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存与启蒙师傅丁鍏的一段佳话

在一些资料中,丁守存被称为中国较早的洋务派和较有名气的军事科学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的故事》中,以“

长技自强救国安民、清代火器专家”位列第79位。

他是日照丁氏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世,是近代日照丁氏代表性人物,生于嘉庆十七年即1812年二月十二日,光绪九年即1883年十月初十日去世。今涛雒镇东石梁头村人,后徙居涛雒街里,字心斋,号竹石,一号次海,晚号石涛钓叟 。

曾被朝廷以主事签分户部,充陕西司正主稿兼浙江司行走,戊戌科顺天乡试誊录官,捐纳房总办,补山西司主事,则例馆纂修、军机处行走,方略馆纂修,诰授朝议大夫。

丁守存与启蒙师傅丁鍏的一段佳话


丁守存自4岁起,跟从父亲丁焘(公元1781-1837年)习书法、读诗文,聪颖而又心灵手巧。据说,小时候很顽皮,曾经以土和泥,在墙壁上塑成大字,冬天凿厚冰刻字为碑,引起周边村里人们的惊异。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日照遭灾,丁家损失惨重,自此家道败落。父亲丁焘为了重振家业,常年在外奔走经商,久久没有音讯,母亲秦氏和他相依为命。遇到饥馑年景,母子有时只能靠吃糠咽菜,甚至啃咬树皮来维持生存。
9岁时,同龄伙伴多半已入塾启蒙。母亲秦氏也执意要丁守存读书明理,为了凑够私塾先生的“束修”,母亲秦氏只好挨家挨户乞讨哀求。

看着母亲日夜操劳,小小年纪的丁守存萌发了辍学务农的念头。心急如焚的母亲一再劝慰他:“汝但读书而已,毋为此事忧心。”
此后丁守存感念母恩,一心求学,刻苦自励,被私塾先生视为可造之材。
他15岁时,母亲渐渐年迈,难以继续供养其求学。为解决生计,他便当起了私塾先生,开馆授徒,边在乡间授课,边积极准备科考,希望博取功名,改善家庭窘境。


后来,丁守存又到日照县城南表兄家坐馆。他和表兄约定:自己坐馆不收分毫报酬,只取一日膳食,但可随意翻阅这里的藏书。
借着阅览藏书的机会,丁守存学识文章大增,对科举考试充满期待。在当年的秀才院试中,尽管信心满满,却名落孙山,铩羽而归,对其打击很大,一度心情失落低沉。
为了激励磨炼自己意志,丁守存从当年八月至年底,不换衣服不洗澡。每天夜幕低垂,皎月悬空,他就站在表兄屋外默念文章。无论秋雨连绵,还是凛冽寒冬,从不中断。在几个月时间里,竟将400多篇文章记得滚瓜烂熟。
凭着这股韧劲,终于突破自我,脱颖而出。清道光八年即1828年,17岁的丁守存中县试榜,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又中本省举人第19名。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23岁的丁守存第二次赴京参加春闱会试。与一般读书人风光上京不同,囊中羞涩的丁守存不带仆役,自己用小车载着行李赶路。苦心人,天不负。殿试金榜公布,丁守存考中三甲同进士。

据说,家乡报喜快马踏过石梁河小桥,操劳半生的秦氏仍在地里忙碌。闻听儿子考中进士,高兴得老泪纵横。按照规矩,考中进士的人家要给报喜人赏钱。丁家贫寒如故,赏钱竟还是由同村族人凑齐的。中进士后于户部陕西司任职,并于琅琊书院讲学。

丁守存与启蒙师傅丁鍏的一段佳话


丁鍏(音位),日照丁氏老四支长房十二支之长九世,从其曾祖父六世丁士谐起徙居奎山丁家楼,随后祖辈、父辈又陆续迁徙,丁鍏徙居今高兴镇化龙村。生于嘉庆七年即1802年三月十四日,字正甫,号云一,议叙军功六品。

据《日照丁氏家乘》世谱记载,丁鍏熟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四书五经,是丁守存的启蒙师傅

丁守存与启蒙师傅丁鍏的一段佳话


丁守存母亲秦氏(1779年--1856年),娘家在今奎山傅疃河北盘石庄,家境衰弱后,曾带丁在娘家暂住,寻求接济,与丁鍏居住村庄较近。

至于居住在东石梁头村的丁守存,如何成为丁鍏的学生,没有见到直接资料和传说。他与丁守存虽是叔侄、师徒关系,但已超出传统的人伦五服。

清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丁守存成为乙未科三甲五十三名进士,官授户部知事,不久调任军机处章京。

丁鍏居住的村庄,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因此处多蛇,得名蛇沟。年仅23岁、已是金榜题名朝廷命官的丁守存故地重访,看望启蒙师傅丁鍏,与村中乡绅议定村名“蛇化成龙”为好,即把原村名“蛇沟”改为“化龙村”,留下了师生一段佳话。化龙村建村已近400年,改名至今已180余年。

遥想当年,年仅23岁的丁守存与尚在乡间辛苦耕读、寂寂无名的35岁老师相见,行师生大礼,畅叙旧日时光,轻吐近日行程,学生意气风发,激扬文字,老师笑脸相迎,谦让附和,乡绅贤达相迎相陪,道贺之声不绝入耳,邻人纷至沓来,驻足翘首,争相一睹天子门生、新科进士神采,啧啧称慕之声相闻,一定是轰动周边乡野的盛事。

丁鍏卒于同治七年即1862年闰四月十二日,五世同堂。娶范氏,生于嘉庆十年八月初一日,卒于咸丰十年十月初三日,合葬化龙村前,有碑,后移葬化龙村西山其长子墓左侧。

化龙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此处多蛇,得名蛇沟。清朝末年,取嘉言更名为化龙村。总面积790亩,其中耕地170亩。有居民183户,525口人,主要姓氏有丁、路、王、牟等。经济收入以农业、养殖业和苹果、梨生产为主。2012年人均收入9577元。”摘自《岚山区志》

原创首发 感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