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盎然的溪塘古村,曾是韶關南雄州府所在地

“廣東千年古村落”系列報道⑩

韶關南雄,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嶺南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境內分佈著眾多悠久歷史的古村落,黃坑鎮的溪塘村便是其中之一。

溪塘村這一地名自建村沿用至今,因“村內有小溪流經,且池塘眾多”而得名。而今的溪塘,經千年風雨洗禮,鱗次櫛比的屋宇、厚重的古匾石柱題刻猶存如舊,訴說著溪塘當年作為南雄州府的繁華。

雄州城周長近2300米

據志書記載,在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南雄的州府設在溪塘,歸屬於當時的南漢國。當時南漢皇帝劉龑早就覬覦贛南、閩南地域,他把雄州城建在靠近江西、福建的溪塘,目的是便於向贛南、閩南擴展領土,並在毗鄰贛南信豐縣的烏逕設重兵駐守。

五里山、觀音山、城隍廟、大轅門等地名依稀可見舊時雄州的規模,除卻有“周長六千八百八十尺”的州城外,附近還有朱古鎮、李屋排、聶嶺排、梅村院等諸多姓氏聚居地,由此可見,舊時溪塘人煙稠密,鼎盛一時。

後南漢亡,北宋立,雄州改為南雄州,並遷州城移到今址,溪塘一地的居民大多也隨新州府搬遷而搬遷。直至宋末,廣南東路安撫使陳福基致仕後,不願事元,自珠璣巷遷居溪塘,後李姓、廖姓、鍾姓、吳姓、溫姓等族群陸續遷入溪塘聚居。

據有關書籍記載,“南漢,乾亨四年(920年),析韶州置雄州”“雄城東七十里,古志名蓮溪。初置雄州,經之營之,度地居民,則於溪塘是卜,此古營建處也。”由此可知,時有溪塘,曾名蓮溪。

詩意盎然的溪塘古村,曾是韶關南雄州府所在地

八景詩中憶往昔

溪塘以河為界分為水東、水西、水南三大片區,基本包含了明代設立的蓮溪二郡的範圍,古人在《南雄溪塘陳氏七修族譜》中記錄有“溪塘八景”,生動描繪了古溪塘的山水格局。

茂林古寺、左嶺蒼松、林鴉晚噪、水落沙明、右岸帆懸、鄰煙布結、後沼漣漪、中巨流石是為溪塘八景。“晨昏漠漠起炊煙,甫接南鄰北院連;濃淡相交成陣候,清泉俯看若雲天”描繪的就是鄰煙布結這一美妙景象。

“秋來潦盡漲痕收,一派安瀾水細流;不必蘆花沿岸吐,恍疑白鷺集沙洲”反映的則是溪塘秋天水落沙明、寂寥而獨具美感的場景。這些描寫溪塘八景的優雅詩詞,將溪塘的山水景色概括其中。

古溪塘曾是“千家村、百家姓”之望郡地,輿圖廣闊,舟楫往來,溪水環繞。可惜歲月風霜銷蝕了這些美景,溪塘八景如今已不復存在,但從流傳下來的詩句中,依舊可以窺見溪塘往日的秀麗山嶺、裊裊炊煙。

詩意盎然的溪塘古村,曾是韶關南雄州府所在地

矢志忠義的陳福基

陳福基,曾任宋朝僉書樞密院使、廣南東路安撫使。他曾怒斥奸相賈似道“泰山雖大,一指足以遮蔽,此亦天地極否之秋也”,後來辭官攜家眷到南雄珠璣巷定居。

德祐二年(1276年),棄宋投元的呂思夔率大軍行至珠璣巷,親自到陳福基府上拜訪,勸道:“今之天下將為元所有,宋臣之降元者不失官爵,君之父子蓋不往仕焉?”陳福基則語氣凜然反駁他:“吾恨不寧捐軀報國,興復宋氏江山,若為元用,是逆道而行也。”

陳福基響應陸秀夫等人號召,組織義兵數千人準備護國勤王,後來聽聞南宋兵敗,已無力迴天,於是舉家退隱溪塘,於1306年去世,如今他的墳墓猶存,忠骨仍留於人世間。

嶺南保存最完整的李氏祠堂

溪塘水西西平堂李氏宗祠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祠堂,經考證,李氏祠堂是嶺南迄今為止,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李氏祠堂。

這座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的宗祠,是李氏後裔為祭拜李晟公而設立的祖祠堂,最初為三進院落,後因戰亂被毀,清康熙年間重建,用青磚、土坯混凝土構築而成。

西平堂寬敞明亮,整體由12條以石基託圓木圍合而成,中間設天井採光通風,天井池用長條石砌築;兩側走廊留有明式拱門,堂內供奉西平王晟公的雕像。據考證,以“西平”為號的李氏祠堂在粵北地區僅溪塘所有,有“西平李氏第一祠”的美稱,如今李氏西平堂成為了西平李氏後裔尋根謁祖的勝地。

詩意盎然的溪塘古村,曾是韶關南雄州府所在地

獨特絢麗的建築裝飾

溪塘古建築的木雕、石雕、泥塑、彩繪等裝飾極具粵北地域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的建築特色,既繼承了中原建築裝飾文化的精髓,又適應了南方多雨潮溼的氣候特徵。

村內特有的溪塘石使溪塘古建築更為多彩,質地優良的溪塘石可刻可雕,不但適合房屋建築,更是打造水磨和農家磨刀石的好材料,在古代,溪塘石產品除了在南雄本地市場銷售,還遠銷海外。

溪塘精美的建築裝飾中,石雕工藝最為突出。溪塘石雕工藝結合了本地的溪塘石,用作裝飾點綴,有麒麟神獸、吉祥字符等裝飾紋樣,在建築基礎、柱、門窗中得到廣泛應用。

房門兩旁的楹聯作為特殊的建築裝飾,則代表著溪塘當地特有的文化與宗族榮耀,和其他裝飾一起,共同構建了溪塘立體流暢、意境悠遠的古典建築。

時光流逝,溪塘作為古時交通要道的輝煌不再,但自東向西貫穿其中的湞江由古至今,仍奔流不息,見證著溪塘千百年來的榮辱興衰。

【記者】汪祥波 實習生吳玉美

【通訊員】陳嘉茵 王丹婷

【作者】 汪祥波

【來源】 廣東民政頭條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