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地縮水,庫爾斯克戰役或許根本不是德軍孤注一擲的努力

著:羅伯特·M.奇蒂諾(Robert M. Citino)
譯:胡毅秉

不可思議地縮水,庫爾斯克戰役或許根本不是德軍孤注一擲的努力

(上圖)1943年在庫爾斯克實施衝擊的德國四號坦克


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好吧,也許是。這個短語應該會讓每一個研究二戰的學者、學生或發燒友立刻想起什麼。幾十年來,我們一直用它來描述庫爾斯克會戰,蘇德兩軍在1943 年夏天進行的超大規模裝甲戰。雙方都是全力以赴:德軍在東線進行了最後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拼命想在蘇軍的堅固防禦陣地上殺開一條血路,衝進後面的曠野,他們相信只要到了那些地方,他們優秀的訓練水平和主動精神就能夠抵消敵軍的數量優勢;日漸自信的蘇軍頂住了這次攻擊,而且他們從第一天起就發動了反擊,起初是在一些孤立的地點,後來更是在地圖各處投入了他們的戰役預備隊和戰略預備隊。

在傳統敘事中,這場戰役的高潮於7 月12 日發生在一個名叫普羅霍羅夫卡(Prokhorovka)的平凡小村附近。一方是羅特米斯特羅夫將軍(General P.A.Rotmistrov)指揮的蘇聯近衛第5 坦克集團軍,另一方是獨眼的黨衛軍將領保羅·豪塞爾指揮的黨衛軍第2 裝甲軍。德軍又在四處遊走,想要尋找普肖爾河(Psel River)上的渡口,越過庫爾斯克前方這最後一道天然屏障。蘇軍又一次攻防並舉,在堅守陣地之餘發動了兇猛的反擊。

多麼慘烈的一天啊!普羅霍羅夫卡將成為一個術語,用來描述現代戰爭的殘酷性質,以及你死我活的激烈鬥爭,在這樣的鬥爭中,雙方都明白戰事到了生死關頭,除了取勝別無出路。這場戰鬥中的暴力和混亂程度是不可估量的:雙方的坦克縱隊糾纏在一起,主炮在零距離上開火,而且,沒錯—每一個研究這場戰爭的人都聽說過—在7 月烈日的炙烤下,雙方的坦克真的相互實施了撞擊。羅特米斯特羅夫日後將會用啟示錄式的文字描述戰場:“戰場上遍佈著戰死者的屍體、被擊毀的坦克、被碾碎的火炮和不計其數的彈坑。地上連一片草葉都看不到:只有黑色的、冒著煙的焦土鋪滿了我們的整個攻擊縱深—足足綿延13 千米。” 另一份資料則將普羅霍羅夫卡戰場形容為“一大片扭曲的坦克殘骸”,這一描寫也進入了文學作品和大眾意識。最終蘇軍守住了陣地,並給他們的黨衛軍對手造成了可怕的損失。德軍沒能取得突破,而城堡行動事實上也就此結束。

不可思議地縮水,庫爾斯克戰役或許根本不是德軍孤注一擲的努力

(上圖)庫爾斯克會戰期間,紅軍的主力坦克是1943 年型的T-34


這是一次很有說服力的,甚至令人無法抗拒的敘事。庫爾斯克會戰包含了一切該有的要素:德國武裝黨衛隊(與常規陸軍並列的一支軍隊,其組建宗旨就是成為德國軍隊的機械化精英)的精銳機械化部隊,蘇軍在保衛祖國時除了擁有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外,還有坦克—數量眾多的坦克,其中包括新式坦克。

德軍新式的“黑豹”和“虎”式坦克都在此戰中亮相,更不用說還有被他們命名為“斐迪南”的巨型坦克殲擊車。在蘇軍方面,值得信賴的T-34 再次證明自己無愧決定勝負的關鍵。這場戰役的意義也和其規模一樣,一向被認為是巨大的。雖然有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場戰爭的轉折點是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失敗(1941 年),或是德國第6 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被圍(1942 年),但也始終有著相當數量的人認為這個轉折點出現在庫爾斯克。這是“德國裝甲兵的天鵝之歌”,是他們集體的死亡衝鋒,是這場戰爭中讓人清楚地認識到哪一方將主宰另一方命運的時刻。

但是,近年來學者們卻一直在給庫爾斯克戰役縮水。在這方面的討論中新近出現了很受歡迎的一派,那就是在蘇聯解體後終於能夠查閱檔案的研究者們。在這個群體中我們還應該加上一位令人敬重的美國學者的名字:戴維·格蘭茨。他是已退役的美國陸軍上校,精通俄語,在俄國發展了眾多資料來源,並一本接一本地寫出改變我們對蘇德戰爭的認識的著作。這些學者已經告訴我們許多在德方記錄中也能得到印證的事實。庫爾斯克戰役根本不是什麼“孤注一擲的努力”。國防軍並未追求在這個戰役區域取得顯著的突破。它的進攻規模是相當有限的,參戰的只有兩個正規集團軍(北面的第9 集團軍和南面的第4 裝甲集團軍),外加一個保護第4 裝甲集團軍右翼的“暫編”集團軍(肯普夫暫編集團軍)。

我們不妨將它與1941 年的巴巴羅薩行動做個對比。那一次,國防軍在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超大正面上攻擊了蘇軍。在那場會戰中的損失使它在1942 年只能選擇一個地段發動攻勢,結果它以多個集團軍在南方實施了藍色行動。那場會戰中的損失—它在東線最大的野戰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被全殲—意味著在1943年,它已經落魄到只能發動某種破壞性作戰:試圖殲滅部署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中、易受攻擊的蘇軍部隊。如果在此處獲勝,就可以為岌岌可危的東線減輕一些壓力,打亂蘇軍從庫爾斯克發動新攻勢的計劃,並且縮短戰線(Frontverkürzung),騰出急需用於其他地方的德軍兵力。

當然,這裡的戰鬥是可怕的,損失是慘重的。現代的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在進行這種近距離陣地戰時是很善於互相傷害的。但是普羅霍羅夫卡的那場世界末日式的戰鬥?顯然並沒有發生。至少它並沒有出現在任何德語資料中,僅僅出現在少數蘇方資料中。那裡確實發生了戰鬥,但要說到傳統上公認的那種戰鬥—那“一大片扭曲的坦克殘骸”,慘烈的近距離搏鬥,裝甲戰歷史上最瘋狂的一天——那麼普羅霍羅夫卡之戰其實並不存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的記錄工作確實做得一絲不苟,連他們最兇殘的暴行都被記了下來,因此在普羅霍羅夫卡坦克戰發生的那一天,也就是7 月12日,照理說德軍的裝甲車輛統計表上應該出現很大的損失數字。如果能在檔案中發現相關文件,甚至應該可以看到數字表格邊上的旁註,或者是幾個驚歎號。然而,我們在檔案中幾乎一無所獲。沒有大規模的坦克損失,沒有死亡衝鋒,沒有德國裝甲兵的天鵝之歌。問一問當時在場的德軍坦克乘員,大多數人多半都會講述一個抗擊蘇軍大規模反擊的艱苦防禦戰故事。他們受到了一定損失,但是也把進攻方打得頭破血流。總的來說,他們忙活了一整天。

不可思議地縮水,庫爾斯克戰役或許根本不是德軍孤注一擲的努力

(上圖)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步坦協同作戰


很顯然,如今要探究普羅霍羅夫卡之戰的神話,我們就必須研究一下蘇聯近衛第5 坦克集團軍司令員羅特米斯特羅夫的作品。上級命令他發動一次反擊來遏制南方集團軍群(及其先鋒—黨衛軍第2 裝甲軍)的推進,他滿懷熱情地執行了任務,迎著來勢洶洶的德軍發起了大規模的正面突擊。在近距離與“黑豹”和“虎”式坦克混戰幾乎必然會造成嚴重後果—他的損失是驚人的—直到最近,研究者通過發掘蘇聯解體後公佈的檔案才發現了真相。以他的先頭部隊第29坦克軍為例,它的122 輛T-34 坦克損失了95 輛,70 輛T-70 輕型坦克損失了36 輛,20 輛突擊炮損失了19 輛。這其實沒有必要。與羅特米斯特羅夫並肩作戰的蘇軍部隊打得就沒有這麼大膽,但是卻更聰明,結果他們並未付出如此駭人聽聞的代價就阻止了德軍的前進。

普羅霍羅夫卡發生過一場大戰嗎?毫無疑問。它是這場戰爭的轉折點嗎?也許是,也許不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將永遠不會終止,但這就是關於“轉折點”的爭論的固有性質。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基本上肯定不是。


本文節選自《國防軍:第二部 . 節節敗退,1943年失敗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