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刻薄而不懂欣赏的父母:你的语言暴力,正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01 总是“做不好”的孩子

有一次周末去朋友家聚会,几个孩子一起玩。

莉莉很有主意,像个小领导,指挥大家玩轮流表演节目的游戏。

这吸引了家长们来围观。

小敏学了声乐,自告奋勇演唱了一首《蜗牛和黄鹂鸟》,结果唱着唱着忘词了。

其他人都等待时,这时她的妈妈责备说:你没有准备好上去干吗,瞎逞能!

妈妈一说,孩子小脸涨得红起来,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没唱完就下来了。

菁菁表演了一个精彩的朝鲜民族舞,大家都鼓掌,竖起拇指夸赞。菁菁跳完很自豪地跑到自己妈妈怀里,妈妈微笑着在她额头点了个赞。

只听小敏的妈妈小声责备孩子:“你看人家,跳得多专业,没白学。你看看你也学了一个学期,怎么没见你学到什么有用的。”

接下来的一个上午,小敏一直兴致不高,妈妈不是批评她“不积极主动,没有一点儿朝气”,就是批评她“玩算数游戏反应没别人快”。后来,孩子说话做事总看妈妈的眼色,做什么事都不敢大胆做。

写给刻薄而不懂欣赏的父母:你的语言暴力,正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妈妈可能想用批评来提醒孩子想事要更周全,想用比较来激发她向更优秀的小朋友学习,结果受妈妈刺激,孩子表现得和妈妈的愿望完全相反——为确保不被批评,干脆不表达、不参与,总之少作为甚至不作为。

02 对孩子挑剔刻薄很扎心,但父母却习以为常不自知

有时接孩子,会遇到家长找我聊一些孩子养育问题。

有一次一位妈妈跟我抱怨孩子,而旁边正站着她的孩子。

我示意家长,让孩子在旁边玩会儿。因为这种话题一般都涉及到孩子犯错或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让孩子避开,是为了避免孩子听到家长当面批评自己感到难堪,破坏亲子关系。

但这位妈妈却很不在意的说:“没关系,他早就听惯了。要想不要大人说,就要做好。”说完,厌烦地看了一眼一旁的孩子,孩子尴尬的低下了头。

紧接着,这位妈妈看见孩子低下头,还“补一刀”:“你知道丢人,怎么不自觉做好该做的事,能让人省点心吗?”

孩子因为尴尬,眼神飘向远处,小声回应一声:“知道了。”

妈妈还是不放过:“看你这样子,是认真的样子吗?我看到这个无所谓的样子就来气!”

作为旁观者和倾听者,我感到很尴尬和不自在,也感到这些话像针扎一样让人难受。

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个孩子,该做什么反应,这位妈妈才能满意?才能不让自己难堪?

写给刻薄而不懂欣赏的父母:你的语言暴力,正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大人对孩子说话都很尖锐,甚至刻薄。

他们缺乏共情能力,以非常自我的习惯性方式表达,对于自己在别人面前批评或贬低孩子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无感。

他们不会设身处地去思考孩子处在这样的状况下心情会多么难受,只会随意人性挥洒自己的情绪,自己怎么“舒服”怎么说。

03 父母的语言暴力对孩子影响深远

心理学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与态度,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发展

父母的挑剔和刻薄,常常通过语言暴力表现出来。

写给刻薄而不懂欣赏的父母:你的语言暴力,正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研究表明,语言暴力对孩子的身体伤害,虽然不如体罚来得“疼”,但心理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经常的语言暴力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是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和所回应的内容、表情、语气来看待自己。

在呵斥、责骂,尤其在侮辱、贬低声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没用的,不值得爱的,是累赘,是低人一等的。当他们形成这样的自我评价时,就意味着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慢慢的,这样的孩子会形成自卑、压抑、孤僻、敏感等个性特点。

第二,父母消极的回应会引发孩子消极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有调查发现,经常遭遇父母辱骂的孩子,比较容易产生轻生、离家出走、与父母对抗、甚至是“复仇”的念头。

而实际生活中,伤害自己,危害他人或社会的人,一般都是经常在家庭中被消极对待的人。

第三,经常的语言暴力,会让孩子形成“攻击性”或“退缩型”人格。

在语言暴力下的孩子,也习得了“呵斥、贬低、恐吓、羞辱”等行为方式,而这些行为方式,进入社会后,就会变成攻击性,比如霸凌、暴力、反社会性等。

另一个极端是,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怯懦、顺从,缺乏主见和创造性。

当一个人自尊很低,当一个人不会尊重地为人处世,他的人格会健全吗?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吗?

04 父母可以让每个平凡的孩子都拥有幸福的能力

让孩子拥有阳光自信的人格,拥有寻找幸福的能力,是每个父母内心深处的希望。

怎么做才是关键。

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对父母会很有启发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群随机抽样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他将“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

实际上这批名单,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但校长和老师并不知道。他们经常对名单上的学生积极的关注和肯定的评价。

随后的跟踪研究发现,这批出现在“最有前途者名单”上的随机挑选的普通孩子,经过老师们的肯定和积极关注,确实变得更自信自强,比其他孩子有显著的进步。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关注和评价,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写给刻薄而不懂欣赏的父母:你的语言暴力,正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同样,在家庭中,父母积极正向的回应,也会如同温暖的阳光,滋养孩子茁壮成长。

孩子从小,父母就可以这么做:

1、 多看到孩子好的地方,并表达出欣赏。

心理学家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有一次在孩子的音基课上,我看到了欣赏和赞美对孩子变化的魔力。

孩子的音基课上,家长可以坐在后排听。

在视唱的环节,每个孩子需要单独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唱谱子。

有一个男孩儿声音很小,老师多次提醒孩子大点声,但是孩子几次单独唱都是这么小声。

下课的时候,孩子爸爸很生气地对他说,“你是耳朵聋了,没有听见老师让你大点声吗?还是哑巴了,嗓子发不出声音?”孩子默默不语。

第二节课上课了,孩子不愿回答问题,被点名起来显得更加畏缩,声音更小。显然,他因为爸爸的话,有很重的心理负担——他担心、害怕,他相信自己做不好,爸爸不会满意。

老师微笑着说:“小D,你的音准非常好,如果你能大胆唱出来,我相信一定很好听。”

以后的两次回答,老师都只看到孩子好的地方,孩子的信心明显随着增长。

到下课的时候,孩子独自唱谱已经非常响亮和清晰。

看到老师赞许的眼神,孩子阴郁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我想这真是一位好老师,不仅因为他精通专业,更因为他懂孩子。

2.尊重孩子的情绪,用尊重的言行表情和孩子交流。

教育产生效果的前提是,孩子和你有良好的情绪联结。

而这一点,体现在你对孩子的尊重。

尊重,首先是理解和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

比如孩子因为做错了事情很沮丧,你不要再在他伤口上撒盐,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早干嘛去了?”

而是可以说:“看得出来,这件事情出错了,你很难过,也很自责。”

尊重,还是你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式是合理的。

比如你希望孩子穿着要得体。

某个酷热的夏季一天,你6、7岁的孩子因为赶时间,急急忙忙找了一条秋天的休闲裤套上。

你不用火冒三丈地说:“你不知道冷热吗,这是什么季节,你拿一条这么厚的裤子,没有一点常识吗?时间这么紧张,你还给我来这么一出,赶紧给我换了!”

无论在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看,这样的批评和指责都是粗暴的。这只是让你发泄了脾气,但让孩子得到的是紧张、发懵,觉得自己很蠢,脑子反应更慢的去做事情。

你可以耐心告诉孩子:“这条裤子是秋天穿的,穿着不合适,换上夏天的裙子或薄裤子。时间比较紧张,需要我帮忙吗?”

用尊重的方式,孩子会做得更好。

3、如果孩子有错,也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当孩子犯错了,父母管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管教不是专制。

孩子有错,但很可能是有原因的,或者不是全部错误的。

孩子会很希望表达出来,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不是个坏孩子”。

所以,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

我一直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尤其体现在吃饭的时候,要求自己能吃多少,盛多少饭,不能剩饭。

有一次,孩子因为上完运动课很饿,在回家的路上,奶奶买了包子给她吃。

回家后,孩子发现我买了炒河粉,说特别想吃。我给她夹了满满一碗。

结果,她吃到一大半的时候,说吃不下了。

我一看很生气:“刚才是你说特别想吃,让我多夹一些给你,现在你说吃不完了。不可以这样,你自己要了多少,就得吃掉多少。”

孩子辩解道:“我没有要这么多。是你自己夹的。”

我对她不负责任的行为更生气了:“你自己要的,你还狡辩。”孩子有些急了的解释:“我当时就是说我特别想吃,你让我把碗拿过来,我拿过来什么都没有说,你就给我夹。我没有说要多夹一些。”

这时孩子爸爸也证明:“我坐在旁边也没有听她说要多夹一些。”

我一下反应过来,是我自己听到孩子说特别想吃,就多夹一些,确实不是孩子说的。

最后,我承认了我没有问清楚她要多少,自作主张盛太多,导致孩子吃不了。

孩子马上消火,反而孩子懂事地说:“我知道浪费粮食可惜,我尽量把它吃完。吃不掉的,你可以帮忙吗?”

我也欣然答应了。

对于孩子,我们没必要死磕,争个你输我赢,更没必要尖酸刻薄。

这样做,只会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我们要做的,是多欣赏和赞美,如果犯错了,也是多鼓励,哪怕要惩罚,也要尊重和讲理。

这是为了我们的初心,让孩子能有蓬勃的朝气和力量去探索人生。

-End-

“有料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服务。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