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來的煙火氣

“吹”出來的煙火氣

認識風老師大約是開始讀《世間的鹽》開始的,後來又讀了《橄欖成渣》,每讀一篇,心中就會喟嘆:“能把文字寫的如此幽默詼諧卻又不失樂趣,風老師大約是為數不多的人之一。”

凡人大概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如果遇到好東西,總想著儘快攥到自己手中,這樣就可以仔細去欣賞把玩。自從看了《世間的鹽》和《橄欖成渣》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到豆瓣上搜一搜,看看風老師最近是不是又寫了什麼有趣的文字,倘若能夠找到一兩篇,便會欣喜之至,若是沒有找到則會悵然若失。

承繼前兩部著作,這本《吹雲記》的小冊子也一如既往的精彩。書中既有日常的熱鬧和人情世故,也有令人驚歎的奇聞逸事(吹雲和趕房子),風老師既能把瑣碎的生活講的津津有味,也能把艱難的生活敘述的活波可愛。

從風老師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典型的性情中人,灑脫不拘於小節,文藝狡黠卻不油膩。封面的簡介也讓人充滿好奇:六十年代末生,高中味畢業,一路當過銀行出納,幹過野外測量,做過小生意,賣過服裝,做過裝潢,擺過地攤,雜七雜八“搗鼓”過好幾十種行當,唯一沒有間斷的就是畫畫、讀書、寫字。按現在的通俗說法,風老師是典型的“六零後”,但是你讀他的文字完全不會覺得他是一個六零後,給人老氣橫秋的感覺,你反而會覺得一個能夠把厚重生活寫的輕鬆幽默的人,一定是一個奇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有的時候你讀著讀著就會開始浮想聯翩:風老師的好奇、樂觀、激動都是哪來的?那個趕房人葉行一最後怎麼樣了?明明前面還在跟人幹仗,怎麼一轉眼就和好如初了?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曾說:“你可以把風老師的文字讀一段給你讀孩子,別以為他們不懂,笑點和淚點沒有太大的年齡差別,這就是美的力量”。其實這也正說明了文字的好壞和年齡無關,可能只和寫文字的人有關。

風老師的文字之所以讓人如此著迷,可能還有另外一層原因:就是你會發現風老師寫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帶有濃濃的煙火氣息,每一個文字串聯起來就好像排隊跳舞的哈尼族姑娘,完全沒有那種乾癟的感覺或者那種讓人一眼就能看出的虛假。文字是有靈魂的,風格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形成的,很多東西可能就是需要時間的沉澱。有時我就在想,《吹雲記》這本小冊子,吹出的不僅是雲,而且還吹出了煙火氣,吹出了對生活的熱愛,吹出了一個風趣而幽默的世界。

最近剛剛讀完這本小冊子,我已經又開始隔一段時間就在豆瓣上搜索風老師是不是最近又更了其他的文字,就像一個涉獵過不同美食的人,開始期待下一份美食會在什麼地方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