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停止对孩子的“语言暴力”

先看看以下场景:

当孩子没换鞋进家门。

家长:“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要换鞋再进来!”

饭桌上,孩子不吃饭了。

家长:“你这孩子怎么那么挑食,真难养,知道爸妈赚钱做饭多辛苦吗?快把饭给我吃完。”

孩子在和另外的小朋友一起玩。

家长:“你看你总是挑食,瘦得像只猴子,明明就长得比你好多了。”

出去游玩,孩子到处逗留。

家长:“你怎么那么慢啊,别那么调皮,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快点跟上。”

……

这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暴力”。很多家长可能意识不到这些随口说出的话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也根本不知道这些不经意的刺耳的话,会一直在孩子耳边回响。

请停止对孩子的“语言暴力”

有些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管的严厉一点,说两句又怎么了”,因为当初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但是还记得上海跳桥身亡的17岁男孩那个新闻吗?男孩因为和同学产生矛盾,一路上被妈妈指责着,当车子经过卢浦大桥,他突然跑出车门纵身一跳。

总是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过于娇生惯养,太玻璃心,心理脆弱,认为是孩子遇到的打击和挫折太少了。

但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长久以来被斥责,积攒了满满的绝望,不可能没有丝毫犹豫,就毅然选择结束生命。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亲最爱的人,父母的每一句贬低和打击,都是会真真切切地刺伤孩子内心。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当一直处于父母“语言暴力”,打击式教育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会选择彻底切断和父母之间情感的沟通。

请停止对孩子的“语言暴力”

有一阵网上对演员杨烁在一栏亲子节目中的表现引起热议。

节目里有一个环节是盲选房子,每对父子在不知道房屋条件的情况下给出一个数字,也就是他们即将入住的房子的序号。怎么选?其他父子都不太纠结,毕竟,房子条件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杨烁却觉得,如果选出的数字不好,就要承担起这个后果。一开始,他儿子杨雨辰想选五号房,杨烁不停地问他:“你为什么要选五号?”“我觉得一号最好。”“你确定要五号?”当杨雨辰开心地回答“五号是我的幸运数”时,杨烁板着脸,撂下一句:“那五号不是我的幸运数字啊。”杨雨辰脸上的笑容立刻收了起来。最后,杨烁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父子两选了五号房。只是,言语之间,让人非常不舒服。五号房子的所在地海拔最高,路途最远。在去的路上,工作人员建议杨烁,如果杨雨辰不舒服的话,可以适当地抱一抱他。杨烁头也不回地往前走,“我不管,他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一路上,没有安慰,只有冷嘲热讽:“五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太棒了”“你要选五号,棒棒的”。终于到达了五号房,杨雨辰一边喘气,一边悄悄掉下了眼泪。

其实,小雨辰在节目中听话,懂事,很少让大人操心。

但杨烁几乎不表扬他。类似杨烁的这种打击式教育真实地存在着很多家庭中。很多家长觉得只有打孩子才会伤害孩子,却完全没意识到语言上的伤害,同样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这种语言上的伤害,在我们的日常教养中,大量存在,且日久经年重复发生着。

而在这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即便长大后也无法抹去童年阴影对自己人生的负面影响,无法自我欣赏,甚至会觉得自己配不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请停止对孩子的“语言暴力”

所以,当我们在和孩子说话前,一定记得先屏蔽掉那些让我们自己都觉得尴尬或者我们自己听了都会羞愧的词语。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约束自己,做一些积极的有健身性的言传身教。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寻求一些积极的行为进行强化:

当孩子做了对的事情,不要忽视他,相反,要重视并突出这些对的事情。要感谢孩子愿意跟你分享,并告诉孩子你注意到了他,找出值得祝贺的事情并强化它们。你越鼓励孩子那些积极的细节,孩子就越有上进心,因为孩子们都是想取悦自己的父母的。

没有比孩子觉得自己在被关注,被欣赏和重视更好的行为塑造方式了。

关注孩子做的正确的积极的事情,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赏和鼓励,孩子就很可能会再次这么做。

特别是,在孩子0-6岁的时候,是难以从想象中辨出现实,从虚构中识别真假的,他们需要依靠父母去帮助建立对自身的判断。

如果这时候,家长总是对着他们吼着“调皮蛋”“自私鬼”“小懒虫”……孩子们可能就真的相信你是这么认为的。当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对是错时,这些词语将成为他们的固有思维。

孩子不仅会听取你的话语,还能读懂你的肢体语言。

当你抛给他们的批评和忽视越来越多时,他们就会形成这种自我意识:“看来我的爸爸妈妈真的很讨厌我”。

希望每个家长在对孩子“语言暴力”前,都能够花几秒钟冷静一下。前往别把孩子越推越远。

请停止对孩子的“语言暴力”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都是通过获得父母的认同后,才产生的自我认同。

孩子的成长,是要从父母的爱中汲取营养的。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时,他才会有安全感。一个快乐的孩子,往往是活在爱里的。那些内心强大,眼中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孩子身后,肯定有着发自内心地鼓励、欣赏自己的孩子的父母。

就像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的那样: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希望每一个孩子的身后,都有一直关注着鼓励着自己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