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深入學習新中國史 汲取新時代奮進力量


宣講家文稿:深入學習新中國史 汲取新時代奮進力量

大家好,本期報告的題目是《深入學習新中國史,汲取新時代奮進力量》。

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為什麼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要研究這個問題,首先要對中國近代史有比較全面準確的瞭解。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傳統農業社會。為什麼說我們的傳統農業社會是高度發達的,其原因有三點:

第一,經濟層面。1840年以前,中國在農業文明時期的生產力是高度發達的,同時我們的農作物單產也處在很高水平。清中期以後中國的人口數量就達到了4億。在傳統農業時代,這是其他國家和地區所達不到的人口規模。此外,當時我們還有大量的農業剩餘,可以用來支撐手工業、工商業的發展。

當然,與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力相匹配的還有我們的生產關係,這在當時也發展得非常成熟了。再看生產資料,農業社會主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宋代有一句古話叫:“千年田,八百主”。它的意思是農田土地是千年不變的,但是其主人時常更變。這說明了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已經有了流動性。到了明清時期,土地的市場化程度更高了,可以自由地流轉。這種流轉不僅是所有權的流轉,其使用權也可以流轉。

土地分為所有權和使用權。使用權可以以承租、租佃的形式流轉,還可以轉變成永佃權。只要承租人按規定繳納租金,可以永遠租佃他所承租的土地,甚至可以繼承和轉讓。另外,在土地租佃過程中,如果土地的價值增長了,承租人還可以參與租金的分成。所以我們今天講的,農村改革三權分置,其實有很多歷史智慧在裡面。

第二,政治層面。在傳統農業時期,中國就已經形成了中央高度集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這在古代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封建社會,當時的中國還實行了科舉制。這個制度是通過學習和考試來選拔治理國家的人才。此外,科舉制還有兩個特點:

一是形成了官僚集團。在封建社會,從縣官到各個部委的官員,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他們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

二是科舉制打破了靠血緣關係統治國家的觀念。在中世紀的歐洲,很多地方都是靠有血緣關係的貴族來統治社會的,平民想要上升到統治階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在同時期,中國的底層人民卻可以通過科舉制進入官僚集團,參與國家治理和提升個人階級。通過科舉制形成的官僚集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非常穩定的團隊屬性,這對國家治理來說是一種保障。另外,又由於科舉產生的流動性,使得官僚集團具有一定的活力。

作者:武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武力:深入學習新中國史 汲取新時代奮進力量》

點擊“瞭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