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存與啟蒙師傅丁鍏的一段佳話

在一些資料中,丁守存被稱為中國較早的洋務派和較有名氣的軍事科學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的故事》中,以“

長技自強救國安民、清代火器專家”位列第79位。

他是日照丁氏老四支長房十二支十世,是近代日照丁氏代表性人物,生於嘉慶十七年即1812年二月十二日,光緒九年即1883年十月初十日去世。今濤雒鎮東石樑頭村人,後徙居濤雒街裡,字心齋,號竹石,一號次海,晚號石濤釣叟 。

曾被朝廷以主事籤分戶部,充陝西司正主稿兼浙江司行走,戊戌科順天鄉試謄錄官,捐納房總辦,補山西司主事,則例館纂修、軍機處行走,方略館纂修,誥授朝議大夫。

丁守存與啟蒙師傅丁鍏的一段佳話


丁守存自4歲起,跟從父親丁燾(公元1781-1837年)習書法、讀詩文,聰穎而又心靈手巧。據說,小時候很頑皮,曾經以土和泥,在牆壁上塑成大字,冬天鑿厚冰刻字為碑,引起周邊村裡人們的驚異。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日照遭災,丁家損失慘重,自此家道敗落。父親丁燾為了重振家業,常年在外奔走經商,久久沒有音訊,母親秦氏和他相依為命。遇到饑饉年景,母子有時只能靠吃糠咽菜,甚至啃咬樹皮來維持生存。
9歲時,同齡夥伴多半已入塾啟蒙。母親秦氏也執意要丁守存讀書明理,為了湊夠私塾先生的“束脩”,母親秦氏只好挨家挨戶乞討哀求。

看著母親日夜操勞,小小年紀的丁守存萌發了輟學務農的念頭。心急如焚的母親一再勸慰他:“汝但讀書而已,毋為此事憂心。”
此後丁守存感念母恩,一心求學,刻苦自勵,被私塾先生視為可造之材。
他15歲時,母親漸漸年邁,難以繼續供養其求學。為解決生計,他便當起了私塾先生,開館授徒,邊在鄉間授課,邊積極準備科考,希望博取功名,改善家庭窘境。


後來,丁守存又到日照縣城南表兄家坐館。他和表兄約定:自己坐館不收分毫報酬,只取一日膳食,但可隨意翻閱這裡的藏書。
藉著閱覽藏書的機會,丁守存學識文章大增,對科舉考試充滿期待。在當年的秀才院試中,儘管信心滿滿,卻名落孫山,鎩羽而歸,對其打擊很大,一度心情失落低沉。
為了激勵磨鍊自己意志,丁守存從當年八月至年底,不換衣服不洗澡。每天夜幕低垂,皎月懸空,他就站在表兄屋外默唸文章。無論秋雨連綿,還是凜冽寒冬,從不中斷。在幾個月時間裡,竟將400多篇文章記得滾瓜爛熟。
憑著這股韌勁,終於突破自我,脫穎而出。清道光八年即1828年,17歲的丁守存中縣試榜,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又中本省舉人第19名。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23歲的丁守存第二次赴京參加春闈會試。與一般讀書人風光上京不同,囊中羞澀的丁守存不帶僕役,自己用小車載著行李趕路。苦心人,天不負。殿試金榜公佈,丁守存考中三甲同進士。

據說,家鄉報喜快馬踏過石樑河小橋,操勞半生的秦氏仍在地裡忙碌。聞聽兒子考中進士,高興得老淚縱橫。按照規矩,考中進士的人家要給報喜人賞錢。丁家貧寒如故,賞錢竟還是由同村族人湊齊的。中進士後於戶部陝西司任職,並於琅琊書院講學。

丁守存與啟蒙師傅丁鍏的一段佳話


丁鍏(音位),日照丁氏老四支長房十二支之長九世,從其曾祖父六世丁士諧起徙居奎山丁家樓,隨後祖輩、父輩又陸續遷徙,丁鍏徙居今高興鎮化龍村。生於嘉慶七年即1802年三月十四日,字正甫,號雲一,議敘軍功六品。

據《日照丁氏家乘》世譜記載,丁鍏熟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四書五經,是丁守存的啟蒙師傅

丁守存與啟蒙師傅丁鍏的一段佳話


丁守存母親秦氏(1779年--1856年),孃家在今奎山傅疃河北盤石莊,家境衰弱後,曾帶丁在孃家暫住,尋求接濟,與丁鍏居住村莊較近。

至於居住在東石樑頭村的丁守存,如何成為丁鍏的學生,沒有見到直接資料和傳說。他與丁守存雖是叔侄、師徒關係,但已超出傳統的人倫五服。

清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丁守存成為乙未科三甲五十三名進士,官授戶部知事,不久調任軍機處章京。

丁鍏居住的村莊,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因此處多蛇,得名蛇溝。年僅23歲、已是金榜題名朝廷命官的丁守存故地重訪,看望啟蒙師傅丁鍏,與村中鄉紳議定村名“蛇化成龍”為好,即把原村名“蛇溝”改為“化龍村”,留下了師生一段佳話。化龍村建村已近400年,改名至今已180餘年。

遙想當年,年僅23歲的丁守存與尚在鄉間辛苦耕讀、寂寂無名的35歲老師相見,行師生大禮,暢敘舊日時光,輕吐近日行程,學生意氣風發,激揚文字,老師笑臉相迎,謙讓附和,鄉紳賢達相迎相陪,道賀之聲不絕入耳,鄰人紛至沓來,駐足翹首,爭相一睹天子門生、新科進士神采,嘖嘖稱慕之聲相聞,一定是轟動周邊鄉野的盛事。

丁鍏卒於同治七年即1862年閏四月十二日,五世同堂。娶範氏,生於嘉慶十年八月初一日,卒於咸豐十年十月初三日,合葬化龍村前,有碑,後移葬化龍村西山其長子墓左側。

化龍村 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5公里。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此處多蛇,得名蛇溝。清朝末年,取嘉言更名為化龍村。總面積790畝,其中耕地170畝。有居民183戶,525口人,主要姓氏有丁、路、王、牟等。經濟收入以農業、養殖業和蘋果、梨生產為主。2012年人均收入9577元。”摘自《嵐山區志》

原創首發 感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