五期發表《“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國江蘇網”也曾發佈過我的有關“京電號”小火輪的考證文章及現場講解情況。時隔一年,我們不防再回首,對這艘為南京解放立下戰功的一級革命文物,對它的前世今生再作一次回溯瞭解吧。

讓我們把時光回到71年前。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取得“三大戰役”勝利後,“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已經形成壓倒性態勢。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雄師在西起江西九江(一說江西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橫渡長江,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渡江戰役。南京作為國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在“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雷霆萬鈞進攻下,於4月23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獲得解放。

正是在解放南京的渡江戰役中,誕生了“渡江第一船”,它的名字叫“京電號”小火輪。

“京電號”小火輪原名“雲泰輪”,是一艘鋼質蒸汽機動力船,1925年,由上海人趙章麟在香港從英國人手中購得,當時該船正好在上海“沈寶記”船廠進行大修。(一說是由上海“沈寶記”商號的造船廠製造)船身長23.1米,寬4.25米,噸位49.84噸,排水量41.4噸,主要在長江上進行上海至漢口間的貨物拖運。上海淪陷後,小火輪落入日本人手中。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小火輪被時任國民政府首都電廠廠長兼總工程師的陸法曾收購,更名為“京電號”,功能主要是進行煤炭運輸。

1949年4月21號,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完全佔領了南京的三浦:江浦、浦鎮、浦口,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35軍派出7名偵察員,乘漁民童達興的小木船過江,通過中共地下黨與首都電廠工人取得聯繫,要求儘快將停泊在中山碼頭的船隻開往浦口碼頭,迎渡解放大軍過江。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4月23日晚,船老大黃興發等9名船工以最快速度升火,將“京電號”小火輪開往浦口,以發電廠運煤炭為掩護,悄悄地護送解放軍過江。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35軍103師的120名解放軍指戰員作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隊,乘坐“京電號”,從江北的浦口碼頭出發,冒著南岸隨時可能飛來的密集炮火,劈波斬浪,向著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馳去,一次次地在中山碼頭成功靠岸登陸。當晚,“京電號”在長江兩岸往來數趟,先後運送14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過江,攻佔國民政府總統府的解放軍三野35軍104師312團的絕大部分指戰員,都是由“京電號”送過江的。駕駛“京電號”的駕駛員即舵手名叫黃興發,機輪手名叫戴仁邦,司爐工名叫吳誠聚,水手名叫黃紀發、繆金泉,船工名叫鈕其郞,時至今日,他們的名字仍然被留在了“京電號”上。

從4月23日起,南京獲得解放,終於回到了人民懷中。“京電號”小火輪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也為南京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4月26日,鄧小平、陳毅等到達長江北岸浦口碼頭時,聽說了“京電號”的故事,小平同志連聲誇讚說:“了不得,了不得,頭一個到達對岸,渡江第一船嘛!我也要坐這條船過江。”欣然登上“京電號”過江,由中山碼頭進入南京城。隨後趕到的譚啟龍、姬鵬飛等軍政領導也紛紛乘坐這條船過江。從此,“京電號”小火輪有了“渡江第一船”的美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民政府首都電廠更名為南京下關發電廠,“京電號”更名為“京電1號”,但人們仍然只稱它為“京電號”小火輪。從此,“京電號”就如同一名脫下軍裝的老兵,在為新中國的建設繼續發熱發光,為下關電廠發電拖運煤炭,往返於中山碼頭和浦口之間。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夏天,長江一帶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時,水位猛漲,危及電廠和城區安全,“京電號”奉命往返於南京和馬鞍山之間,一趟又一趟地運送草包、黃泥、磚頭等抗洪救災物資,發揮了抗洪救災重大作用。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1973年“文革”中,“京電號”離開了它服役近30年的南京城,被調撥支援淮陰發電廠,船號更為“淮輪555”。(一說為“淮輪556”)

1978年,在為淮陰電廠服役4年多後,為支援蘇北地區的水運事業,又被調撥給連雲港市灌南縣交通局,由其旗下的“灌南鴻遠船舶運輸有限公司”使用。

1979年,灌南“鴻遠公司”從增加輪船動力出發,把“京電號”的蒸汽機動力改為內燃機動力,用250匹的柴油機來代替煤炭蒸氣機發電。誰知更換後的柴油動力反而比原先的煤炭動力還小了,“京電號”已經元氣大傷,惜難以回逆。

1984年,“京電號”又被調整編號為“蘇淮605”。

1986年,灌南縣人民政府將“京電號”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從此,“京電號”的保護被納入到《文物保護法》的視野。雖然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但它仍然在發揮著運輸船的“可移動”功能。

1996年,“京電號”又歸屬於“連雲港市連滬航運公司”,編號被改編為“連拖204”。作為船隊的“火車頭”,“京電號”一次可以牽引12條貨船。

1997年,“京電號”正式退役,靜靜地停靠在灌南縣新安鎮的鹽河中。

在灌南的20多年時間裡,“京電號”輾轉在華東地區江河湖海眾多港口間,運送農副產品、煤炭、建材等,累計為地方創造運輸產值達1800多萬元,並且一次次圓滿完成了洪澤湖抗洪救災、大運河破冰疏航等艱鉅任務。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1998年,“京電號”被列為連雲港市國防教育基地,接受公眾的參觀瞻仰。

2003年10月,灌南縣對“京電號”的船體、甲板、船舷、天棚等進行了維修保護,成為灌南縣流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先後接待了當地13萬青少年前往參觀學習,接受教育。

那麼,“京電號”小火輪又是如何從灌南重新回到南京的?南京市又是何時開始了尋找“京電號”小火輪的艱難之旅?又是如何將這近50噸的鋼鐵船給安置在現在的紀念館廣場上的?

早在1983年8月,南京市文物工作者就開始了對“第一船”的尋找之旅,終於在灌南縣找到了這艘富有傳奇經歷的小火輪。

1984年4月23日,南京市利用挹江門城樓建立起了渡江勝利紀念館,鄧小平同志題寫了館名。由於場地侷限,請回“京電號”小火輪的條件尚不成熟。

2008年4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暨南京解放60週年,南京市政府明確南京市文廣新局負責渡江勝利紀念館新館建設中的文物徵集任務,其中將“京電號”小火輪的徵集作為重要內容。

在徵集過程中,連雲港市連滬航運公司的幹部職工對“京電號”小火輪十分有感情,據說之前有人願意出300萬來收購“京電號”,都被他們拒絕了,現在,小火輪的孃家來要,他們仍然捨不得。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京電號”小火輪在連雲港地區已經有了重要地位,當地政府已經給予了高度重視與保護。後經雙方大市級層面領導出面協調,灌南方面本著講政治、顧大局的團結合作精神,積極支持南京市建設好渡江戰役勝利紀念館,迎接國慶60週年暨慶祝南京解放60週年, 2008年11月,同意將“京電號”小火輪迴歸南京。

小火輪在經過臨時性搶救維修後,經過有關方面檢驗認證,終於可以行駛了。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2009年2月20日,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灌南縣新安鎮內河碼頭,灌南縣交通局和連滬航運公司的數百名幹部職工以傳統的航運文化習俗,為“京電號”小火輪作了簡樸、熱烈而又凝重的送行啟航儀式。在連雲港海事局巡邏艇的護航下,“京電號”小火輪拖著已經衰老了的身影,緩緩離開碼頭,先向北進入灌南城區數百米,表示辭行灌南;然後轉舵向南,馳向南京。河岸邊,不少老船工禁不住留下了熱淚,有些人含著淚向小火輪揮手告別。

小火輪經過大運河,再進入長江,經過三天的行駛,闊別36年的“京電號”小火輪終於在2009年2月23日安全抵達南京海事局三漢河碼頭,暫時停泊在那裡。在南京市城建集團秦淮河公司、江蘇新華船廠、南京海事局、南京市公安局、南京下關區公安局等各相關單位的配合支持下,“京電號”開始了它有生以來第一次“出水上岸”行程。

如何實現將輪船從長江中完全運抵到紀念館的指定地點進行展出,這又是一大難題。據原南京市文廣新局的負責人何亦農回憶,最後還是靠連滬航運公司幫助南京市完成了這一艱鉅任務。連滬航運公司可謂是“好事做到底,幫忙幫到底”。他們充分發揮已有經驗與技術特長,用橡皮氣墊、捲揚機、枕木、撬棍等工具,經過兩天時間的“水陸大戰”,硬是將“京電號”小火輪完好無損地從江中拖上岸,又翻過江堤,經過臨時搭建的、上下錯落泥濘的百米運輸道,轉彎拖至渡江勝利紀念館的門前廣場上,又在極小的空間內完成180度大掉頭,最後準確定位,安全落地撐穩。連滬航運公司的師傅們日夜守護保養著“京電號”小火輪,經過他們大約半個多月的現場維修保護,“京電號”小火輪終於恢復了當年的雄姿與精神。至此,連滬航運公司護送小火輪迴家的使命才算完成。

南京人民與連雲港人民,因為“京電號”小火輪而留下了一段難忘的友誼佳話。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2009年4月23日,“京電號”小火輪完美亮相渡江勝利紀念館,南京人民就像找到了自己失散幾十年的親人一樣高興。

2011年11月,“京電號”小火輪又被作為“可移動文物”,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屈指算來,如果從1925年算起,“京電號”小火輪到2019年已是94歲高齡了。到2020年,已經是95歲了。中國人民得到它的時候,是因為它在上海的“維修”,如此看來,稱它為“百歲老人”一點也不為過。縱觀“京電號”小火輪一生,可以用五句話來表達:一、一次大的發動機心臟更換,由煤炭蒸汽動力發動改變為柴油機動力發動;二,兩個名稱:雲泰輪、京電號;三,三種屬性: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革命文物;四,有四個編號:京電1號、淮輪555號、蘇淮605號、連拖204號;五,前後經歷五個地方:英國、上海、南京、淮陰、連雲港灌南。

但是,作為特殊類型的“可移動文物”,自從2009年回到南京後,它的保存狀況真是不容樂觀。它由水中之物變成了沙灘臥龍,長期停放在地處長江與秦淮河交界處的紀念館廣場上,一年四季,晝夜裸露,無遮無擋,寒風吹、酸雨淋、嚴霜欺、烈日烤,已經出現油漆起翹脫落、金屬構件鏽蝕變薄、木構件開裂腐爛、機艙積水、頂棚糟朽等現象,亟需對它進行搶救性維修保護。自2019年始,渡江勝利紀念館正積極組織力量,在國家、省、市文化文物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專家們的指導下,正組織力量,精心編制維修保護方案,確保這一珍貴文物得到科學的維修保護。

我作為全省文物戰線上的一員老兵,早在1998年開始主編《江蘇文物古蹟通覽》一書時,就知道有這條“渡江第一船”,當時是作為“不可移動文物”收在書裡進行介紹的,我也只能通過照片來一睹它在運輸中的形象。時隔20多年後的今天,我又有幸作為專家,參與到對這隻船的維修保護中,終於見到了這隻船,並且登上了船,對它的健康狀況進行徹底檢查,不禁感慨無限。

此時的“京電號”水火輪,已經不能在水裡馳騁,而是靜靜地停放在了渡江勝利紀念館的廣場上,猶如一個輪船的“標本”,更成了一隻“旱船”,昔日的雄風不見絲毫;它的文物身份也已經由“不可移動”轉型為“可移動”了,說明它的價值重要,但也容易造成“兩不管”。望著它那偉碩的身軀,走在它那已經蒼老的甲板上,觸摸它那已經佈滿灰塵的船舵船弦,再看看已經滲進水而有黴味溢出的機艙,你難以想象,它曾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過“巨輪般”的功勞。時過境遷,物是名異,“不可移動”與“可移動”的辯證統一,也在這件文物本體上再次得到了哲學啟示。早在2006年,我曾著《論文物資源的矛盾性與同一性》一文,論及這類問題,“京電號”小火輪就是一個實物讀本,需要我們認真地去讀懂它、理解它、保護它。

作為可移動文物,“京電號”小火輪的體形、重量等都可堪稱是館藏文物中的“巨無霸”,如果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完全可以拿到第一名,成為世界之最。作為館藏文物,除了紀念意義,它的材質種類多樣,涉及到文物保護的多種學科,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把脈會診。相信在地方黨政部門的重視下,在渡江勝利紀念館的精心組織下,通過專業維修隊伍的精心施工,在4月23日慶祝南京解放70週年之際,“京電號”小火輪必將以一個健康的歷史見證者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作為可移動的國家一級館藏文物,“京電號”小火輪這艘“渡江第一船”卻面臨著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存在的難題,這讓我想到了南京“南朝陵墓石刻”的保護,想到了河北省“滄州石獅子”的保護。裸露在野外的石質文物、鐵質文物,都難逃“風化”的厄運。我們既然已經認定“渡江第一船”是國家一級文物,最好的保護與展陳方法應該是在室內進行。作為我國博物館界目前體量最大、體重最重的“巨無霸”,作為渡江勝利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它完全夠資格享受專門屬於它的、能夠遮風避雨的獨立室內空間。我們不能將“渡江第一船”當作一般性的“花船”來供人們在廣場上欣賞,更不應該用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的手段來簡單套用到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上。但願“渡江第一船”不會成為南京的第二個“南朝陵墓石刻”,更不會成為第二個滄州“石獅子”!

江蘇省政協的老領導汪啟文先生告訴我,上世紀70年代他從部隊退伍後,曾在“京電號”小火輪上工作過,當過水手,學當駕駛(船長),黃興發等是他的師傅,吳誠聚當時已經當了電廠車間主任。“京電號”小火輪在下關電廠是用來拖駁船的,駁船到長江對岸運煤,用來火力發電。汪啟文又告訴我,“京電號”小火輪的船身吃水線以下,都是用紅丹漆油漆的,船的下半身全是紅色,以防鏽防蟲。看來,現在將船身吃水線以下都漆成黑色,還是值得推敲的。

由此我想到,如果我們要讓這種特殊文物“活起來”,又何嘗不可將其重新置身於長江之中,讓其找回“第一船”的靈性與尊嚴呢?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及其廣場緊貼長江岸邊,與長江唇齒相連。如果我們將“第一船”重新迴歸到長江之中,緊靠江岸邊停放,這樣既尊重了作為船的本性,有利於對船體的功能展示,又可以讓觀眾的參觀線路由紀念館的室內而順勢延伸至室外的長江岸邊,形成紀念館主體建築、廣場、“渡江第一船”三大參觀節點,也不失為是對這一珍貴文物進行科學保護和有效展示的理想途徑。 但這一點顯然實施起來有難度,再者,既然已經確定為“可移動文物”了,還是以可移動的館藏文物保護展示要求來對它進行保護與展覽吧!

有詩讚曰:風雨蒼黃鎖大江,蛟龍騰踴劈波浪。雄師百萬添飛翼,帆檣林立眾划槳。何曾思量博第一,搗毀黃龍府姓蔣。轉戰江河湖港汊,灰飛煙滅身未亡。一朝卸甲歸去來,僵臥沙灘堪憂傷。鋼筋鐵骨懼風噬,木窗甲板畏漆亡。百歲迎來古稀慶,正是人間好春光。珍貴文物得呵護,揚子江畔旌旗揚!

“紅旗插上總統府”之十:“渡江第一船”的前世今生

作者束有春,文學碩士,研究員。長期從事我國文化史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出版《感知風騷時代》《官場怪謀》等學術著作多種。現為《炎黃文化》雜誌副主編。(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在旅行中感觸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