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文/乐米妈妈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纪录片第2集中,芬兰特别注重教育。北京人张宇飞因为6岁的女儿不喜欢做数学,弹了一下脑门,结果夫妻俩被叫去谈话。在芬兰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都不允许。这点触动到我的心。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什么是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而低龄语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表少年。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

01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哭着问自己的妈妈,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她的妈妈站在台下冷冷的说,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女孩说,我觉得自己不适全激将法,你们老是这样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妈妈却坚持自己的方式,说,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是要拍一下,当你觉得自己很弱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女孩最终还是没办法说服自己的妈妈,只能哭着走下台。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在不断地经历父母的打击、嘲讽甚至谩骂。他们不愿和人交流,性格孤僻。

02

闺蜜邻居家70岁的老奶奶,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的人。她早年丧夫,一个人带大儿子。儿子是包工头,生活条件还不错,一切看得特别风光,在外人的眼里老奶奶该享清福了。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她的媳妇仗着老公有钱,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整天吃饱就去打麻将,家里头的大小事都是奶奶在操心,奶奶脾气好,心想都是为了这个家。她媳妇打麻将回来,老奶奶做的饭菜不合胃口,她还经常骂老奶奶。老奶奶心里委屈,她没跟媳妇比较,这些老奶奶可以接受,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好多年。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在一次餐桌上当着孙子孙女(已结婚)的面,骂老奶奶怎么还不死了啊?孙子他们也不管,可能是妈妈经常骂奶奶,他们早已习惯,任由妈妈骂奶奶。奶奶受不了媳妇尖酸刻薄的谩骂。在一天的午后选择喝农药自杀了,发现时已身亡。一切都太晚了。

纳撒尼尔·布兰特(Nathaniel Branden)在他的《自尊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以及人生目标,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行为。”

语言暴力不仅会发生在孩子身上,还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03

一天晚饭后,家里俩儿子将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摆在客厅里,水泄不通。以往的我,肯定要忍不住吼叫,赶紧把你们的玩具收好,不然我就要清场了。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提出沟通的四大要素:

A(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

”客厅里全是玩具!“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B接着表达你的感受。

“我看见整个客厅是玩具,我的心情糟糕透了。”

C说出你的需要。

“宝贝,我想要一个干净、整洁的客厅。”

D说出你的请求。

“宝贝,你们可以把一部分的玩具送回家吗?”

孩子没有反驳我,异口同声说“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我们有一颗改时进的心,意识到粗暴的语言对人是有伤害的,

拒绝语言暴力从自身做起,希望每个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他乡的童年》:拒绝语言暴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作者简介:乐米妈妈,两个男孩的妈妈。欢迎关注@乐米妈妈,育儿路上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