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二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立、秋二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立,甲骨文像一個人站在地上,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地面。

造字本義:站在地上。

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

隸書徹底失去人形。

《説文解字》:立,住也。從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從立。

立,站住。採用“大”作邊旁,在“大”的下面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立於“一”之上。所有與立相關的字,都採用“立”作邊旁。

立、秋二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秋,甲骨文像長鬚長足的蟋蟀。有的甲骨文像一隻蟋蟀躲在巢穴裡,表示天氣轉涼,昆蟲藏身。

造字本義:天氣轉涼、蟋蟀鳴叫的季節。

籀文誤將甲骨文字形中蟋蟀頭部的觸鬚寫成“禾”,誤將蟋蟀身體觸鬚以外的部分寫作“龜”,誤將凹穴裡蟋蟀尾部形象當作火盆,寫成了“火”,至此甲骨文字形中“蟋蟀在巢穴”的本義線索完全消失。

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龜”,並將籀文上“禾”下“火”的上下結構調整成左右結構。

隸書再次調整篆文的結構順序。

古人根據四季的特徵與節奏,總結出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注:《漢字簡化方案》用“秋”合併“鞦”。

秋,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夏、冬之間的收成季節。

鞦=革(革,皮)﹢秋(秋,夏、冬之間的收成季節),表示古人在作物收成、金風送爽的秋季,用皮革系掛在空中擺盪的玩樂設備。

《藝文類聚》中“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可證古代鞦韆用於穀物歸倉、瓜果飄香的豐收秋季的慶祝、娛樂活動。

《説文解字》:秋,禾穀孰也。從禾,省聲。籒文不省。

秋,百穀成熟。字形採用“禾”作邊旁,用省略了“龜”的作聲旁。籒文寫法不省“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