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蘇州人口變遷史

蘇州是一座包容的移民城市,今天我們日常所說的老蘇州人、新蘇州人,只不過是就50年時間而言,如果把時光的維度拉長到5000年,我們還說得清誰是老蘇州人,誰是新蘇州人嗎?

今天的蘇州

據蘇州統計局數據,蘇州市199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564.36萬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684.91萬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增加了120.55萬人。

2010年蘇州常住人口增長到了1046.85萬,10年增加了361.94萬。所以說2000年到2010年是蘇州人口增長最迅速的10年,年均增長4.33%。

2011年以來,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婚育觀念轉變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蘇州人口增長緩慢,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1074.99萬人。2011至2019年9年間僅增加28.14萬人,年均增長不足0.30%。

五千年蘇州人口變遷史

今日蘇州

五千年前的蘇州

五千年前的蘇州還是石器時代和文明時代的臨界點。考古研究發現,進入新石器時代後,蘇州一帶先後出現過三種文化,即馬家浜文化(距今約7000年-6000年)、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年-5300年,屬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4000年)三種文化。有些專家認為,這三種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這些文化的人群幾經變遷。

我們從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講起,2019年7月6日,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文明5000多年曆史得到實證。而在蘇州,也有著不少良渚文化的痕跡,甚至有專家推測,良渚文化早期中心就在蘇州,蘇州澄湖、獨墅湖、東湖林語小區之間的大塊區域,曾經是良渚文化早期的都城,規模與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相當,功能、佈局也非常類似。蘇州可能存在五千年前大型聚落,只是這些地方都已經開發,要挖十幾米找可能湮沒的文化遺存,可行性不高。在蘇州工業園區的草鞋山,考古人員曾發現6000多年前水稻田灌溉系統的痕跡,這是中國首次發現成體系的古稻田遺址,也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古稻田遺址之一。

這些蘇州當地五千年前的先民種植水稻、飼養家畜、建造房屋、會燒製陶器、會打水井、會製作玉器,五千年前的蘇州先民有神權首領,有社會組織,甚至有長途交換或貿易。

大約距今3300年前後,蘇州當地的良渚文化遺存突然出現了斷層,這些先民或被滅絕,或發生了遷徙,總之出現了數百年的歷史斷層,或者是大洪水,或者是瘟疫,或者是大型的戰爭,那時候蘇州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去了哪兒我們不得而知,或許還在留待考古學家們來解答,總之那時候的蘇州原住民出現了人口置換,這些新的聚居人群各種手工藝水平與良渚文化相比直線下降。

五千年蘇州人口變遷史

良渚文化陶器

五千年蘇州人口變遷史

良渚文化陶器

三千年前的蘇州

商朝末年,以泰伯仲雍為代表的周王室的貴族遷居吳地是蘇州歷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事件。我們不管泰伯是一次從西岐直接來到蘇州,還是分幾十年從山西、河南一路逐步南遷,最終這支周人部族來到了蘇州,並且把中原的文化帶到了蘇州。在隆重地完成斷髮文身的儀式後,終於與蘇州當地的土著實現了文化認同。他們建立的“勾吳”國,被載入史冊,成為吳文化的始端。周人帶來了青銅文明,晉國送來了戰車,齊國的孫武提高了吳人戰爭藝術,楚國的人才申公巫臣和伍子胥幫助吳王成就一代霸業。

但是吳國的霸業轉瞬即逝,從泰伯到壽夢,再到諸樊、餘祭、餘昧三個兒子,吳王僚、闔閭、夫差三個王,吳國七百年,不過二十幾世,夫差時被勾踐滅吳,從此古典意義上的吳文化就灰飛煙滅了。

彼時的吳人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隨後兩百多年越人、楚人輪番遷移到蘇州,吳地的的先民在短短几百年間進行了一次次大融合,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意思是說,漢代的太湖流域,包括現在蘇州範圍內,自然條件很好,食物充足,餓不死人,也因為自然條件好,大家也都很懶,沒有儲蓄的習慣,所以也沒有富裕人家。

秦王統一全國後,蘇州既為會稽郡治,又為吳縣縣治。而按照秦制萬戶以上稱縣令,不滿者則稱縣長。據《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載:秦初吳縣令為鄭昌。設縣令,人口當在萬戶以上。

五千年蘇州人口變遷史

吳王劍

戰亂與北人南遷

漢朝建立後,社會較為安定,蘇地人口進入平緩的發展期。西漢在長江以東設有三郡:丹陽郡、會稽郡、豫章郡。會稽郡是三郡中面積最大的,郡治在吳縣(今蘇州城區),人口稠密。西漢末年,會稽郡下的吳縣、婁縣(今崑山東北)共有17157戶,79431口。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吳、婁兩縣共25265戶、107813口。

東漢末年,諸侯紛爭,魏、蜀、吳三國鼎立,因戰爭影響,人口不斷減少。西晉太康初年,吳、海虞(今常熟地區)、婁3縣共6818戶,44794口。

南朝梁武帝末年(548年),侯景之亂,蘇州百姓流離失所,連綿不斷的戰亂,讓富庶的三吳地區出現“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的蕭條景象。

從公元4世紀初,北方的上層人物和世家大族開啟了南遷浪潮。自隋開通大運河後,蘇州成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商業發達,加之氣候趨於暖溼,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口得以迅速增長。

唐中葉發生“安史之亂”,北方人口大批南遷,更促進蘇州經濟的發展,蘇州人口直線上升。元和年間,蘇州轄7縣,共100808戶;吳縣、長洲、常熟、崑山4縣共57605戶、381921口。

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圍攻蘇州城,士民被殺不計其數,平江府人口減少近1/3。隨後由於北方人口又有大量南遷,定居江南。宋宣和年間,平江府轄5縣,共430000戶、1259900口。

元統一全國後,蘇州人口繼續發展。這一時期,北方人民為避徭役時有南遷,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平江路領縣6,人口已達240餘萬。

元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張士誠攻佔蘇州,據蘇城十餘年。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攻克蘇州,戰亂使蘇州人口減少。據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統計,時蘇州府領縣6,共47萬戶,190萬口。

洪武三年,遷蘇州、松江等地無田農民至臨濠墾田;二十二年,遷蘇州閶門一帶百姓至蘇北沿海灶區;二十四年,遷蘇州富民充實南京;永樂元年遷蘇州等地富民充實北京。這是蘇州歷史上唯一一次有記載的大批人口北遷。

整個清代,特別是乾隆、嘉慶兩朝,是蘇州人口猛增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特別是自乾隆六年起改變統計人口方法,由清初“民年十六始傅,六十以上除之”(光緒《嘉興府志·卷20·戶口》),改為無論男女老幼一律計入,以致出現乾隆六年後人口數量猛增的現象。

嘉慶十五年,蘇州府人口突破300萬,僅吳、長、元3縣人口已達163萬左右。10年之後,蘇州府總人口增至近600萬,達到有史以來蘇州人口的頂峰。

後因災害、戰亂,人口開始急驟下降。清同治四年,蘇州府共有2482549人,比道光十年的減少了約62.25%;因太平天國戰事,使該時期成為公元2年至今蘇州人口史上人口銳減的階段。

民國建立後,蘇州人口發展總趨勢逐年上升。民國元年(1912),蘇州府共2847411人。民國37年,蘇州總人口為3167207人,與民國元年相比,人口增長11.23%。據現存資料統計:30年代初開始,城區人口逐漸上升,至抗日戰爭前夕,已達35萬餘人。

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逐步改善,人口發展迅速。

1949年末,蘇州市戶籍總人口為3386027人。

五千年蘇州人口變遷史

蘇州五千年,人口變遷,滄海桑田,從良渚先民,到吳地先民,再到越人楚人,歷代北方戰亂士族南遷,再到侯景之亂、朱元璋張士誠圍城之戰、閶門北遷、太平天國蘇州戰亂,蘇州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幾經變遷、融合,終於成為新時代的華夏兒女,生活在這座秀美的江南水城,世界第一大工業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