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財經新知原創

作者 | 魏宇奇

2014年3月,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KUKA)把工廠開到了市場潛力巨大的中國,在上海松江落地了一家年產能可達5千臺機器人的新工廠。

庫卡不僅為此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典禮,還請來德國乒乓球名宿、拿過世界第一的波爾與旗下的機器人 kuka DR Agilus 一較高下。

這場另一個次元的「李世石VS AlphaGo」,結局同樣出人意料:最終比分11:9,世界名將波爾落敗。

不過這場比賽給庫卡帶來的「光環」並沒有持續多久。三年後,這家百年老店就選擇了「賣身」,接盤方是來自中國的「美的」。

這個比吉利入股戴姆勒還要早的操作,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方面當時美的年利潤不到200億,卻要斥資近300億收購庫卡,此舉被質疑是「蛇吞象」;另一方面在於,很多人對美的能否消化這塊大蛋糕表示懷疑。

不幸的是,庫卡在被收購後的表現似乎正在印證外界的質疑。

比這更糟的是,庫卡所代表的機器人業務正是美的在家電之後的轉型方向。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表示「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的新時代,智能製造是美的必須作出的戰略選擇。」

當然,美的在今天對於庫卡糟糕的業績表現,大可以用一句「遵守協議」搪塞過去。但在四年之後協議到期時,美的將避無可避的面對如何盤活這起收購案的大難題。

一直以來,美的都被拿來與同為家電巨頭的格力做對比,其中的焦點除了財務數據,還有一點就是美的在多元化上的成就遠超格力,這也是它被看好的原因所在。

如果說在家電行業的多元化成就是今日美的的基礎,那麼在未來,機器人業務可能是美的「出圈」的發動機,也有可能是一顆「雷」。

超過格力之後

2020年,格力和美的這對多年的冤家終於分出「勝負」。這份在同一天撞車發佈的半年報,直接引爆了家電圈和媒體圈,引爆點在於

美的暖通業務的營收規模超過了格力的空調業務。

格力的空調業務上半年的收入同比下滑了47.89%,達413.33億元;美的暖通空調業務同期的收入為640.3億元,同比減少10.37%。

財報一出,媒體在報道數據的同時,幾乎都要加上一句「格力地位不保」「美的反超格力」。其實,這並不是美的第一次在空調上超越格力電器。

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其實,早在2015年,美的就曾實現過逆襲。當時其上半年空調業務的收入為428.17億元,小幅領先於格力的419.82億元。不過局勢在下半年迎來逆轉,最終格力的空調業務以837.18億元的營收,力壓美的644.92億元。

雖然2015年上半年的歷史已經重現,但這次格力電器若想繼續靠下半年翻盤,難度無疑比當年更大,在今後繼續保持領先也同樣如此。

從階段性的角度看,一直打的難分勝負的格力美的,在發展上都迎來了新的時代。但是即便超越了格力,美的在「後格力時代」也不能高枕無憂,它必須要面對遺留的問題。

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業績疲軟。

2020年上半年,其總營收為1390.67億元,同比下降9.56%;淨利潤139.28億元,同比下滑8.29%。其中,暖通空調業務收入為640.3億元,同比下滑10.37%;消費電器業務的收入530.35億元,同比下降9.11%;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的收入為95.23億元,同比下滑20.79%。

初看之下這份疫情之下的成績並不算差,但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我們會發現美的早就出現了業績疲軟的苗頭,而彼時並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

以2019年為例,美的當年的營收規模創下新高,達2782.16億元,但同比增速卻創下三年來最低值,僅為7.14%,明顯低於2018年的8.23%以及2017年的51.35%。

淨利潤也在2019年創下新高,同比增長19.68%,高於2018年17.05%。但是與營收一樣,如果將時間拉長,增速其實也是下滑的。

2014年,美的淨利潤的同比增速還高達97.5%,一年後這項數據就降至20.99%,2016年進一步降至15.56%,雖然在2018、2019期間漲到了17%左右,但與高位時期相比仍是大幅下滑的。

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與此同時,雖然美的在家電行業的大範圍佈局多數都取得了好成績,這也是它基本面較好的原因之一。但這個優異的表現也僅限於家電行業,美的在其他行業上的試水與老對手格力的表現其實是相差無幾的。

一個能說明情況的例子就是造車。美的造車始於2003年,當時美的先後收購了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與湖南三湘客車集團,還在昆明和長沙建設了製造基地。

但這段五年的造車之旅卻未有成果,昆明和長沙的兩個製造基地均已易主,美的也親自在2018年承認造車失敗。

不過美的並沒有放棄,在今年三月份的一份公告中美的表示:旗下美的暖通收購合康新能18.73%的股份,並受託持有公司 5%的表決權,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合計斥資7.43億元。由此也引發了外界對美的再度造車的猜想。

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據瞭解,合康新能成立於2003年,2010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從事工業自動化控制和新能源裝備,業務涵蓋了工業自動化、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領域。

表面上看這算是強強聯合,但其實美的選擇的合作伙伴並不「靠譜」。合康新能近幾年的業績一直不好,2017年淨利潤大跌62.22%,2018年更是虧損了2.56億元,雖在2019年實現扭虧為盈,但其營收的增速僅有8.08%,遠低於行業均值24.08%。

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可見,雖然美的可以在家電行業稱雄,但在跨界這件事上與老對手格力可以說是「同病相憐」。

「薛定諤」的機器人業務

美的身上存在兩個標籤,第一個就是家電巨頭;另一個則是美的提出的「智慧家居+智能製造」戰略,如果說與格力的競爭代表它的過去,那這個戰略則是美的為自己規劃的未來。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美的為「雙智」戰略找了兩個落腳點:家居和機器人。

美的在家居上的動作其實和同為家電大廠的海爾如出一轍,可以看做是反向操作的小米全家桶。

這方面突出代表就是在2017年亮相的憑藉美的硬件優勢以及美的大腦、大數據、健康雲等物聯網技術打造的「未來廚房」。美的集團副總裁胡自強表示,未來廚房是美的智慧家居落地的重要成果。

與智慧家居相比,美的在智能製造方面的投入明顯要更大,相對應的期望也是更大。

方洪波曾表示,美的要尋求新的增長方式,積極創建「第二跑道」,機器人戰略是美的「雙智」戰略的延伸和拓展,是美的積極開闢第二跑道的重要舉措。

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美的與機器人的淵源始於2003年,當時美的從日本三洋集團引進入微波爐生產線,機器人作為生產線的標配被引入,幫助美的解決了微波爐磁控管生產中的品質穩定性的問題。

「雙智」戰略在這方面大動作有兩個。美的先是與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日本安川達成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但這段合作在今年以「分手」告終。

另一個動作就是不惜用36.2%的溢價,共計292億元控股「四大家族」中的另外一家,德國庫卡。

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美的機器人業務正是因此招來了更多的質疑,其中的核心在於美的能否玩轉這家百年老店?這會不會成為中企出海的失敗案例?

對此,美的用行動做出了回答。據美的2019年公佈的數據,其在數字化轉型上投入已經超過100億元。同時美的還在收購時與庫卡定下了「約法三章」,即直到2024年收購滿七年,美的不裁員、不能關閉生產基地、不調整管理層。

饒是如此,外界對這起收購案的質疑仍從未停止。因為在被收購後,無論是美的掏出的真金白銀還是設置的「約法三章」,在現實面前都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其中較為明顯的表現有兩點:庫卡業績下滑、鉅額商譽如何化解。

儘管庫卡在被收購的2017年當年交出了一份還算不錯的成績,但此後就陷入了困境。

2017年,與德國庫卡並表後,美的集團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2419.19億元。其中,由庫卡機器人和安得物流主要構成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貢獻了270.4億元。

2018年庫卡的訂單收入為33億歐元,同比下降8.5%;營收32億歐元,同比下降低6.8%;稅後利潤1660萬歐元,下跌81.2%。

超過格力之後,美的還需要拆掉這顆「雷」

庫卡的業績不佳在美的財報中也有所體現。2018年,美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收入256.78億元,同比下滑5.03%,在營收中的佔比從前一年的11.23%降至9.89%。

2019年,該板塊業績再次下滑,營收為251.92億元,同比下降1.89%,在美的營收中佔比也下跌到9.05%。2020年上半年這項業務錄得收入95.23億元,同比下滑20.79%;利潤則虧損了7.59億元,全年轉正的希望依然不大。

業績表現不佳也影響到了美的收購庫卡時產生的鉅額商譽。

據Wind數據顯示,2017年美的集團合併資產負債表中的商譽為289.04億元,其中收購庫卡所產生的商譽為222.03億元,佔到了總商譽的近八成。隨後兩年的商譽分別為223.30億元、222.40億元。這表明美的還未對庫卡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美的如何化解這些商譽將是個大難題。

可見,本有希望為美的帶來助力,管理層也抱有期待的庫卡並沒有給出應有的回應。考慮到庫卡在美的機器人業務中所佔的比重,不確定的庫卡將會是影響美的「第二跑道」的關鍵因素。

結語

實際上,收購庫卡的後遺症,遠不止於此。

回頭看美的「雙智」戰略,智能家居基於美的擅長的白色家電,而包括庫卡在內的智能製造則是美的轉型的關鍵所在。如果庫卡的表現不佳是由於市場因素導致的,那倒不是大問題,但從現實上來看並非如此。

因為就在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銷量創歷史新高,約為38.4萬臺。庫卡的競爭對手ABB公司的機器人業務就與行業大趨勢保持了一致,當年的銷售額上漲了13%。

與此同時,美的委派的庫卡監事會主席也在2018年與庫卡CEO羅伊特會面,明確了後者將提前結束任期。羅伊特提前卸任後,庫卡原首席財務官彼得·摩恩擔任臨時CEO,他公佈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在2021年前收縮3億歐元的成本,減少庫卡過往高增長附帶的成本高企和效率低下。

但市場並不買賬,庫卡的股價仍然長期低迷。如果從被美的收購算起,其股價已經跌去了近90%。

一番對比之下,庫卡的業績下跌的原因究竟是在外還是在內,已經不言自明。

因此,與業績不佳、鉅額商譽難以處理相比,如何在2024年協議到期後保證平穩交接並扭轉業務全線下滑的局面才是擺在美的面前最棘手的問題,可以說這才是庫卡帶來的「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