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品質 赤子情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植培育樹木並不是一件易事。而要培育新的樹種,提高產量和質量,更是難上加難。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用材林研究所所長楊章旗迎難而上,33年如一日,埋首松樹培育科學研究,取得馬尾松育種體系構建、良種選育、良種基地建設、高效培育等多項重大科技成果。

33年寒來暑往,曲折的山路、叢生的荊棘、炙烤的烈日……構成了楊章旗松樹研究生涯跳動的音符,彰顯出一位林業科學家的青松品質、赤子情懷。

板凳須坐十年冷

1986年7月,楊章旗從華南林業大學林學專業畢業,分配到廣西林科院工作,從事松樹育種和栽培研究。“板凳須坐十年冷”,從種子發芽、開花、結果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育出的種子還不知是優是劣,沒有耐心是做不來的。楊章旗卻一頭紮了進去。

我國松樹育種研究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楊章旗工作之初,沒有太多可供借鑑的資料。“我剛工作時,課題組一共選出了601棵優樹,保存下來464棵,我的第一篇科研文章花了8年時間。”多年前的科研數據,楊章旗仍爛熟於心。

楊章旗長年累月地深入八桂大地的松山林海,進行松樹優良種質資源選擇、收集和保存工作,研究松樹雜交育種、定向良種選育,以及高產、穩產、優質、高效培育技術和優良性狀定位等。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甚至爬上松樹採摘松球果和枝條,開展松樹人工雜交授粉。

松樹研究的第一步是選種。在廣西,松樹一般在春節前後開花,為了不讓松花受到汙染,開花的時候就得及時套袋,然後再授粉。而要選出一棵好的種苗,需要在上萬棵松樹裡挑選,楊章旗每天早上7點開始工作,晚上7點才結束。為及時選種,他在基地連續過了10多個春節。

選種之後是育種。育種的試驗田成了楊章旗的第二個家。在那裡,他採穗條、做嫁接、授粉、育苗、進行試驗林造林和測定等。為了掐好人工授粉的最佳時間,楊章旗週而復始地實驗,不厭其煩地堅持,終於成功地培育出了比原產量高兩倍的良種馬尾松。

多年來,楊章旗帶領團隊構建了系統完善、資源豐富、產出高效的育種體系,科學建立了覆蓋廣西全區各類試驗示範林25117畝的試驗示範基地,遺傳改良成效顯著。廣西馬尾松一代和二代遺傳改良的總體增益和規模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兩次刷新國內馬尾松生長最高紀錄,居全球200多個松類樹種前列。

擴充松樹基因庫

20世紀80年代,楊章旗第一次到崇左市寧明縣桐棉鄉選種時,看到一片片粗壯筆直的馬尾松林,如今再去卻發現松樹寥寥無幾。優良的馬尾松基因逐漸減少甚至消失了,對此,楊章旗深感痛惜。

“有些基因我們目前還無法利用,若不進行原地保護,消失就永遠消失了。”作為松樹科研人員,楊章旗心繫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基地建設,而松林缺乏保護深深觸動了他內心的痛處。

10多年前,一位林農專程到廣西林科院找楊章旗,瞭解併購買了當時廣西最好的松樹良種。說到這件事,楊章旗感嘆良久。他說:“如果我們的林場、造林業主、林農都能像那位林農一樣重視使用良種,或許我們的林業會發展得更好。”

為了儘可能的拯救優良種質資源,楊章旗帶領他的團隊組織營建了全國最大的松樹種質基因。如今,基因庫收集松樹優良種質資源5216份,向桂、粵、贛、湘、黔等省區提供優良種質1000多份,優樹無性系穗條3萬多條;同時,在選種過程中加大優良基因資源收集,儘可能保護更多的優良基因。

為了實現優質種質的高效管理利用,楊章旗及其團隊建立了種質資源的表型物候及生長、DNA遺傳位點、木材材性、松脂產量和組份數據庫。“我們希望在保存更多的種質資源的同時,研製出更優質的良種和高產配套的栽培技術,在有限的土地上培育出更多的優質木材,取得更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楊章旗說。

科研必須“立地”

楊章旗在林業行業33年的堅持源於一個“情”字,他真誠地期待松樹研究能夠持續不斷地延續下去。除研究外,楊章旗主要致力於培養年輕科研人員,讓廣西松樹研究後繼有人。令他欣慰的是,目前廣西全區範圍內已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學科較為齊全的松樹科研團隊。

“有時候我就在想,我們做了30年才培育到第二代,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這個數字,無論是從產量、質量還是用途上,一定要把它做到極致。而這個目標它不是說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做完的,也可能要幾代人長期做下去。”楊章旗說。

一次,團隊中一個年輕科研人員把自己想要主攻的科研方向跟楊章旗做了彙報,楊章旗很是高興。“看著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有科研想法是件很欣慰的事情。”但是他轉念又說,“科研工作者想好了就要堅持做下去,別做個兩三年就放棄了,那我覺得這個是不行的。”

作為領路人,楊章旗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予青年人一劑清醒劑,並督促其堅持下去。“做基層科研工作談不上‘頂天’,但是必須要做到‘立地’,只有腳踏實地,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成功。”

正是憑著這樣的責任感,楊章旗培育了首批“八桂學者”等創新團隊,帶領的“松樹資源培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團隊,在設崗5年間,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中國林學會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

“松樹的選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33年磨一劍,談及取得的成就,楊章旗表示,自己有的只是普通人的勤奮、刻苦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正如青松,唯有根深藏沃土,方能成長向藍天。

(本報記者 周仕興 本報通訊員 吳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