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网上看到一则笑话:

问:“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之父是谁?

答:向我转账10元,你就是成功“支付”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图源网络|侵删

小时候听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时,我也有这个疑问,当时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如果我们正经回答,成功之父应该是谁呢?想了很久,脑中闪过一个词:坚持。

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坚持就能成功”是另一句至理名言,从小便萦绕在我们耳边,所以坚持作为“成功之父”毫不为过,与失败也算“门当户对”。

一家人到齐了,我想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探讨一个人该如何成功。

有国内学者总结,中国的问题家庭普遍以这样一个等式存在: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不听话的孩子。我将用这个等式来解读成功的“原生家庭”。

缺席的父亲

没有坚持的成功,最后是什么样子?

80年代家喻户晓的三大神童:宁铂便智力超群,拥有诗词、围棋、医学等多项专长,13岁时破格进入大学;谢彦波11岁从小学直接升入大学,15岁读硕士,18岁攻读博士;干政8岁就熟读《水浒传》12岁参加中科大少年班招生,之后凭着优异成绩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就读博。


如今三人都已销声匿迹,宁铂出家当了僧人;谢彦波读博时和导师不和,两人不欢而散,回到国内成为一名教师;干政也是因为与导师不和回国了,回国后大学教授邀请他回科大继续读博,他断然拒绝,决心找一份工作但一年下来,却一无所获,在此期间,还患上了精神疾病,最后整天把自己关在了家中,由母亲照顾。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宁铂|图源网络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谢彦波|图源网络

三人的经历极其相似,年少成名最终却“泯然众人”。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三人都是破格进入大学,虽然智商超群,但是心智尚未成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欠缺。谢彦波和干政都是因为人际关系原因导致的悲剧,宁铂则是被强制安排读他不喜欢的理论物理专业,使得他的兴趣和自信受损。

从他们自身来看,少年时期的很多荣誉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让他们误以为这就是成功,殊不知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能说明,此时此刻,你很厉害,但这以后,若没有坚持,结果显而易见。

另外据美国社会学家长期跟踪调查,世界上买彩票中大奖的,几乎没有几个“好下场”的,最好的结局是多年过后打回原形,而这种“好结局”还是少之又少的。

就说张长顺和石成刚二人,他们都曾是买彩票中大奖一夜暴富的千万富翁。两人中彩后的情况十分相似,投资、挥霍、再赌彩,最后全都因为诈骗沦为阶下囚。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不历风雨,哪得彩虹,想要直接见到彩虹恐怕只是南柯一梦。

正如大多数家庭一样,倘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些来之容易,无需坚持的成功,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坚持是对成功最实在的监管和见证,正如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参与和付出是一样的。

焦虑的母亲

失败就是焦虑的载体。许多人对于失败过于担忧。面对失败这个焦虑的“母亲”,成功往往也是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只有坚持是不够的,对于失败这位失意的“母亲”,也要给予足够多的关注与爱护,认真且正确的看待失败带来的得失。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过:“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人在经历失败时的一般心理历程是:否认回避-承认失败-反思总结

否认回避:否认和回避这两点在孩子身上尤为明显。5岁孩子和妈妈下棋输了,大哭不止,不愿承认自己输了,连续几天都和妈妈怄气;9岁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因一次考试没考好,便不想上学,因为无法再面对老师和同学。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成年人仍然停留在这一阶段,面对失败总是采取否认和回避的做法,用一些“撒泼打滚”的手段,但是,面对“妈妈”,撒泼打滚的作用只能是一时的。

承认失败:走出失败负面影响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失败,接受自己暂时没有成功的事实,才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反思总结:有了动力才会对上一次失败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爱迪生不也是先后用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材料才最终改善了电灯,发明出钨丝白炽灯吗?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爱迪生

所以失败本身并没有意义,对失败的解读才有意义,而成功也不是失败简单累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若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才会成功”的荒谬结论。

切莫“缺心眼”的认为,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可以成功。我们只有正视失败,正确解读失败才能有所获。对于母亲,身为父亲应以丈夫的身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肯定,不要光顾着工作和赚钱。

不听话的孩子

没有坚持+对失败焦虑=不会成功。和家庭关系一样,成功需要坚持和失败的共同参与。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更勿论是养育一个孩子。

每一个新生家庭的建立,都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对孩子而言,父母的温柔以待会成为孩子一往无前的动力来源。相反的,对孩子的忽视与暴力相向,都会造成影响孩子一生的创伤。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Edward Tronick)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实验刚开始妈妈和一岁的宝宝热情的互动交流,用不同的表情配合宝宝的意图,宝宝指向不同的地方,妈妈顺着那个方向望去,宝宝非常开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妈妈和宝宝互动

接着,妈妈开始不再对宝宝有任何反馈,面无表情,宝宝发现妈妈的异常,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妈妈面无表情

宝宝继续尝试和妈妈互动,对着妈妈笑,用手指向远方,妈妈依然没有反应。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宝宝想引起妈妈注意

不到2分钟,宝宝没有得到反馈,开始感到不耐烦,似乎承受了巨大压力,最后崩溃大哭起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宝宝崩溃大哭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反应对孩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积极正向的互动孩子也和你开心的玩耍;面无表情的不管不顾,孩子很快就哭闹起来。

那些常常被忽视甚至是受到虐待的孩子,时间久了会形成另外的自我安抚的方式——吸吮手指头、打东西、不理睬爸爸妈妈等。而这些行为在我们大人眼中就是“不听话的孩子”。一些成年人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方式,这是他们在恐惧的侵袭下,感受到平静的唯一方式。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图源网络|侵删

如今很多父母也开始学习育儿、心理学的知识,这样很好,可是不少爸爸妈妈反映,学了这么多知识,孩子依然不听话。

正如很多人听了成功学的东西也没有成功一样,究其原因,知识永远只是知识,它只是一个工具,并不能代替你做任何事情,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你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除了考试之外,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改变自己,而不是为了效仿成功或改变孩子。

我们都是平凡人

也许你会问: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也不惧怕失败,但就是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

从智商的标准正态分布图来看,真正的天才只占2.14%,也就是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孩子终究是个平凡人。

毛不易在歌里也唱到:“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智商分布曲线

有时候我们并非没有成功,而是在拒绝平凡。

为了能够摆脱平凡,每个人都极尽努力,生怕被别人追赶上,因为不进步就是在退步。

为了让孩子摆脱平凡,从小就规划好孩子的学习课程和目标,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为何要惧怕自己平凡呢,好不容易接受这一点了,为何又将非凡的期待给到孩子呢?

当孩子表现出色时,给予关注和赞美,反之,则是无法掩饰的失望和迫切要求。

孩子是可以敏锐感受到这种“偏见”的,为了获得肯定和赞美,孩子会拼命的做好一切,但是孩子容易形成一种认知:我的价值来源于他人的肯定。这并非是件好事。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找来“成功之父”,从原生家庭角度解读成功

可是,谁说平凡人就是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呢?

即便我们过着平凡的人生,依然可以在可操作的范围里,挥斥方遒,创造些许不同。当我们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尽情释放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时;当我们享受爱与被爱,在关系中得到滋养时;当我们接纳了自己平凡,寻求真实的自己时……这些时刻都将使我们平凡的人生充满了不凡的体验。

宁铂参加《实话实说》时曾抨击“神童教育”,表达出完全否定的态度。听闻他后来还俗做起了心理咨询。其实不管是神童还是出家或者是做心理咨询,对于他本人而言都是不一样的体验。

无论是平凡也好,非凡也罢,未来只会是未知的冒险。

在自己的平凡之路,点上颜色不一样的烟火,那便是成功。


PS:关于成功之父是谁,我在“坚持”和“勤奋”之间有过犹豫,最后认为坚持的范围更广,所以选择了它。你们认为呢,成功之父是“坚持”还是“勤奋”,或者说你有自己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一起讨论。


作者简介:白墨,90后心理咨询师,以心理学视角,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