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先賢任昉

任昉,字彥升,(460年-508年),小字阿堆,樂安博昌(今山東博興東南)人,南朝文學家、方誌學家、藏書家,“竟陵八友”之一。十六歲時,被劉宋丹陽尹劉秉聘為主簿,後被朝廷徵召,任太常博士、徵北行參軍。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長史。梁高祖蕭衍即帝位後,任命任昉為黃門侍郎,接著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監二年(503年),出任義興太守。此後先後出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天監六年(507年)春,出任寧朔將軍、新安太守。天監七年(4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終年四十九歲。追贈太常卿,諡號“敬子”。

任昉對父母及其孝順,每次伺候得病的父母,睡覺從不脫衣服(時刻準備起來),說話時眼淚一起流下來,湯藥、飲食一定要先親自品嚐(試探熱冷)。被推薦為兗州秀才,任命為太學博士,因為文才被世人瞭解。永明(南北朝齊武帝年號)初期,衛將軍王儉擔任丹陽尹(官職名),聘請任昉為主簿(官職名)。王儉每次見到任昉的文章,必定多次誇獎,認為當時沒有比得上的。後來任昉因為父親去世辭官,痛哭以至於眼中流血,如此三年,拄著柺杖才能起來,任昉一向身體強壯,腰帶很長,守孝完畢後讓人都認不出來了。

任昉奉養叔父、叔母和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侍奉哥哥嫂嫂非常恭敬小心。親戚貧困,他一直供養接濟他們。所得的薪水,四處饋贈,都分散給了親屬、親戚,當天就用光了。生性通達灑脫,不講究著裝打扮,喜怒從不在臉上表現出來,車馬服飾也不鮮明出眾。

調出京度擔任義興太守。當地的人生孩子卻不撫養,任昉嚴厲申明法律,(生子不養)和殺人同罪。對待懷孕的人,提供錢財用度,受到接濟的人家有好幾千。在任上所得的公田、俸祿共八百多石(用糧食計算),任昉分成五份分給下級,剩下的全部資助別人(原,通援,援助),兒女、妻妾只吃麥子而已。

又調任為新安太守,在任上不修邊幅,普通人一樣拄著柺杖,在鄉間、城裡徒步行走。(見到)有人糾紛、打官司的,就地裁決處理。他做官清廉節儉,下級官吏在他面前都很隨便。在任上去世,遺產只有桃花米二十石,家人沒有能力辦喪事。他遺言說不許家人拿新安郡的一件東西回京城。任昉家裡不置產業,以至於沒有宅屋府第。當時有人嘲笑他經常借貸,借貸來的錢也都分散給親戚朋友。東海(地名)人王僧孺曾經評論他,認為“任昉以別人快樂為樂,以別人憂愁而憂,不帶家產上任,贏得百姓敬仰回來,不顧貧窮,拋去吝嗇的性格,他的行為可以激勵當地風俗,他的氣節可以教化人倫關係,能讓貪婪的人不貪圖錢財,讓怯懦的人有自立的勇氣”。任昉被推崇,達到了這種地步。

政治成就外,任昉是以學問為詩,以博見為文的一派人物的領袖之一。

  駢文

  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駢文,且他的駢文大多是一些駢體公牘文章。駢體公牘文章一直應用於政治生活中,駢偶句型使廟堂公文整飭典雅,但同時亦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達。然高明的寫手力圖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濃密的故典舊實進行補償,表意倫理,暢行不悖,達到了駢體公文形式與內容相對和諧的結合。任昉閱讀了大量的典籍,人稱“五經笥”,最擅長用典。任昉雖然不是六朝最擅長駢文的人,但也為駢文的發展完善獻力頗多。用典為駢文的文體要求之一,任昉的功勞在於,他力圖將這一問題特徵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極致。任昉的駢文,雖不比庾信的優美渾融,但就其身處年代的文學發展而言,至少在蕭統等眼裡,他已經於繼承拓新中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詩歌

  任昉在其詩歌中追求典故的運用,形成了以學問入詩的創作習慣。因以學問為詩,任昉詩歌的風格就趨向於雅正淵永。因善用事義,又不滯礙於典故對於詩意的表達,且多有直率明達的語句,其詩歌又呈現出質樸的風貌。任昉作詩不關心聲律平仄,這在永明體興起並風行的當時也較為特殊。

  在當時,任昉作詩使事用典,標榜學問,得到相當一部分士人的認同及效仿。從現存詩歌看,任昉的詩雖不是上乘之作,但亦是特色鮮明的作品。

  志學成就

  任昉的方誌學成就集中體現於《地記》一書中。《地記》是任昉在陸澄《地理書》的基礎上增補84部志書彙編而成,共計252卷。主要保存了從漢代至南朝蕭齊時期的方誌。任昉編纂《地記》時,收書極廣,但凡記載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現象的書籍,統統收錄。這其中,不但包括總志和區域志,還包括專述異物、都邑、行記、山川、冢墓、地名、寺觀等的專題志書。由此可知,任昉的修志觀已相當寬泛。他認為對特定地理區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現象進行記述的圖文,都可歸諸方誌學範疇。不過,任昉修志觀亦有強烈的唯心性,即神話傳說和現實記載尚未分離。 [29] 任昉的《地記》是繼陸澄《地理書》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部方誌學叢書。這部方誌學叢書,對於方誌保存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收錄《山海經》等全國性總志,還收錄大量地方州郡縣誌、山川圖記、都邑志、異物志、外域傳奇等,從中可以全面瞭解漢代至南朝蕭齊時期中國及外域諸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物產、民俗、外交等情況。《四庫全書總目》把《地記》稱作“叢書之祖”。

  藏書成就

  任昉對書籍典章無所不讀,家雖貧窮,藏書卻有上萬卷,是梁代三大藏書家之一。據《梁書》記載,任昉藏書有書目,這是史有明文的私人藏書編目的最早記載。任昉的藏書中善本異本書很多,能補充國家藏書之缺漏。在任昉去世後,梁高祖派學士賀縱同沈約一起校勘他的書目,官家沒有的書,就拿任昉家的書補充。這種私家藏書補國家藏書之缺,起到了保存典籍、傳承文化的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