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昌進士陳是集 誰知孤竹心 勁節傳離騷

明末文昌進士陳是集 誰知孤竹心 勁節傳離騷

忠心不二,清正如竹。瓊州先賢海瑞是陳是集所景仰的前輩。圖為海口市紅城湖公園旁的海瑞雕像。特約記者 龍泉 攝

陳是集(1593-1647),字虛斯,號筠似,別號雙峰居士,海南文昌邁號人。明天啟元年(1621年)考中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登進士第,曾授職中書舍人,有《中秘稿》《溟南詩選》存世。

  筠,即竹。人如其名,筠似先生從小仰慕瓊州先賢海瑞的清正、剛直,自己也修得翠竹一般的君子品德:虛懷若谷、耿介正直。

  石山丹桂壯人行 終人之事不為私

  根據陳是集傳世文集中的本傳和行狀可知,其祖籍莆陽(今福建莆田),祖上陳俊卿為宋孝宗時名相,自此累世衣冠,遂成望族。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陳俊卿曾孫陳璠自莆陽渡瓊,卜居文昌。傳至陳是集曾祖父陳廷英一輩,遷至帝平村(今文昌市邁號鎮地平村)。父親陳恩濟家道清貧卻樂善好施,是聞名鄉里的孝子;母親邢氏出身名門、知書達理,是瓊州名宦邢宥的嫡孫女。陳是集少時,便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夙興夜寐,刻苦攻讀。及至成童,父親又不吝錢財將他送入私塾就讀。陳是集科考失利,父親教導他要恭謹謙遜;鄉試中舉,父親訓誡他不驕不躁。父親的言傳身教一直讓陳是集感念在心。

  1630年秋,陳是集憂心父母身體,不願北上應試。陳恩濟勸勉兒子:“你姑且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我的病自然會好的!”十年磨一劍,霜刃早已成。陳是集果然不負眾望,於1631年春進士及第。然而喜中含憂:陳是集一直不放心家鄉年邁的雙親。秋日裡聽聞父親舊病復發,他立即離京告假歸家。可星夜兼程,卻遇急中乍悲:行至陽江,他就收到父親去世的噩耗。陳是集未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聆聽最後一句叮嚀。到家時,他已是哀毀骨立。唯恐此生再罹受此等遺憾,陳是集在父喪過後決定攜母上任。不想,邢老夫人剛過海就染上病患,不久撒手人寰。

  1637年,六年丁憂期滿,陳是集被授予中書舍人的官職,而後領了敕諭蜀粵兩省的差事。他從江州經洞庭湖抵達蜀地,辦好公務後,不投名帖驚擾一處。到了粵地,粵西的皇室宗親們打算預支次年的宗室俸祿,幾十人登門拜訪,請陳是集代為遊說,並允諾必有重謝。陳是集難以推脫,便寫信託付同年登科的方伯余幫忙。方伯余請他多留些時日,官餉下來便預支給他們。陳是集絲毫沒有留給這些宗親回謝的機會,次日便啟程了。

  當時,好友王孟侯在外巡視督學,也寄信過來請陳是集稍作停留,要給他置辦些東西。陳是集敘寫了些別離之情,只把回信留在了官署中就走了。還有人帶著藩王送的幾船鄂西特產趕來,可陳是集一概不收。輕舟疾駛,旁人都不知這是皇帝的使臣。後來藩王的使者追到平樂江(在今廣西桂林)中,將禮單與一座石山、一株桂花奉上。陳是集不便拂人好意,象徵性地收了藩王的盆桂與石山,並笑稱:“這兩樣東西就足以給我壯行了,如果搜求珍奇,滿載而歸,那此地的山水都會鄙薄人的貪慾啊!”

  奸佞構陷套路深 孤臣耿介陷冤獄

  崇禎乙卯(1639年)十月,陳是集回京覆命。次年閏正月,同鄉文選司主事龍大維(石城人,今屬廣東廉江,崇禎四年進士)給他傳話,稱南雄(今屬廣東韶關)知府吳之京的案子,牽扯到了陳是集。文選司那邊說如果託人打點一下,這個事情還可以挽回。文選司書辦陳玉京就此向陳是集索要三百金。陳是集當即要給皇帝上疏以表清白,但被龍大維攔下:“別管這些訛詐的話,還是以靜制動,少安毋躁。”不給三百金,難脫干係;若給了三百金,就等於坐實了“鑽營”的證據。不想才二月初五,陳是集即被捉拿下獄。

  此事原是吳之京垂涎鹽運使的肥差,賄賂陳玉京。東窗事發後,又令心腹串供錢庭巖、曹汝松幫陳玉京脫罪。結案需供出與吳之京勾結的“廣東鄉官”,錢庭巖便抓了沒有背景和靠山的陳是集李代桃僵。陳是集上疏辯冤,要求與誣陷他的奸人對質,並指出案中有諸多疑點。然而由於明末司法腐敗,審理時間一再拖延,陳是集兩年不能脫獄。

  入獄一年時,陳家已典當殆盡,萬里之外的家鄉又無產業,以致家裡人連口稀粥都喝不上,家僕都餓死了。案發後,肇事者曾派人前來安撫,稱可以提供陳家的日用支出,也可以拿出千金幫忙疏通關係。一次,奸人趁陳是集捉襟見肘之際,讓其家僕捎了些錢進去。陳是集將錢投擲到地上,怒責道:“我就算餓死,也不能靠這些奸人來救!”陳是集一身傲骨,無辜被誣,不肯接受這種嗟來之食。他這樣做,哪裡是他不想脫離牢獄之災,而是憤慨於世態齷齪,寧可與之決裂啊!

  奸人從此更是落井下石。獄中,陳是集與明代愛國名臣、詹事黃道周羈押一處,兩人常在一起切磋棋藝、學問。奸人便抓住這個機會,想以結黨營私的罪名置他於死地。好在黃道周的冤屈很快得雪,“結黨營私”這個莫須有的罪名也就罷了。此後京城都知道陳是集是冤枉的,連監獄的長官也憐憫他一身冤情,幫他調理養護,好讓他能保住活命。1641年2月,崇禎皇帝下罪己詔,減免刑獄,陳是集才遇赦出獄。

  陳是集在《辯冤第二疏》中曾嘆自己“賦質迂戇,足未嘗至權要衙門求憐炙熱”卻橫遭此禍。一個除了上朝,平日裡足不出戶、醉心書本的士人,就這樣中止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獄中有感》詩中有“天遇如此寧復歔,勸兒休讀制科書”“摩編自可招人妒,下楗翻多載鬼車”(摩編,編集;載鬼車,指混淆是非,無中生有)等句,直白痛切,抨擊時弊。可見經此一劫,他對科舉以及官場已經徹底失望了。他的詞也在不斷地抒寫這種空有報國志卻終於湮滅的無奈:“冤仇事,罡風吹罷,弦管咽聲幽。休休,英雄志,付之真宰,且莫煎愁。”(《滿庭芳·詠中秋三首》,真宰:宇宙的主宰。)

  生關死劫催白髮 丹心素節亦未休

  陳是集帶著一身傷患出獄,在朋友的資助下回到家鄉。回鄉後,痰火病一直不愈。此病令人心悸而煩,擾神難寐。他索性不睡,或專心研究古籍經典,或臨名帖、作草書,片刻也不休息,如未仕時的勤奮刻苦。可謂由“學而優則仕”轉為“仕而優則學”了!雖布衣蔬食、失意困頓,可他卻也修得了愈加淡泊的心性,體現於詩文中也是別有韻致。

  潘應鬥(湖南武岡人,崇禎年間進士,曾任萬州知州)為《中秘稿》作序,稱陳是集詩風峭勁澹宕,不僅有海南先賢白玉蟾與丘濬的餘韻,而且和唐代文學家元結風格類似;文章博麗典偉,可與同時代的李攀龍、湯顯祖等文章大家並駕齊驅。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自出新意,有屈大夫的憂國憂民與沉鬱激昂,體現了一個士子為官做人的品行操守。

  “七澤披荃芷,千秋嘯汨羅。獨醒了此意,漁父漫勞歌。”(陳是集《舟泊秭歸吊三閭屈先生》)

  “離騷怨,艾蕭同伴,誰復羨蘭幽?忍休,冤欲雪,終風未解,一樣離愁。”(陳是集《滿庭芳·詠中秋三首》)

  明王朝江河日下,頹勢難挽。陳是集晚年自號“忍辱道人”,或許那時心緒,就如同瀟瀟竹林,藉由風聲,悼著亡國恨。

  順治四年(1647年),清兵渡海入瓊。有人勸陳是集剃髮投清,他說:“我要留著頭髮去九泉之下見先帝,士可殺不可辱!”傳說他為不履清地、不食清粟,曾在蓮塘中搭了個蓬子住進去,鄉人稱之為“過朝塘”,這是瓊州的“首陽孤竹”啊!(唐李善注引《古史考》:伯夷、叔齊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婦人謂之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於是餓死。)遍歷人間種種苦,此刻可安放這一片丹心的,或許唯有舊夢中的山川。

  據《筠似公行狀》記載,陳是集一聽到清兵入瓊的消息,便沐浴更衣,向北跪拜,打算以死報國。在他病危將逝之際,家裡沒有田產錢財,只留下幾箱子舊書。他曾告誡兒子要“勤讀書,做好人”,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忠貞與孝義、氣節與風骨。 (海南日報 本刊特約撰稿 張意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