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民族03:黎族的來源,有三種不同說法

海南的民族03:黎族的來源,有三種不同說法

黎族的族源

黎族是海南島上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關於黎族的來源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駱越人發展而來。

古代的海南島是越地的一部分,《漢書》、《通志》等史籍均有記載。《通志》卷5下《前漢紀》五下記載,漢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王相呂嘉反,漢武帝派兵征討,“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珠崖、儋耳郡”。

其中,珠崖、儋耳兩郡在今海南島上。《漢書》卷下《賈捐之傳》記載,漢初元年間(前48—前44年),珠崖反叛,朝廷議討之事,賈捐之認為“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於鼻飲……本不足郡縣置也。顓顓獨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溼……又非獨珠崖有珠犀玳瑁也”。這指出駱越是海南島上的土著居民。古時之駱越地域寬廣,約為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等地。自東漢以後,駱越名稱變為“裡”、“俚”“俚僚”等,“裡”、“俚”為西漢駱越遺裔。這些是史籍記載的海南島黎族來源於古代駱越人的明證。

海南島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和黎族先民使用過的各種器物。根據出土器物所表現的文化性質來考查,它與我國兩廣沿海地區發現的器物同屬一個文化類型,特別是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地區、廣東省湛江地區(包括雷州半島)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更為相似。

海南的民族03:黎族的來源,有三種不同說法

出土銅鼓

銅鼓也是百越文化的重要特徵。余天積《南越國小史》稱:“越人善鑄銅鼓,凡是古代越人居住過的地方,幾乎都有銅鼓出土。”海南銅鼓的出土也表明黎族先民與百越民族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黎語與古越語在語法結構上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黎語明顯地保留了古越語在語法方面多用倒裝的痕跡,即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的結構方式。 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中的黎語支,與同一語族的壯語、布依語、傣語、侗語、水語等有較為密切的親屬關係,在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徵。語音方面,聲母都較簡單,韻母較複雜,每一個音節都有一個輔音起頭的聲母,沒有真正元音起頭的音節;語法方面,語序基本與漢語相同,但多用定語於中心詞之後的倒裝語法,如“大哥”說成“哥大”,“白馬”說成“馬白”等。在壯侗語族的壯傣、侗水、黎3個語支中,有不少基本詞彙是同源詞,如水、火、雞、狗、豬、田、臂等都是同源詞,其聲母、元音、韻尾都有對應關係。黎族與百越民族的後裔壯、傣、布依、侗、水等民族有共同的族源。

地名在最初命名時跟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有關,而且地名的歷史往往比文字的歷史還要久遠。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1《文語》載:“自陽春至高雷廉瓊,地名多曰那某、羅某、多某、扶某、過某、牙某、峨某、陀某、打某……”又在同一條目中提到黎歧人“地名多曰那某、滴某、婆某、可某、曹某、爹某、落某、番某”。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這些地名都是依據壯侗語族的讀音,用漢字音譯而得。如壯語、黎語(“哈方言”)稱田為“那”,壯語、黎語均稱水和河為“南”(也作“浦”),黎語稱村莊為“抱”、“包”、“番”、“方”等。 海南島許多黎語地名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高州雷州等地不少地名在語音與語義方面非常接近甚至相同,它們完全屬於壯侗語言系統。

海南的民族03:黎族的來源,有三種不同說法

黎族婦女

古代越人與海南黎族先民在生活、習俗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斷髮文身、契臂為盟、居住幹欄、多食海產品、善駛舟船及水戰、善鑄銅鼓、信鬼行雞卜等。

第二種說法是南來說。

有人認為海南島黎族來源於南洋群島(包括印度尼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古代民族。20世紀30年代,國立中山大學教授西雅博士根據海南島黎族、苗族人的體測,得出馬來人骨盆為直卵圓形,華北人為橫卵圓形,提出“黎、苗與馬來人,種族上本極接近,意昔時實出一源。太古自南中國以至交趾支那半島,馬來人與黎族有同名之關係,亦非大謬”。上海同濟大學德國教授史圖博於1931年、1932年兩次到海南島黎族地區調查,他在《海南島民族誌》一書中認為,黎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與印度尼西亞的古代馬來人、印度支那大陸各民族有顯著的類似,是經過幾次的民族遷徙浪潮,從南方進入海南島的。這些遷移到海南島的民族,很明顯具有阿烏斯茲羅尼西亞(馬來亞)和泰族兩種要素。

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劉鹹教授1934年春深入黎峒,觀測調查了303個黎族人的體質,從303個黎族人體測量材料的分析比較中發現,有一部分的黎族人在血統上與馬來人有密切關係,同時還摻雜有少數南洋群島各民族的成分,從而推論黎族中的一部分是在原始社會時期自南洋群島從海道進入海南島的。

海南的民族03:黎族的來源,有三種不同說法

黎族青年

第三種說法是本地進化說。

這種說法認為,在遠古時代,科技落後,交通工具缺乏,原始人不可能從大陸渡海進入海南島,因而得出海南島是人類發源地之一,黎族先民是在島上按人類發展規律進化而來的,以後才陸續有古越人渡海入島,與原先在島上的黎族先民相互融合,發展成今天的黎族。這種觀點認為:“早在黎族的遠古祖先遷到海南島之前,島上可能已有小黑人居住著,後來一部分由於與黎族接觸、通婚,逐漸融合於黎族人之中;一部分被滅絕;一部分則向外遷徙,至今在海南島上已找不到他們的蹤跡。”(老南《黎族族稱、族源研究綜述》)

海南的民族03:黎族的來源,有三種不同說法

另有一種遠古移民說。

有人根據古地理變遷及人類發展史邏輯做出假想,認為“海南島文化之發端(黎族初民的移殖)至少可上溯到最後一次冰期的海退期間(迄今3萬—1萬年)”,並提出“海南島初民移居的年代至少為1萬年前,是由陸路橋遷徙而來”的設想。這種觀點把黎族的古代史上推至萬年以前,它與1992—1993年兩次在三亞市荔枝溝鎮落筆洞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的年代(迄今1萬年左右)相吻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