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鄢陵定居


我市27處“國保”單位有不少屬於古遺址。從表面上看,它們只是高出地面的大土堆或者連綿的土崗。實際上,這些土堆和土崗卻非同尋常,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殘城或牆體,地層堆積情況十分複雜,引發世人無盡的猜想。4月20日,記者對鄢陵縣“國保”單位劉莊遺址進行了探訪。

劉莊遺址位於鄢陵縣城區西南12.5公里、陳化店鎮二道河以南的一個土崗上,屬於陳化店鎮劉莊村。

記者駕車導航至劉莊村,四處張望未找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牌。經鄢陵縣文管所工作人員指點,記者找到了幾片小樹林,遠遠望去,發現有些區域明顯高出地面。該所工作人員蘇鵬說:“路兩旁植樹的區域就是劉莊遺址,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距今已8000年!”

記者上前抓了一把該遺址的黃土,看不出有啥名堂。鄢陵縣文管所副所長蘇志偉介紹,劉莊遺址之所以能躋身“國保”單位行列,是因為出土器物很特別。“在文物普查和農戶種植過程中,劉莊遺址出土有石磨盤、石磨棒,都是裴李崗文化器物的典型代表。石磨盤有鞋底形、梯形、牛舌形的,有的帶足,有的不帶足。有的很薄,只有2釐米;有的很厚,達10釐米。另外,該遺址還出土有石鏟、小石斧和水壺殘片。”蘇志偉說,這些器物的出土,對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及裴李崗文化在中原的分佈情況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在劉莊遺址,文物部門還發現一個面積約18萬平方米的古墓群。從出土的陶罐、陶奩、貝幣、銅壺等器物看,其年代跨度較大,是西周至漢代的古墓群,對研究中原地區古代社會制度、墓葬形制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013年,劉莊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國保”單位。

文物專家告訴記者,裴李崗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其中以鋸齒刃石鐮、長條形扁平的雙弧刃石鏟和鞋底形的四足石磨盤最典型,因最早在新鄭市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裴李崗文化是漢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文物專家把裴李崗文化的年代大體推定在距今8500年至 7000年。

劉莊遺址證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已在鄢陵定居,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