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後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堪稱“史上最難年”,就業環境也非常艱難,874萬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壓力急劇暴增,面臨最難就業季。“雙難”的環境無疑給畢業生扔了個“王炸”,畢業生的就業動向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 與此同時,各大城市的“搶人大戰”戰火依舊,紛紛出臺新一輪人才落戶及各項優惠政策,吸引畢業生,提升城市人才引進競爭力。


南京成畢業生流入新選擇


近日,大學生一站式網申平臺梧桐果基於網站數據,對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進行深度分析。根據分析報告,華東地區畢業生流入最多,佔畢業生總流入量的39.72%,排名第一;華北地區排名第二,佔比15.51%;華南地區排名第三,佔比11.86%;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緊隨其後;東北地區畢業生流入最少,佔比5.71%。

報告稱,長期以來,華東地區憑藉沿海、沿江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國際、國內信息輻射速度快、經濟基礎較好、教育比較發達、新興企業發展迅速等優勢,成為我國最具就業吸引力的地區。相關人士表示,畢業生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往往更青睞百強雙一流企業。像阿里巴巴、上汽集團、蘇寧控股、浦發銀行等知名500強企業都聚集在華東地區且應屆生招聘需求旺盛,因此,備受畢業生青睞。

“後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南京高校資源豐富,有超過50所大學聚集在這裡。圖為南京仙林大學城。

在選擇城市方面,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代表,一直成為畢業生求職的重要選擇地,也是吸納畢業生的主要城市。但從2020屆畢業生就業流向排名來看,北上廣深不再獨領風騷,吸引力在逐漸減弱,排在前三的分別為北京、上海和南京,廣州和深圳則排到第六、第十名。其中,南京成為黑馬,成功晉級前三名。從梧桐果統計數據來看,流入南京的2020屆高校畢業生佔比最大的城市是北京,佔所有流入畢業生總數的6.47%;其次是來自上海的畢業生,佔比為4.3%;來自西安和合肥的畢業生佔比分別排在第三、四位。

隨著新一線城市逐漸出臺的落戶、住房補貼、創業基金等“人才新政”,加上新一線城市近年來迅速發展、環境舒適、氣候宜人、生活節奏適中、新興行業逐步興起,崗位需求也逐漸增多,南京、杭州等新一線城市逐漸成為畢業生就職首選。

盧傑今年從北京某高校畢業後,選擇來南京工作。他表示,在北京,工作、生活等各種壓力使得自己很焦慮,相比之下南京生活壓力就小很多。同時,南京作為長三角的“戰略支點”城市,充滿著活力和潛力,非常適合年輕人奮鬥。

“後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除了畢業生的自主選擇之外,南京也積極出臺一系列舉措,吸引外地大學生來寧。今年4月,為降低疫情對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南京出臺《關於支持促進高校畢業生在寧就業創業十項措施》。新政明確,今年,南京市將組織本地各類企業推出20萬個以上崗位,專項用於高校畢業生招聘。另外,市本級和各區還將安排不少於4000個事業單位崗位,開發1500個社區(村)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專門招錄高校畢業生。此外,新政還提出優化就業創業培訓,包括見習補貼對象放寬至非本市戶籍見習就業大學生,見習期享受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80%的生活費補貼。


除外地畢業生流入,當地畢業生的留存也能充分反映當地城市的吸引力程度。根據梧桐果數據統計,2018屆駐南京高校畢業生留存率為64.28%,2019屆駐南京高校畢業生留存率為66.75%,2020屆駐南京高校畢業生留存率上升至69.19%。


深圳“虹吸”武漢,下一個是誰?


通過梧桐果3年以來數據分析來看,企業發展空間大、晉升機制完善、薪水高成為 畢業生求職首選。

前不久,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又一次刷屏。這項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發起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繼去年公開8位入選者後,今年新的入選名單也逐一揭開面紗。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開的“天才少年”中,有4名來自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且其中3人拿到了“天才少年”最高檔年薪201萬元。

有人說“武漢人才留不住,總是深圳得人心”,現實也是如此,武漢與深圳就像兩張嚴絲合縫的拼圖。

武漢長於高校資源,“武漢大學生人數全球第一”的說法,一度廣為流傳。但問題是,武漢缺乏匹配當地大學生就業需求的崗位。此前有統計顯示,留漢畢業生的專業主要分佈在工科類,大部分經濟學畢業生沒能留在武漢。

“後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在日漸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即便是“人才大市”武漢,仍不乏危機感。圖為武漢光谷。

數年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曾向媒體分析,武漢是一個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的城市,對於拔尖的高校畢業生而言,就業機會僅限於經濟開發區和光谷,對就業率貢獻更大的民營經濟,在武漢體量並不夠大。

與此相反,作為“高校窪地”的深圳,本地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並不能滿足當地發達的民營經濟和品類更為齊全的產業資源的人才需求。

你的長處恰是我的短處,這樣的匹配度,無怪乎締造了兩座城市的“親密關係”。

早在2000年,華中科技大學就在深圳成立了深圳華中科技大學研究院。根據學校官網2018年的介紹,該校累計培養學生5000多名,此外,其開辦的MBA學歷教育還培養了上千名企業管理人才。

反過來,武漢人才的大量湧入,也讓深圳企業看到了武漢的潛力。

2018年,華為武漢研發基地投用。作為在中部地區最大的研發基地,其將重點聚焦光能力中心、智能終端研發中心等前沿科技。

而此前落戶的騰訊科技武漢研發中心,同樣定位為“騰訊在中部最大的研發中心和人才基地”,重點瞄準移動互聯網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

事實上,在日漸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即便是“人才大市”武漢,仍不乏危機感。

2017年,武漢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工程”,爭取“五年留下100萬大學生”。去年底,武漢向外宣稱,截至當年10月,大學生留漢人數已超過100萬,提前完成目標。從今年4月起,武漢又提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吸納就業、擴大招聘規模的具體措施,如取消畢業生落戶限制、加大就業創業補貼、提供住房保障等優惠政策,力爭全年留漢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不低於去年的水平。

“後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隨著新一線城市推出人才吸引政策,不少畢業生選擇“逃離北上廣”。

武漢在留人,而深圳的“目標”也不僅僅是武漢。

近日,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高中部的教師擬聘名單登上了網絡熱搜——該校高中部招聘的20位2020屆畢業生中,居然有19人來自清華北大,其中有13人更是清北本碩連讀,這陣容堪稱“炸裂。”

當然,這還不是深圳個別學校才有的現象。去年年底,媒體多次報道深圳多所中小學招收清北畢業生為新進教師。

除了教育行業,近年來,清北畢業生奔赴深圳的現象,出現在金融、科技等各個行業。

去年有媒體根據各大名校的就業質量報告寫了一篇《清北復交的畢業生都去哪了?》的文章,根據文章內容來看,清華、北大、復旦、交大這些北京、上海名校應屆畢業生的第一流向,全部為騰訊、華為等深圳企業。事實上,不僅是頂尖高校的人才,觀察每年的常住人口數據就能發現,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自2016年開始就接近零增長,而深圳每年的增量均超過40萬,常年排名全國第一。

所以說“深圳正在虹吸北上廣”,也並非誇張。


廣州、寧波打響跨城市群搶人“第一槍”


近日,正在徵求意見的《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提出:完善人才積分落戶政策,推動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戶籍准入年限在廣州累計認可。

這意味著,在長三角、珠三角相關城市的戶籍准入年限,可以無縫對接到廣州落戶。換言之,在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長三角城市繳納的社保年限,可以直接納入廣州的社保年限,獲得優先落戶資格。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表示,廣州的這一做法是一個創舉,在此之前,沒有城市有這樣的“玩法”。長三角和珠三角有相互競爭的關係,廣州的做法是一種“破冰之舉 ”,能夠讓二者打破壁壘。

“後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北上廣深不再是互聯網人才的第一選擇,新一線城市正在成為”掘金窪地“。圖為杭州阿里巴巴濱江園區。

在過去,從杭州、南京等地到廣州工作,除了大學以上學歷可直接落戶之外,其他人群多數都要重新累計社保年限,相當於一切都要從零積累,不利於人才的正常流動。

廣州此舉,開創了跨城、跨省乃至跨地區落戶互認的先河,進一步消除了不同城市之間存在的戶籍壁壘,為自身“搶人”、也為全國戶籍門檻放開做了率先示範。

這也意味著,珠三角向長三角發出了跨城市群“搶人”的第一槍。

不過,長期以來,在廣深的主要流入人口來源地中,長三角佔比不算高。根據智聯招聘和恆大研究院的統計數據,廣州人才的主要來源地為深圳、北京、佛山和東莞,杭州、蘇州、南京更是都在10名開外。同樣,深圳也是如此。深圳的主要人才來源地為廣州、北京、天津、東莞,而杭州、蘇州、南京同樣在10名開外。

這背後固然存在地域文化差異的原因,也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的主要產業結構不同有關,但兩地戶籍壁壘的存在,影響不容低估。

所以,珠三角向長三角掀起“跨城市群搶人”的新潮,無疑有著現實意義。廣州邁開的這一步,同樣有益於兩大城市群的良性競爭。

“後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就業,教育部也發佈了最新的就業政策。

無獨有偶,長三角城市也掀起了“跨省搶人”的新熱潮。

近日,寧波發佈人才新政,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繳納的社會保險在申請落戶時可累計納入寧波繳納年限。

與廣州不同,寧波面向的是長三角城市群內部,走的是“長三角一體化”之路。相同的是,兩城都不再集中於一省之內,而是向其他省市打開落戶之門。

相比廣州版的草案,寧波這一政策已經落地,並於9月11日正式執行,成為全國第一個實行跨省互認“社保”的城市。

廣州、寧波的先行先試,得益於今年4月中央發佈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這份文件不僅明確了“長三角、珠三角戶籍准入同城化”的探索權,而且進一步提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

此次廣州、寧波率先開啟跨省、跨地區乃至跨城市群的戶籍互認,不僅加速了城市群之間的人才爭奪,也將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