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中國缺乏真正的世界頂尖大學,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

“中國的科技發展很快,變得很大,但還不夠強;中國的人才眾多,變得很大,但還不夠強。中國是一個高等教育大國,但從權威的世界大學排名來看,中國缺乏真正的世界頂尖大學。”今天下午,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浦江創新論壇主論壇發表了演講。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

中國的高等教育如果僅從數字上來看,毫無疑問是世界頭號大國。普通高等學校有將近3000所,在校學生有4000萬人,相當於一箇中型國家的人口,碩、博士生在校將近300萬人,也差不多是一個小型國家的人口。

中國的科技發展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於世界前列。ESI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來看,中國從34位提高到了今年的14位。施一公認為,這顯然有一個反差,即我國在“數字”上的領先與實際創新能力之間的反差。

我們的人才短板是什麼

“1990年4月,我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去美國留學,那一年有2萬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施一公回憶。截至2019年底,超過600萬中國人出國留學,400多萬留學生學成後回國。

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來看,1986年的平均年齡是54歲,2017年這一數字降低到了39歲。在施一公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人才儲備的鉅變,人才斷層影響已經消除。“但我們的短板是什麼?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

施一公強調,所有的新興科技產業來自於核心技術突破,而所有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科學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當今超過千億美元市值的單克隆抗體藥市場,就來自1975年單克隆抗體方法的發現。“從基礎研究到形成強大的產業,這一趨勢在過去兩三百年一直如此。”

“世界一流大學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點是支撐創新的文化。” 施一公介紹,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規模不大,只有七十多位教師,但建校以來誕生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斯坦福大學大約有1500位教師,建校以來湧現了8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路透社發佈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中,美國大學長期佔據近半壁江山,其中斯坦福大學更是連續多年蟬聯榜首。在施一公看來,世界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西湖大學的考核標準是什麼

“西湖大學最大的優勢是面向全球招聘人才,70%以上的博士生導師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施一公說。

施一公介紹,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正在探索立足中國大地的新型大學治理機制,符合中國國情又激勵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以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科學家培養模式。

“我們不看重發表了多少文章,引用率是多少。我們希望在西湖大學工作的每一位年輕人能做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推動科學前沿探索,這才是我們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