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項羽進咸陽城的“四敗”,看楚漢戰爭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西楚霸王項羽的統一天下相比於其他朝代顯得有點簡單了。鉅鹿之戰一役消滅秦軍主力,自此秦朝名存實亡。當項羽破關進入咸陽城之後,正式結束了秦朝統治政權。然在進入咸陽城之後,項羽的所作所為足可預見之後楚漢戰爭的結果,在此將項羽的作為總結為“四敗”。

從項羽進咸陽城的“四敗”,看楚漢戰爭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西楚霸王項羽

殘酷、暴行是秦朝的延續,失去了民心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鴻門宴”之後,項羽引兵西進,屠了咸陽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燬了秦王宮。行動雷厲風行,心中對暴秦的怒氣發洩了,但同時也失去了民心。

秦人百姓雖然要面對秦朝的酷刑:死刑、肉刑、流放刑、徒刑、苔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八大類三十多種,但項羽慘絕人寰的屠城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有入關前坑殺秦人士兵二十多萬,項羽的政權在秦人心中早已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是反抗與等待反抗。

秦人恨項羽,更恨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是他們犧牲掉了秦人士兵的性命換來了自己的王位。當劉邦自漢中偷襲關中的時候,原本能征善戰的章邯也束手無策,因為秦人士兵不再賣命衝殺了。相對於項羽的暴行,他們更希望劉邦能出關佔領天下。面對軍心渙散的秦人軍隊,劉邦很快平定三秦之地,據關而守,接下來西進的路似乎比當年秦統一六國更容易了許多。

項羽性格溫和,但心中對秦朝的怨氣太盛。這可能也與年少時便被秦朝逼迫的背井離鄉有關係吧。但一朝得勢,殺人、放火、斂財、搶美女這些行為絕不該由一個想做天下共主的西楚霸王做出來。當朝政權是百姓最大的依靠,當百姓覺的這個依靠靠不住的時候,只能轉投相對的陣營了。這在之後劉邦出關與項羽爭奪天下,蕭何在關中治理國家負責後勤保障中可以得到證實。

難以留住人才,欠缺察納雅言姿態

還記得《天下無賊》中黎叔的那句話嗎,“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不錯,人才不僅是二十一世紀最貴,歷朝歷代、任何時候都很貴。劉邦身邊的人才就非常多,有蕭何、張良、陳平這樣運籌帷幄的謀士,有韓信、彭越這樣獨當一面的統帥,有曹參、樊噲、夏侯嬰這樣衝鋒陷陣的將軍,有酈食其、陸賈、隨何這樣能言善辯的外交家

從項羽進咸陽城的“四敗”,看楚漢戰爭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漢高祖劉邦

其實項羽陣營的能人也是非常多的,但是項羽既不能聽取正確的建議,又不能留住珍貴的人才。正如蕭何對劉邦說的,不能為漢所用,必定是漢的敵人。有太多原本項羽楚營的人才,最後都被劉邦漢營重用,並且大多對楚做出過致命的打擊。

“項王喑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還記得鴻門宴嗎?當劉邦起身借如廁出逃的時候,項羽是派誰前去找尋劉邦的嗎?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不錯就是陳平。此處太史公記載是不太準確的,陳平是在劉邦平定三秦出關後,殷王司馬卬投漢,項羽讓陳平率領魏軍攻打司馬卬,最終司馬卬又回到楚營,項羽因陳平有功,封為都尉的,鴻門宴上陳平還僅是卿爵。

一者不受重視,二者項羽入城之後所作所為讓陳平看出其難成大事。所以,當項羽戲水分封之後,將眾諸侯都留在咸陽城的時候,張良找陳平問計,陳平才會幫忙。陳平聲東擊西,以義帝南遷之名使項羽調開了范增,此後張良、陳平二人上演的一出雙簧使得劉邦順利逃離咸陽。自此可以看出,陳平此時已有歸漢之心。如果沒有陳平的幫忙,劉邦恐怕會和韓王成一樣下場。

說眾叛親離確實有點嚴重的,但劉邦的親叔叔項伯都在幫劉邦,如果沒有項伯深夜前往漢營通風報信,使劉邦得以將項伯發展為漢營的內線,便不會有鴻門之宴席,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一場楚軍消滅漢軍的戰爭。其實關於這個項伯,真的很讓人費解,不僅是楚營的左尹,還是項羽的長輩,但卻始終在幫漢營的劉邦。劉邦被封漢王之後,封地僅有蜀中之地,劉邦非常生氣,蕭何覺得如果能駐漢中機會更大些。於是張良再次聯繫項伯,項伯竟然幫劉邦求得了漢中之地。如此也便實現了“王漢中,養其民以至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最有意思的是,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密報項羽“劉邦想要做關中王,獨享咸陽財寶美女”之後才有的鴻門宴。可是當劉邦見到項羽,一頓表忠心的言語之後,對項羽說“肯定是有人在離間咱倆的關係”。項羽聽後當即說道“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鴻門宴之後,劉邦回營立即殺了曹無傷。如項羽這般做法,還有哪個敢來投靠。

項羽在人才方面的失敗太多了,還有之後在楚漢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韓信、彭越歸漢等,鴻門宴上拒絕採納范增殺掉劉邦的計策。其實項羽很自大,尤其是在鉅鹿之戰後,儼然一副天下無敵的樣子,以為憑藉自身強大的武力可以穩定一切局面。

定都彭城是鼠目寸光,戰略上的失敗

在咸陽城,當項羽定下建都彭城的策略後,曾有謀士進言:“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看著已被自己焚燒殘破的秦王宮,又一直想著東歸,就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個謀士出來後說項羽沐猴而冠,最後被項羽給處了烹刑。

其實這個謀士真的很有戰略眼光。就地理位置而言彭城與關中不可同日而語。

從項羽進咸陽城的“四敗”,看楚漢戰爭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彭城在楚漢戰爭中的地理位置

關中四塞之地,進可以攻,退足以守,對敵的時候,有絕對的主動權。至於彭城可以說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只能憑藉自身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確保不敗,一旦戰端開啟,受到敵人牽制與騷擾是不可避免的。

從後勤補給上來說彭城也無法與關中相比。關中沿渭河、黃河順流而下,運輸補給非常順利,而且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而彭城淮河、泗水雖然也可做運輸,但流量小運輸量也就會減小,淮泗運輸不僅是逆流而上,到了冬天還會乾涸。楚漢滎陽對峙期間,蕭何自關中始終能保障漢軍的糧草補給與兵員補充。反觀項羽淮泗運輸能力差,只能靠人力運輸,不僅運輸需要人力成本高,還給了彭越可趁之機,最終滎陽戰場糧食缺乏,將士多有動搖者。

在經濟方面關中也是強於彭城很多的。關中涇河與渭河附近都是土地肥沃的地方,從周朝開始就致力於此地發開。到了初秋戰國時期,秦國更是對此地開闢了灌溉的建設,所以關中可稱為“天府之國”。但彭城與淮泗地區就不同了,此地開發是從戰國之後,但仍有很多荒蕪地方沒有開闢出來,還有一點就是此地還經常會發生黃河水患。

定都的失敗一者是項羽過於自信其軍事實力,二者項羽在戰略上基本談不上什麼高瞻遠矚。這個彭城處於平原地帶,四處無險可阻,用來做都城並非明智之舉。在後來的三國時期,陶謙曾將徐州贈送給劉備,可見彭城在戰略上所處的位置有多尷尬。

分封諸侯不僅是逆勢而為,更是認知的缺失

分封制自周而興盛,歷經春秋爭霸、戰國兼併,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郡縣制取而代之。這是歷史潮流的大趨勢,項羽滅秦之後,反其道而行,擯棄郡縣制,重用分封制,這是逆勢而為。

周朝分封諸侯,彼時各諸侯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分封之後無暇他顧,均不能據封地而對抗周王室。後期各諸侯休養生息,兵精糧足而出現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局面。這是時代的進步,同時也是對封建專制的衝擊。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原來的分封制早已不能再使天下穩定,郡縣制的出現使國家權利集於中央政權統一管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幣制,中央對國家的文化、經濟等統一部署、調控,這於國於民都是進步了。

當項羽滅秦之後,於戲下選擇了分封制,自封為西楚霸王,更是拆分原六國土地,分封十八路諸侯。項羽本是楚國貴族後裔,思想也是封建貴族思想,當年那句“彼可取而代之”足以說明一切。但自春秋、戰國之後,分封制早已不在適合社會發展,況且此時的諸侯皆擁有重兵,陳平在救劉邦時候就說過,最少的諸侯也擁兵四萬。每個諸侯回到自己封地都有據封地對抗項羽的能力。

從項羽進咸陽城的“四敗”,看楚漢戰爭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十八路諸侯封地

分封的過程當中項羽只是在想各個諸侯的功勞大小及自己如何方便管理,所以分封便顯得很粗糙。田榮本是齊相,項羽為了拆分齊國,以無功之名對田榮沒有任何分封,這直接導致田榮的判楚,齊地田榮的反叛吸引了項羽的火力,給劉邦出關可趁之機。彭越擁兵萬人,只因未和項羽一同入關,寸土未封到,為了手下士兵的生計只能依附田榮,一同反楚,滎陽對峙期間,彭越的後方游擊戰,猶如是楚軍身體中的一把尖刀。還有陳餘封侯僅得三縣,張耳反而成了常山王,陳餘憤怒,只得借兵攻打張耳恢復趙國。自此北方全亂了,再不受項羽控制。

項羽的廢除秦朝郡縣制,重啟分封制,這是歷史倒車事件,註定是要失敗的。即使沒有劉邦也會有其他人來打敗項羽,結束這種逆勢的封建制度。項羽本人的這種封建貴族思想也註定他的西楚政權不能長久,有人說如果項羽過了烏江還能有機會,其實完全沒有這種可能,封建貴族思想是他一輩子也放不下的,所以失敗是必然的,如果過了江等待他的會是再次失敗。

總結

楚漢戰爭的結果從項羽進入咸陽城作為就可預知。對人才不重視,導致陳平、韓信等能人離去,此後陳平的離間計、韓信的側翼戰場都對項羽最為倚重的軍事實力予以沉重打擊。

定都彭城的戰略失誤,分封制的逆勢而為,無不體現項羽智窮才乏。對軍事力量的過度倚重,從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政治因素,最終失民心丟天下。

社會總是在不斷進步,同時也需要相應的制度來鞏固政權。自春秋到秦朝,文野鉅變,文化越高,社會形態就越複雜,人口越多,農民起義就越嚴重。思想認知沒有得到提升,故有“咸陽四敗”。

【參考文獻】

《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淮陰侯列傳》

《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漢書》卷一上

《漢書·刑法志》

《資治通鑑》

《中國河湖大典》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通知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