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輔警王軍鵬:“幹好群眾的小事就是大事”

雖說遠親不如近鄰,但鄰里間低頭不見抬頭見也容易產生矛盾。渭南市澄城縣寺前鎮醍醐村的雷某軍和雷某民是鄰居,有著8年未化解的恩怨。這恩怨,好似一顆定時炸彈。

在雷某民準備為兒子舉辦婚禮之際,雷某軍召集親朋好友鬧事,現場劍拔弩張。得知情況後,澄城縣公安局寺前派出所輔警王軍鵬先設法把當事人隔開,待雙方情緒穩定後再叫到一起說事。

王軍鵬利用自己多年的調解經驗,通過連續兩天一夜的調解,不僅使雙方達成了共識,還讓雷某軍一家人加入雷某民兒子喜慶的婚禮中,知道這件事的群眾無不為王軍鵬點贊。

“進駐”80多個微信群

“可以上門為我老母親辦理身份證嗎?”

“我在外地,可以給我幫忙遷個戶口嗎?”

“我需要個無違法證明,可以幫我辦一下嗎?”……

王軍鵬已經離不開他的手機了。他不刷視頻、不追連續劇,卻十分“沉迷”於微信,手機屏幕上常常有很多的未讀消息提示。

妻子看得眼花繚亂,勸他退掉這些“沒有用”的群。但這些群對王軍鵬來說可是寶貝,他能迅速從繁雜的信息中找到群眾的訴求。

王軍鵬通過添加轄區內各個村民微信群,把法律法規、戶籍政策、通知通報都發了進去,成了各個村民微信群裡發言都很多的人。

今年3月的一天晚上,他接到寺前鎮圪嶗村村民雷曉春的微信求助。

雷曉春和妻子長年在江蘇省蘇州市務工,10歲的兒子在蘇州上學。因孩子上學急需戶口簿,但戶口簿卻找不到了。蘇州距離家鄉路程遙遠,來回路費不便宜,加之疫情原因,出行也不方便,急得雷曉春團團轉。

此時,雷曉春想到村民微信群裡的王軍鵬,便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將自己的需求發到了群裡。

王軍鵬詳細瞭解情況後,根據雷曉春提供的資料,開展相關核查工作,迅速為雷曉春一家補辦了戶口簿,併為其快遞到工作地。

“沒想到在微信群裡把事辦成了!”雷曉春說,自己和王軍鵬之前並無交集,就是普通的“群友”關係,他卻解決了自己的大問題。“家鄉的民警就是親人,幫了我大忙。”

像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著。群眾一句句感謝的話語、一個個暖心的點贊,讓王軍鵬滿心歡喜,他說:“幹好群眾的小事就是大事。”

王軍鵬加了80多個村民微信群,涉及轄區群眾1.5萬餘人。今年以來,他接受各類諮詢1500餘次,預約服務、代辦服務、上門服務、郵寄服務400餘次,收到各種形式的感謝信30餘次,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會“算賬”的調解員

10月25日,記者走進寺前派出所,看到一塊醒目的藍牌子——“老王工作室”,這是派出所成立的以王軍鵬為主體的調解工作室,也是大家親切地稱呼他為“老王”的原因。

在這個工作室裡,作為輔警的王軍鵬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人民調解員。

“同志我來報個案,我叫人騙了,準備到他家鬧事去!”今年3月初,寺前派出所裡來了安裡鎮程家窪村的權某,他說要報案,並聲稱要“卸一個人的腿”。

正在值班的王軍鵬大吃一驚,他熱情接待了權某,並詳細瞭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原來和家樓村韓某一年前因收購黃花菜與權某之間發生糾紛,欠下權某的黃花菜貨款一直未付,權某多次討要均無果,準備去韓某家鬧事。

瞭解情況後,王軍鵬馬上聯繫了和家樓村村幹部,通過走訪核實,迅速查清了事情真相。但因韓某身在外地做生意,加之疫情原因,調解工作無法正常進行。

就在權某萬分著急之時,王軍鵬提出了“微信調解”的方法,並立即拉上權某、韓某召開了微信視頻會。

“會算賬”是王軍鵬調解的一大法寶。從一開始,雙方各執一詞,態度堅決,到後來權某和韓某達成共識,握手言和,王軍鵬給雙方算人情賬、經濟賬、法律賬,講身邊案例,打破了僵局。

“鄉親們都是講道理的,你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權衡利弊,就能引起當事人的共鳴與認同。”王軍鵬認為,調解的關鍵就是幫助群眾權衡利弊“算好賬”。

3月31日,滿懷感激之情的權某給寺前派出所贈送了一面錦旗和一封滿含敬意的感謝信。權某緊緊握住王軍鵬的手說:“怎麼也沒有想到,我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可沒有想到你對我的事這麼上心……”

這就是群眾心中的王軍鵬,公正執法,熱心為民。今年以來,他已參與併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50餘起,無一起轉化為行政、刑事案件。

“老王”的“回家路”

“80後”輔警王軍鵬:“幹好群眾的小事就是大事”

王軍鵬(右)看望習學農老人。

“軍鵬,看望你叔來咧!”“今天又給你叔買啥好吃的了?”王軍鵬一走進寺前鎮西習村,村民們總會親切地問候個不停。

其實,王軍鵬的家並不在西習村,但隔三差五地往來,他把這條路跑成了“回家”路,因為這裡有他最牽心的人——習學農。

早在2017年,王軍鵬與這位老人便結下了不解之緣。習學農老人幼年喪母,中年喪妻,10年前兒子兒媳又意外身亡,只留下老人與兩個孫子相依為命。

3年多來,王軍鵬每逢過年過節、陰雨天氣,都會來看望這位低保老人,他把老人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軍鵬那娃真好,把我當親人,隔三差五買菜、買東西,還幫我幹農活,人家娃回他屋估計都不幹活,好娃啊!”提起王軍鵬,老人哽咽著,眼眶溼潤起來。

今年村裡路面改造,王軍鵬發現其他村民家門口的路面都平整好了,只有習學農家門前還是坑坑窪窪。於是,他下了班就去老人家門口乾活,平地、挖土,把門口用水泥板鋪好,讓老人進出方便。

前段時間,陰雨天氣較多,王軍鵬在給老人送生活用品時看到雨水從房頂漏下來。等天一晴,他就自費請來工人、買來材料,給老人收拾屋頂。

“老人當時感動得眼淚直流,說親兒子也不過如此呀!”西習村原黨支部書記習界生回憶起當時的場面說。

王軍鵬的舉動被老人的鄰居發到微信群裡,很多群眾都為他點贊,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平日裡看著大大咧咧的王軍鵬,對群眾的事總是無微不至、不厭其煩,他用樸實的情懷默默地幹著身邊的每件小事。

記者手記

做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踐行者

鄉親們叫王軍鵬“老王”,其實他還是個“80後”。“老王”的“老”是指他調解矛盾糾紛做法老練、手法老道。從當年的年輕小夥到如今的業務骨幹,王軍鵬到寺前派出所12年來,調解基層群眾矛盾的能力堪稱“一絕”。派出所裡年輕同志搞不定的問題,只要他一出手,準能找到問題的關鍵癥結。

王軍鵬溫和的性格增添了他的親和力,群眾遇見煩心事、鬧心事時,也願意向他敞開心扉。這正是王軍鵬所追求的——做一個群眾的知心人。

記者在寺前派出所見到王軍鵬時,他正在現場處理一起財產糾紛。涉事雙方從最初的劍拔弩張到後來的握手言和,只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

心有忠誠信念,行將無悔堅守。作為一名輔警,王軍鵬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為守一方平安,履行著輔警的責任和義務。一句句親切的“老王”,就是群眾對他的“饋贈”,他總會憨憨一笑說:“作為一名公安人,我問心無愧,這就值了。”

“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這是20世紀60年代浙江省紹興市楓橋鎮幹部群眾創造的“楓橋經驗”。如今,公安派出所承擔著眾多基層治理職能,處在基層社會各類群體、各種利益的交會點上。王軍鵬創新工作方法,用真心換民心,把根紮在了寺前派出所轄區內,用10餘年的堅守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認可,在基層踐行著新時代的“楓橋經驗”。

(記者 劉坤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