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之讀後感想

我想在此寫下《霍亂時期的愛情》的讀書筆記,花了三天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昨天晚上看了翻拍的電影,然後整夜都在後悔我看電影的這個決定。電影的兩個小時完全不能把作者的文筆和精彩表達出來,最關鍵的是它把我腦海裡想象的人物全都破壞並覆蓋了。我無比後悔並決定以後謹慎觀看翻拍的電影了。電影裡看到的霍亂比書上描寫的更直擊人的心靈:馬車上的屍體,河上飄著的屍體,與屍體同在一艘船上活人的求救呼喊,目擊者的同情與無動於衷。這一切都在向我們展示那個時代的無奈與生命的脆弱。結合這次疫情,就如同基辛格說的: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

電影圍繞的主題果不其然是愛情,但我從不覺得這部作品優秀的地方是歌頌愛情,我也不認為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是男主角,我甚至懷疑女主角對阿里薩到底是愛情還是命運的遷就。真真驗證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不是阿里薩對女主角半個世紀的堅持,而是整本書描寫人對衰老的敬畏和對死亡的心態。說實話我更喜歡女主角的丈夫——烏爾比諾醫生,儘管他中間出軌了一個黑白混血女人。我喜歡書中對醫生一步一步衰老的描寫以及他的心態變化,這是一個人與時間和解的過程。我在大學畢業和研究生這期間明顯感覺到我在變老的過程,臉上開始長斑,牙齒開始鬆動(以至於我長期夢到自己掉牙),髮際線增高,親人接二連三地離去等等。時間不會殘忍在一瞬間告訴你你在變老這件事情,而是慢慢滲透進身體肌理,等你一步一步慢慢發現你變老的各種訊息。然後等你與衰老這件事既無奈又絲毫沒有辦法的和解,最後在你屈服之後變本加厲的加速這個過程。我很感謝在我還沒有像書裡主人翁60、70、80歲的時候,就能通過這本書感受都人對衰老的無奈與敬畏,像是跟著書裡面的人物走完這一生一樣,從年少走到年老。我開始反省我要怎麼過完這一生,像醫生一樣為社會做出貢獻,像女主角一樣一生奉獻給家庭,像阿里薩一樣一生奉獻給愛情?我可能最不會選的是阿里薩,人一生的意義不光光只有愛情,還有各種自我約束的責任與道德。

不能免俗的還是要談談他們三人之間的愛情,或者更準確地說書中描寫的愛情在我看來到底是不是愛情。女主角對阿里薩(這個我不覺得是整本書的男主角的男人),年少時以為的愛情是衝破各種約束的,女主角最開始陷於阿里薩憂鬱的眼神中,她的一抬頭使阿里薩的愛情顛沛流離了半個世紀。年少的愛情總是太過於美好,女主角給阿里薩添加了太多她心目中理想丈夫的美好形象,我覺得她父親的強烈反對相反也給她增加了許多反作用力,使她認為的愛情更加合理和憧憬。但等她在表姐家待上一年多回家後第一次在“代筆人門廊”兩人相遇時,女主角一回頭看到阿里薩的模樣,愛情瞬間崩塌潰爛。她無法理解這樣一個可憐人居然在她心裡佔據了那麼長時間,然後她完全不顧及阿里薩的感受單方面宣佈結束這段當初轟轟烈烈的愛情。電影裡還刻意換掉了阿里薩最開始年少的演員,變成了一個略微顯老的演員。簡直就是對女主角顏控的諷刺!我看到書上女主角要分手時,因為書上對女主角要分手的原因描寫的既含蓄又似乎冠冕堂皇,然後我當初十分不解地去百度他們分手的原因,一位網友的回答簡直直擊人心:因為她發現男主角又醜又矮小!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諷刺!阿里薩又做錯了什麼事?怪他不該愛上女主角?怪他沒有長成女主角心目中幻想的模樣?果真是可憐的人啊,為了她顛沛流離了半個世紀。簡直就是渣女啊! 反正我是不認同她的做法的!

醫生在娶女主角之前並沒有愛上她,看上的是她的高傲、外表。而當時的阿里薩才是真正的愛她,後期的醫生能說不夠愛她嗎?為了她遷就養動物,在那個年代竭盡自己的能力給了她優越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尊嚴,為了她放下尊嚴去擺平她父親醜聞,能說不愛嗎?非得去計較愛情和穩定生活之間的區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可能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我是覺得醫生是愛她的,正如他在去世之前與死神堅持掙扎著也要留著最後一口氣告訴她: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雖然醫生在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還是不可免俗地出軌了一個黑白混血女人,這讓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男人一生中都不可避免經不住誘惑會出軌?讓我更加堅信任何事物都得辯證地來看,不是所有事物都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這個世界它是即黑又白,黑白相互依存的狀態。最重要的是使自己趨於平衡,不偏離初衷的中心點。

女主角對兩位迷戀她的男人呢,是愛情嗎?我覺得她可能更愛自己吧!我都無法說服自己她是因為愛情嫁給醫生的,不是因為醫生的家族地位、金錢、聲望。但是她的確很優秀,優秀到醫生和阿里薩無法自拔地迷戀她,甚至因此為自己而感到自卑。她在醫生去世後一直埋怨醫生先拋棄她以及他們在半個世紀婚姻中的摩擦。“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災難,日常的瑣碎煩惱更加難以躲避”。很明顯無論她嫁給誰,又與誰過一輩子,生活中的瑣碎煩惱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相對少一點或者相對更多一些,誰又能保證她如果嫁給的是當時貧窮的阿里薩,她就會減少煩惱。或許可能會減少婆媳糾紛,但她的物質生活以及受敬仰的程度是絕對不如和醫生在一起的日子的。人總是這樣不知足,在煩惱時開始糾結如果自己當初做的是另外一種選擇,選的是另外一個人,結局會不會更好!生活都是自己過出來的,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決定付出相應的代價。有因才有果。人得向前看,沉迷於過去,這日子過的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女主角醫生去世一年後又和阿里薩破鏡重圓了,真的是狗血愛情啊!她前半個世紀一直並不放在心上的阿里薩都最後怎麼又重新愛上了?是因為自己也成為了老太太?是因為感激阿里薩的情書找回了自己的獨自生活下去的意義?是出於對阿里薩為自己父親醜聞挺身而出的感動?還是自己成為寡婦對命運的妥協?我還是不相信是愛情啊!

最後來說書中認為的男主角阿里薩,女主角對他最多的描述是可憐的人啊!的確,他的一生因為遇到女主角變得即可憐又偉大!他愛女主角嗎?當然是愛的!答案是無比肯定的,他願意為她放棄所有,哪怕是生命也絕不會猶豫一下!他對她的愛從頭到尾不曾有一絲絲搖擺,他總是為能見到女主角不惜付出無數努力。在他看到她身懷六甲那一刻開始,他就在等待她的丈夫的去世,等待自己再次得到她。雖然他從來不去幹涉他們夫妻的生活,也不曾有想法謀害醫生,但是這種等待人家丈夫去世的想法還是如此可怕又充滿他對愛情的堅貞。阿里薩一生不曾結婚,但半個世紀期間又同六百多個不同的女人發生關係,這也是讀者懷疑他愛情的bug。一面愛著女主角,一面不斷和別人發生關係。只因阿里薩在一次偶然中發現自己只有在歡愉中才會片刻忘記女主角,這也太狗血了吧。同時他堅信歡愉能使他保持年輕,以使他等到醫生先去世。天啦!簡直匪夷所思!到最後還告訴女主角他一直為了她保持童真???也許只能用書中“靈魂之愛在腰部以上,肉體之愛在腰部以下”這句話勉強說服我吧!所以還是得辯證地看待思考問題。我最無法接受的是為與阿里薩偷情付出生命代價的女人們,因被自己丈夫看到肚皮上油漆字跡“This is mine”而被丈夫殺死的養鴿女,還有14歲被阿里薩勾引發生關係而愛上他最後為他自殺的阿美利加,他們當時相差60歲,我不敢苟同他的愛情觀。

以上是我第一次讀《霍亂時期的愛情》的想法,可能等我再次讀的時候這些想法就會隨著我的年紀、閱歷、看待問題的想法而改變。我也無比期許我下次再讀這本書時的感受。總的來說,我更加看重作者對人衰老和死亡的描寫,在我還沒有太老的時候,就能感同身受,並對衰老和死亡表示敬畏之心,對生命表示感激!


《霍亂時期的愛情》之讀後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