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獲取藝術知識(關注:baokuchina)

4月20日,據報道稱,湖北省2020年高考時間為7月7日至8日,與全國高考時間同步。

在為全國1071萬高三學生高興的同時,寶哥哥也希望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為學子們貢獻一點綿薄之力,不玩虛的,押個歷史題吧!

還記得前幾天的大事件嗎?河南安陽發現迄今範圍最大的商代晚期鑄銅遺址。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這已經不是它第一次上熱搜了,河南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不吹不黑,光拿青銅器說事就能讓人抖三抖!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此次考古挖掘會有哪些沉寂千餘年的驚世之作重見天日,但值得驕傲的是,過去在河南這片土地上,每一次的青銅挖掘都讓河南這個青銅器大省形象更偉岸了一些。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名稱:後(司)母戊鼎

朝代:商後期

用途:禮器

概況:重832.84千克、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

出土:1939年,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

地位:國家一級文物、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相信很多朋友對這件青銅器並不陌生,其重要地位也是課本要求背誦的部分:後(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

這件“鎮國之寶”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後(司)母戊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鼎的腹部及四隻柱足上部都飾有浮雕式饕餮紋,饕餮紋在商代的青銅器上非常常見,到了商代後期的殷墟時,饕餮紋更是趨於標準化了。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顯得神秘乖張,有學者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

細心的朋友應該發現了,寶哥哥標註鼎的名稱時還有括號補充,沒錯,你們熟悉的那個司母戊鼎“改名”了!

在鼎的腹部鑄有“後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提出,商代的文字存在反寫的現象,且“後”有表示身份尊貴的意思,因而在這裡表示墓主人的身份,釋為“後”字似乎更加貼切。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鼎腹部的銘文字樣

下次大家如果有機會去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不妨仔細留意文物的註解,幾年前,博物館已經正式將【司母戊鼎】改名為【後母戊鼎】。

當然,不管它叫什麼名,它作為商王室重器,代表著商代青銅造型、紋飾、工藝頂峰水平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名稱:王子午鼎

朝代:春秋

用途:炊器

概況:高67釐米、口徑66釐米、腹徑68釐米,七隻鼎中最大的一隻

出土:1978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2號楚墓

地位:研究楚國的珍貴史料

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燉煮、盛放食品的鍋,到商代才逐漸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

根據周初禮制規定,只有天子能擁有九鼎,諸侯則是七鼎,這組1978年出土的王子午鼎共有七件,它們造型與紋飾完全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我們稱之為“列鼎”,光看鼎的數量就可以想象出,這墓主人不是一般人。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王子午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中國傳統形制中,有兩種鼎:一種是方鼎,比如前面的後母戊鼎;另一種是圓鼎,比如我們現在介紹的這件王子午鼎。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王子午鼎,是七件列鼎中最大的,鼎腹周圍附有六隻以失蠟法鑄就的怪獸,腹部外壁和耳部雕鏤當時流行的龍形紋和蟠虺紋,鼎足的上部浮雕獸面紋;不同於一般圓鼎腰部渾圓外凸,王子午鼎是束腰收腹,好像被一條腰帶緊緊地紮起來似的。

為什麼這麼陽剛的鼎會出現這樣陰柔的設計?這得從“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說起。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王子午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據《史記》記載,楚靈王非常喜歡腰身纖細的人,對肚大腰圓的人極為反感,楚人把對細腰的偏愛應用到青銅禮器的鑄造上,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束腰平底的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是分鑄後焊接而成的,採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工藝,技藝之高超,堪稱一流,除此之外,讓王子午鼎享有“國之重器”美譽的還有鼎上的84字銘文。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王子午鼎84字銘文大意:王子午自鑄銅鼎,以祭先祖文王,進行盟祀。我施德政於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此為準則。

王子午鼎蓋、頸、腹內壁均鑄銘文,鼎腹的84字銘文記述了青銅器的用途,歌頌了王子午的功德,也是研究楚國的珍貴史料;此外,王子午鼎精湛的製作工藝也是中國古代冶金工藝史上極其重要的突破。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名稱:蓮鶴方壺

朝代:春秋

用途:盛酒、水的器物

概況:高125.6釐米,寬54釐米,重64.28公斤

出土: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

地位:中國政府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地下文物全國第一”

蓮鶴方壺的器型主體是春秋時期非常盛行的方形構造壺,作為春秋時期鄭國的宮廷禮器,蓮鶴方壺是國君地位與權力的象徵

蓮鶴方壺共有一對兩件,一件收藏於河南博物院,另一件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蓮鶴方壺呈方形,製作工藝精美,設計巧妙。輕靈奇巧的器身,裝飾著淺浮雕式典雅華美的裝飾圖案,雜而不亂、刻有龍、鳳、蓮花、蟠螭等紋飾。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蓮鶴方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器身四角攀附著長著翅膀的小龍,呈站立狀,圈足下有卷尾老虎,張嘴吐舌,承託著器身的厚重,威嚴而神秘。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壺體的下部的龍形獸身上和角部都有著圓形點綴來裝飾單調的銅獸,壺體也廣泛存在這種點狀裝飾,簡單而不俗。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最最亮眼的還屬方壺蓋上盛開的蓮花之中,一隻栩栩如生、振翅欲飛的仙鶴。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仙鶴造型古樸,線條傳神,傲然挺立在綻放的蓮花之上,蓮花與仙鶴這兩種寓意高潔的事物組成的蓮鶴方壺,被專家們譽為“青銅時代的絕唱”。

學者郭沫若指出,蓮鶴方壺的藝術風格已迥然有別於殷商、西周,在蓋頂蓮瓣中心立一張翅之鶴,全然超出了西周以上神秘凝重的氛圍,顯露出清新的氣息。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名稱:雲紋銅禁

朝代:春秋

用途:酒桌

概況:通高28.8釐米、器身長103釐米、寬46釐米、重量95.5千克

出土:1978年,河南淅川縣下寺2號楚墓

地位: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雲紋銅禁證明了中國是最早使用失蠟法的國家之一

雲紋銅禁說通俗一點就是酒桌,“禁”字有禁戒飲酒之意,周朝認為夏、商滅亡是因為嗜酒,因此不但頒佈了禁酒令《酒誥》,還管盛酒器的案几叫“禁”,好時刻警示自己不可貪杯。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在相同禁類器物中,雲紋銅禁是體積最大、年齡最大、紋飾最為精美的一件,也是最早的一件經科學發掘出土的禁類器物,工藝之超群,令人歎為觀止。

在銅禁四周是鏤空的祥雲紋,由五層銅梗組合而成,祥雲紋最早出現在周代楚地,寓意著吉祥和高升。

五層銅梗粗細不一,最裡面的一層最粗,用作“支架”,穩穩拖住上面幾層銅梗,這五層銅梗互相纏繞在一起,形成了精美細緻的花紋。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禁面四周是12只龍形異獸,禁面底下是12只虎形異獸,體態比龍小,異獸和祥雲紋的搭配相映生輝,烘托出雲紋酒禁的莊嚴肅穆。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關於它的鑄造工藝,學界多有爭議,但其附件部分之鑄件,主流觀點仍以其為失蠟法鑄造工藝之例證,正因為對雲紋銅禁工藝的研究,才將我國採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的時間提前至春秋時期。

此外,雲紋銅禁的出土,說明古人早就意識到喝酒誤事的道理,這也

是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的實物例證,古人青銅酒禁非常罕見,直到現在,世界上出土的青銅酒禁也不足十件。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名稱:婦好鴞尊

朝代:商朝晚期

用途:盛酒禮器

概況:通高46釐米、重16.7公斤

出土: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

地位:國家一級文物,河南省博物館九大鎮館之寶,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鳥形銅尊

說起巾幗英雄,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花木蘭,寶哥哥也不例外,但瞭解了婦好鶚(xiāo)尊後寶哥哥才知道,在商朝也曾出現過一位偉大的巾幗英雄——婦好。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婦好鴞尊的主人婦好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女性,她是歷史上第一位女軍事統帥,也是第一位使用伏擊戰術的軍事家。

婦好鴞尊也是一對兩隻的祭祀禮器,一隻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一隻在河南博物院,它是殷商時期動物造型青銅器中罕見的藝術精品,也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鳥形銅尊。

其整體造型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以鴞作為生活原型,寬喙高冠,圓眼豎耳,昂首挺胸,兩足粗壯有力,配以蟬紋、饕餮紋、盤紋蛇等繁縟的紋飾,使整件器物顯得更為威嚴穩重。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婦好鴞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 / 河南博物院

古人之所以會選擇以鴞為原型製作尊,更多的是一種象徵:鴞,即貓頭鷹,因其擊而必中的本領被當做是“戰神”的象徵。

古人將鴞作為崇拜的對象,是一種意志和精神的寄託,它不僅僅代表著婦好的形象,更多的是商王朝的濃縮,更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五千年文明的見證。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婦好鴞尊是古代先民鴞崇拜的意識載體,也是統治階級用信仰統治人民以鞏固王權的重要途徑,某種程度上,婦好鴞尊也傳達了人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的美好夙願。

我們印象中的河南人愛說“中”,除了有“可以、行、沒問題”等含義外,“ 中 ”也道出了作為華夏文明發源地——中原,的那份自豪。

從夏禹分天下為九州開始,河南就屬於九州正中的“豫州”,為天下之中,又稱中州,即河南,處於天地之中。

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河南,是中華文明開始的地方,最晚在5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和繁衍,中國的文字源在甲骨,出土於殷墟,位於現河南安陽。

全國八大古都,河南佔一半: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每一個名字,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氣息,與濃濃的華夏風情。(雖然好像經常有在河南被發現的寶貝,卻跑到別的地方做鎮館之寶這種怪現象……)

這些光彩照人的青銅器曾經照亮了上古時代,其大膽的構思、敦厚的質地、獰厲的紋飾,直到今天仍然煥發著古拙蒼勁的氣韻,令人過目難忘。

鐘鳴鼎食,煌煌穆穆,都聚於河南這一方天地。


更多內容,請關注“baokuchina”

本文為“寶庫”原創,轉載請私信“baokuservi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