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網上看到一則笑話:

問:“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成功之父是誰?

答:向我轉賬10元,你就是成功“支付”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圖源網絡|侵刪

小時候聽到“失敗是成功之母”時,我也有這個疑問,當時怎麼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如果我們正經回答,成功之父應該是誰呢?想了很久,腦中閃過一個詞:堅持。

與“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樣,“堅持就能成功”是另一句至理名言,從小便縈繞在我們耳邊,所以堅持作為“成功之父”毫不為過,與失敗也算“門當戶對”。

一家人到齊了,我想從原生家庭的角度探討一個人該如何成功。

有國內學者總結,中國的問題家庭普遍以這樣一個等式存在: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不聽話的孩子。我將用這個等式來解讀成功的“原生家庭”。

缺席的父親

沒有堅持的成功,最後是什麼樣子?

80年代家喻戶曉的三大神童:寧鉑便智力超群,擁有詩詞、圍棋、醫學等多項專長,13歲時破格進入大學;謝彥波11歲從小學直接升入大學,15歲讀碩士,18歲攻讀博士;干政8歲就熟讀《水滸傳》12歲參加中科大少年班招生,之後憑著優異成績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就讀博。


如今三人都已銷聲匿跡,寧鉑出家當了僧人;謝彥波讀博時和導師不和,兩人不歡而散,回到國內成為一名教師;干政也是因為與導師不和回國了,回國後大學教授邀請他回科大繼續讀博,他斷然拒絕,決心找一份工作但一年下來,卻一無所獲,在此期間,還患上了精神疾病,最後整天把自己關在了家中,由母親照顧。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寧鉑|圖源網絡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謝彥波|圖源網絡

三人的經歷極其相似,年少成名最終卻“泯然眾人”。從家庭和社會的角度來看,三人都是破格進入大學,雖然智商超群,但是心智尚未成熟,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欠缺。謝彥波和干政都是因為人際關係原因導致的悲劇,寧鉑則是被強制安排讀他不喜歡的理論物理專業,使得他的興趣和自信受損。

從他們自身來看,少年時期的很多榮譽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讓他們誤以為這就是成功,殊不知一時的成功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說明,此時此刻,你很厲害,但這以後,若沒有堅持,結果顯而易見。

另外據美國社會學家長期跟蹤調查,世界上買彩票中大獎的,幾乎沒有幾個“好下場”的,最好的結局是多年過後打回原形,而這種“好結局”還是少之又少的。

就說張長順和石成剛二人,他們都曾是買彩票中大獎一夜暴富的千萬富翁。兩人中彩後的情況十分相似,投資、揮霍、再賭彩,最後全都因為詐騙淪為階下囚。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不歷風雨,哪得彩虹,想要直接見到彩虹恐怕只是南柯一夢。

正如大多數家庭一樣,倘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那些來之容易,無需堅持的成功,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堅持是對成功最實在的監管和見證,正如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參與和付出是一樣的。

焦慮的母親

失敗就是焦慮的載體。許多人對於失敗過於擔憂。面對失敗這個焦慮的“母親”,成功往往也是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隻有堅持是不夠的,對於失敗這位失意的“母親”,也要給予足夠多的關注與愛護,認真且正確的看待失敗帶來的得失。

英國小說家毛姆說過:“一經打擊就灰心洩氣的人,永遠是個失敗者”。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人在經歷失敗時的一般心理歷程是:否認迴避-承認失敗-反思總結

否認迴避:否認和迴避這兩點在孩子身上尤為明顯。5歲孩子和媽媽下棋輸了,大哭不止,不願承認自己輸了,連續幾天都和媽媽慪氣;9歲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因一次考試沒考好,便不想上學,因為無法再面對老師和同學。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成年人仍然停留在這一階段,面對失敗總是採取否認和迴避的做法,用一些“撒潑打滾”的手段,但是,面對“媽媽”,撒潑打滾的作用只能是一時的。

承認失敗:走出失敗負面影響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失敗,接受自己暫時沒有成功的事實,才有繼續努力的動力。

反思總結:有了動力才會對上一次失敗的經驗進行反思和總結,愛迪生不也是先後用了1600多種耐熱材料和6000多種植物纖維材料才最終改善了電燈,發明出鎢絲白熾燈嗎?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愛迪生

所以失敗本身並沒有意義,對失敗的解讀才有意義,而成功也不是失敗簡單累積,而是對失敗的總結與超越。若不認識這一點,就會導致“失敗越多才會成功”的荒謬結論。

切莫“缺心眼”的認為,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可以成功。我們只有正視失敗,正確解讀失敗才能有所獲。對於母親,身為父親應以丈夫的身份給予足夠的關注和肯定,不要光顧著工作和賺錢。

不聽話的孩子

沒有堅持+對失敗焦慮=不會成功。和家庭關係一樣,成功需要堅持和失敗的共同參與。任何事情都沒有那麼簡單,更勿論是養育一個孩子。

每一個新生家庭的建立,都離不開父母雙方的共同努力,對孩子而言,父母的溫柔以待會成為孩子一往無前的動力來源。相反的,對孩子的忽視與暴力相向,都會造成影響孩子一生的創傷。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實驗剛開始媽媽和一歲的寶寶熱情的互動交流,用不同的表情配合寶寶的意圖,寶寶指向不同的地方,媽媽順著那個方向望去,寶寶非常開心。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媽媽和寶寶互動

接著,媽媽開始不再對寶寶有任何反饋,面無表情,寶寶發現媽媽的異常,想要引起媽媽的注意。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媽媽面無表情

寶寶繼續嘗試和媽媽互動,對著媽媽笑,用手指向遠方,媽媽依然沒有反應。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寶寶想引起媽媽注意

不到2分鐘,寶寶沒有得到反饋,開始感到不耐煩,似乎承受了巨大壓力,最後崩潰大哭起來。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寶寶崩潰大哭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反應對孩子有著完全不同的影響。積極正向的互動孩子也和你開心的玩耍;面無表情的不管不顧,孩子很快就哭鬧起來。

那些常常被忽視甚至是受到虐待的孩子,時間久了會形成另外的自我安撫的方式——吸吮手指頭、打東西、不理睬爸爸媽媽等。而這些行為在我們大人眼中就是“不聽話的孩子”。一些成年人依然保持著這樣的方式,這是他們在恐懼的侵襲下,感受到平靜的唯一方式。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圖源網絡|侵刪

如今很多父母也開始學習育兒、心理學的知識,這樣很好,可是不少爸爸媽媽反映,學了這麼多知識,孩子依然不聽話。

正如很多人聽了成功學的東西也沒有成功一樣,究其原因,知識永遠只是知識,它只是一個工具,並不能代替你做任何事情,無論是你自己的還是你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除了考試之外,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改變自己,而不是為了效仿成功或改變孩子。

我們都是平凡人

也許你會問: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也不懼怕失敗,但就是沒有成功,這是為什麼?

從智商的標準正態分佈圖來看,真正的天才只佔2.14%,也就是說,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大多數孩子終究是個平凡人。

毛不易在歌裡也唱到:“像我這樣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智商分佈曲線

有時候我們並非沒有成功,而是在拒絕平凡。

為了能夠擺脫平凡,每個人都極盡努力,生怕被別人追趕上,因為不進步就是在退步。

為了讓孩子擺脫平凡,從小就規劃好孩子的學習課程和目標,因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們為何要懼怕自己平凡呢,好不容易接受這一點了,為何又將非凡的期待給到孩子呢?

當孩子表現出色時,給予關注和讚美,反之,則是無法掩飾的失望和迫切要求。

孩子是可以敏銳感受到這種“偏見”的,為了獲得肯定和讚美,孩子會拼命的做好一切,但是孩子容易形成一種認知:我的價值來源於他人的肯定。這並非是件好事。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找來“成功之父”,從原生家庭角度解讀成功

可是,誰說平凡人就是碌碌無為,毫無建樹呢?

即便我們過著平凡的人生,依然可以在可操作的範圍裡,揮斥方遒,創造些許不同。當我們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盡情釋放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時;當我們享受愛與被愛,在關係中得到滋養時;當我們接納了自己平凡,尋求真實的自己時……這些時刻都將使我們平凡的人生充滿了不凡的體驗。

寧鉑參加《實話實說》時曾抨擊“神童教育”,表達出完全否定的態度。聽聞他後來還俗做起了心理諮詢。其實不管是神童還是出家或者是做心理諮詢,對於他本人而言都是不一樣的體驗。

無論是平凡也好,非凡也罷,未來只會是未知的冒險。

在自己的平凡之路,點上顏色不一樣的煙火,那便是成功。


PS:關於成功之父是誰,我在“堅持”和“勤奮”之間有過猶豫,最後認為堅持的範圍更廣,所以選擇了它。你們認為呢,成功之父是“堅持”還是“勤奮”,或者說你有自己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


作者簡介:白墨,90後心理諮詢師,以心理學視角,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