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近日,在FIFA(國際足聯)發佈的一條短片中,50位現役或退役的球星出鏡,為抗疫英雄鼓掌致意,用自己的方式向醫護人員們鼓掌致敬。

“作為足球運動員,我們早已習慣了獲得大家的掌聲,但這一次,我們則有機會向那些冒著生命危險抗擊疫情的人們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你們是大家的英雄,我們想要代表所有足球界的人士向你們表示支持,你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護我們。”——貝克漢姆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療工作者也出現在了短片末端,這段充滿正能量的視頻還有一個暖心的結尾,用各國語言寫出了“謝謝你”,寓意著疫情早日結束,儘快戰勝疫情,讓所有人的生活歸於平靜。

除了為醫護人員拍攝鼓氣視頻,還有不少體育明星捐款捐物,跳水皇后郭晶晶捐款7000萬元,網球冠軍李娜捐款1300萬元,優質籃球偶像林書豪捐款總額已經超過1000萬元,國足主教練李鐵捐款100萬元……

足球明星C羅與他的經紀人門德斯也共同籌集了100萬歐元善款,幫助葡萄牙當地醫院建設了三間ICU(重症監護病房);穆里尼奧則走上街頭為受疫情影響的老人送上食物,加里·內維爾也將自己旗下的酒店給醫護人員免費入住……梅西捐款100萬歐元,助巴塞羅那以及阿根廷的多家醫院和醫療中心;除了捐款,他還與國際足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一起拍攝了視頻,以提高人們的防範意識。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體育明星的號召力絕不亞於娛樂圈明星,影響範圍廣,形象正面,號召力可見一斑。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體育明星參與過的公益項目。

體育名人搞慈善,聲勢浩大

最早利用名人效應做慈善的國人運動員,當屬籃球運動員姚明。大姚不僅身處體育一線,也在建設體育基礎時發光發熱。

從2008年成立姚基金捐助汶川地震起,姚基金已運作十餘年,並在2019年成為了FIBA籃球世界盃首個官方公益合作伙伴,重點關注青少年體育培育,

並通過姚基金慈善賽、希望小學籃球季、慈善拍賣等方式籌集善款。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在做體育公益的道路上,中外的路數基本一致:直接或間接捐贈,如門票、慈善捐款、義賣等收入;或體育資源輸出,如教練,運動課程培訓,運動器材等,國外著名運動員也如此,在自己擅長的運動門類下,做基礎建設性的工作,或傾向於關注兒童、殘障人群等弱勢群體。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馬塔的Common Goal計劃

2017年,胡安-馬塔啟動了“Common Goal”計劃,希望球員加入計劃,並將工資收入所得的1%捐贈出來,他將這些錢捐給一家位於柏林的慈善基金,該基金名為“街頭足球世界”,在全球80個國家擁有120個分支機構,資助那些渴望踢足球的殘疾兒童。運營至今,已有559名成員、132家體育組織加入了計劃,馬塔的基金會規模也越發壯大。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除了公益慈善更普及的歐美國家,廣袤的非洲大地,也有很多因體育走出貧困的人,以實際行動回饋故鄉和人民。“奔跑先生”埃魯德·基普喬格參加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為家鄉的瀕危動物奔走。他還擔任Daily Mile大使,這是由英力士(INEOS)支持的一項旨在改善兒童健康和福祉的計劃。

體育賽事做公益,輻射面廣

1.慈善比賽,籌款捐贈

今年6月,一場有法拉赫和博爾特兩位田徑名將,參加的慈善足球賽(Soccer Aid)在斯坦福橋上演。這項賽事從2006年開始,運作至今,通過門票及捐贈收入,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已募集了超過2000萬鎊的善款。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博爾特參加Soccer Aid慈善賽

而素有最慈善馬拉松之稱的倫敦馬拉松,自1981年以來,賽事募集的捐款總額近9億英鎊,是世界體育盛會中慈善捐款之最。比賽所募集到的捐款將全數交給慈善機構,為殘疾人士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除了這類品牌賽事,還有層出不窮的“為愛徒步”、“彩色跑”、“無聲靜走”等為各類弱勢群體而發聲的公益賽事。

2.環保比賽,呼籲環保理念

2018年的倫敦半程馬拉松賽,是倫敦首次承諾完全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飲水瓶的環保特色比賽。參賽者可以在沿線13.1英里的水站用Ooho補充水分。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無獨有偶2018年10月舉行的杭州國際女子馬拉松比賽,就實行了嚴格的垃圾分類處理。在20公里的賽事路段內,主辦方設立了65個垃圾分類收集點,並配置了70餘名志願者加以引導,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準確率。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工作人員對不同垃圾桶進行分類收集,綠桶內的餐廚垃圾被送至資源化處置場加工成富養肥;可回收物送至廢品集中分揀中心進行再生利用;剩餘垃圾將送至焚燒廠進行高溫焚燒,實現“資源化、0填埋”。

球星為抗疫英雄打氣,體育公益只是賣人設?

據報道,3.5萬名跑友產生的垃圾總量超過10噸,但在經過處理後,最終殘留物僅有0.8噸,超過60%的垃圾成為了資源化產品。

還有去年上海國際馬拉松比賽前夕,主辦方鼓勵參與上馬跑友做“清道夫·零廢棄跑者”,告別一次性紙杯,讓賽道更整潔。體育賽事作為一場大型集會,不僅僅宣揚體育競技的精神,也更多地靠近了公益和慈善的style。

體育精神與公益精神的互動與貫通

相信看過《無問西東》的人,都不會忘記李光耀推開窗外時,操場上冒雨跑步的身影。雖然雨聲“嘩嘩譁”地下著,一位老頭兒的口號卻聽得一清二楚,異常洪亮。這位體育老師就是清華體育大師馬約翰,無論什麼時候,他都教導學生要健康、堅韌。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被要求著鍛鍊身體,後來他說,馬約翰先生通過體育運動,培養了我們的人格,鍛鍊了我們的意志。在漫漫人生道路上,

使我有勇氣承擔風雨,有毅力克服困難,有意志不斷戰勝自我。

體育精神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信念,對健康和生命的敬畏,和對希望的堅信。而公益的精神與它有諸多相似之處。

公益精神也是一種積極向上,努力向善,關懷生命的精神,它在一種利他的博大胸懷下,擁抱更溫暖的奇蹟。

用體育賽事來號召公益,用公益來昇華體育運動,是一種難得的契合。

呼喚理性與專業

體育愛好者有著很鮮明的特徵:熱情,有信仰,正能量充沛,是推動公益事業的理想支持者。相對於普通的明星粉絲,

他們在忠誠度之外,有更積極的精神面貌和利他的熱情。

同時,體育消費屬於享受型及發展型消費,忠實的體育愛好者尤其是體育參與者,他們追求生活質量,受教育水平及收入水平較高。正因如此,與運動相關的公益營銷數量劇增。運動類公益營銷是目前為止公益營銷領域創收最多的一個類別,並且增長速度保持穩定。

但是截止到2019年3月6日,全國一共有7201家基金會,其中的體育基金會有74家,僅佔比1%,還伴隨著專業公益機構和人員的缺位。這說明體育公益的專業性和規模性,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僅靠體育明星的個人感召力,和少數體育賽事的宣傳互動,體育公益將難以長足發展。而緊靠傳統的政府、企事業單位的捐贈,也難以滿足現代公益的發展需求。

公益項目更需要理性,能夠感召人和吸引到資金後,善款的合理應用,公益資源的合理分配,公益項目的在地化和本土化,都是需要深思熟慮和籌劃的內容。

體育不缺激情,但公益更需要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