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病菌傳染我們應戴上口罩,可是最早戴口罩不是為了安全衛生

口罩雖然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但同時也在散佈一種恐懼的氣氛。回溯口罩的歷史,也是回顧醫學衛生髮展的歷史,是人類對抗疾病的歷史。

古代的口罩看起來沒什麼技術含量,就在臉上綁塊布片而已。日本忍者的面罩看上去更精緻一些,包得更嚴實。但他們的目的與衛生事業無關。

歷史記載最早的“類口罩物”出現在公元前六世紀,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認為俗人的氣息是不潔的,因此在進行宗教儀式時,要用布包住臉。波斯教古墓墓門上的浮雕中,祭師就帶著“口罩”。

防止病菌傳染我們應戴上口罩,可是最早戴口罩不是為了安全衛生

疫情油畫

還有一種職業人群同樣在臉上圍塊布。總算跟衛生搭上點關係,那就食品衛生。據馬可·波羅記載,“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有考證說那塊布不簡單,是用蠶絲與黃金線織成。馬可·波羅隨手記這麼一筆無非是個閒聞逸趣。可就有人認定這是中國人發明口罩的實證?

在歐洲,早年的醫療產業被巫師所把持,真正的醫生勢單力薄。當瘟疫盛行時,醫生四處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師們覺得醫生搶了自己的生意,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打壓。醫生只好用紗布遮住面目,讓巫師認不出,以防遭到報復。

防止病菌傳染我們應戴上口罩,可是最早戴口罩不是為了安全衛生

瘟疫醫生佩戴的喙形面具

1861年,巴斯德用實驗有力地證明了空氣中有細菌存在。他還根據自己對發酵作用的研究,指出空氣中存在許多種細菌,它們生命活動能引起有機物的發酵,產生各種有用的產物,有的產物還可以為另外的細菌後繼發酵、產生其它產物。

空氣中也存在著人和動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種疾病。為了排除雜菌,巴斯德於1886年創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國化學家廷德爾建立了間歇滅菌法或稱廷氏滅菌法。1876年創立了無菌外科。

1876年,德國人科赫分離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則。他為了弄清霍亂弧菌與形態上無法區別的其他弧菌的不同,進行了生理、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使醫學細菌學得到率先發展。

防止病菌傳染我們應戴上口罩,可是最早戴口罩不是為了安全衛生

微生物學家巴斯德

在口罩應用於醫學之前,無菌外科的規範雖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器械,外科醫生得穿手術衣,戴手術帽和橡膠手套;但並沒有使用口罩進行防護,醫生手術時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細菌傳染給患者,從而引起傷口感染。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了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從而認為人們講話的帶菌唾液也會導致傷口惡化。於是,他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製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

此舉果然有效,病人傷口感染率大為減少。從此,各國醫生紛紛採納萊德奇的建議。於是,口罩便在歐洲醫學界逐漸流行和推廣開來。

防止病菌傳染我們應戴上口罩,可是最早戴口罩不是為了安全衛生

西班牙大流感時期患者治療場所

萊德奇推廣的口罩,只不過是一層包裹在外科醫生嘴巴、鼻子和鬍子上的紗布,它包紮得既緊又不舒服。1897年,英國的一位外科醫生,便在紗布內裝了一個細鐵絲的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從而克服了呼吸不暢、容易被唾液弄溼之弱點。

1899年,一位法國醫生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手術衣的衣領上,用時只要將衣領翻上就行了。後來改成可以自由繫結的辦法,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現代口罩就這麼華麗麗地誕生了。

防止病菌傳染我們應戴上口罩,可是最早戴口罩不是為了安全衛生

現代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