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22,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

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22,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


一、基本情況

伯延鎮,位於河北省武安市南部,鼓山腳下,洺河南岸,面積43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3000人。伯延鎮於2007年被河北省命名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12月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3月10日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佈伯延鎮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8月11日伯延鎮入選全國重點鎮。

伯延鎮交通方便,縣級公路磁武線東西向穿過,武安市區南二環公路在鎮域北部經過,青蘭高速公路在鎮域南部越境而過。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古鎮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已經在建的太行山高速公路是河北省的重點交通工程,作為一條精品旅遊線路串起了河北省的主要旅遊資源,太行山高速貫穿武安市,伯延古鎮將成為京津冀大旅遊格局的一顆閃亮明珠。

二、文化亮點

(一)民居文化

伯延自古商貿鼎盛。清乾隆年間,伯延人大批外出經商,逐步形成房、徐、朱、程、翟等幾大富商。其經商致富後,即回鄉大興土木,廣置房產。伯延民居大多形成於清末民初,當時正值亂象多現,房屋具有較強的防禦性,牆體異常高大,以石為基,臥磚到頂,大門上方或宅間巷道上設有方形角樓,便於瞭望和以高制低。

伯延古民居建築群建築規模宏偉、技藝精湛、雕飾精美、外觀壯麗。已故著名作家、原河北省省長李爾重生前視察伯延時,曾寫下“天下民居哪裡好?武安伯延第一家”的詩句。

伯延鎮民居建築藝術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民居建築群面積達112公頃,完好率達85%以上。優秀建築物、傳統風貌民居600多處,價值較高的達130多處。

院落佈局

受經商外埠、見識廣博、接受時尚風氣等因素的影響,在經歷了近兩百年的經營後,伯延民居院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徵。平面佈局多為四合院形式,按八卦排布多開“艮”門(東北方向)和“巽”門(東南方向)

多個四合院。如果院落由多個院落組成,可分為下列幾種情況:

沿中軸線方向由幾個院落組成。一般為二進院或三進院,呈“日”或“目”字型。最多達到四進院落,即九門相照。

現在伯延現存完好的一進四式院有3處,一進三式院有3處,一進二式院有15處,一個四合院內上房有“甩袖”房和配房三間上的院子有約150處,普通四合院落上千記。

代表院落

1、徐家莊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創建於清末民初,依照北京故宮格局精心設計,故宮有房9999間,徐家大院有房99間,從規模上按比例縮小,但其格局相似。大院坐北朝南,以南北向為中軸線,東西兩廂房建築對稱排列,四座四合院以南北順序排列,門戶貫通,九門相照。整個建築反映了冀南地區晚清時期的建築水平和民俗文化,結構嚴謹,佈局合理。

2、王順莊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位於伯延鎮南文章村,建於1932—1935年,建築面積2780餘平方米,原有6座院落,樓房、平房80多間。整個建築群佈局整齊,用料精細,取材優良,每塊磚經過磨平,精工細作,石、磚、木等各種雕刻和各式彩繪工藝精美。

3、房家莊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創建於清末民初,現存院落40餘座,計房屋近千間,屬於北方地區難得一見的大莊園。莊園大門坐東朝西,大門後面有寬約4米左右的明道,明道南北兩側共建有三座院落。整個莊園建築結構巧妙、精細,取材均為當地上等材料,經精雕細作而成。

伯延水系

伯延位於鼓山南麓,南高北低,故流水通暢,水系比較明顯,現水系為“九進三出歸一處”,“九進”為獅子溝、廟溝、老馬溝、王溝、西溝、南溝、墓的溝、東溝和後溝;“三出”為三皇廟下古今車橋、古鎮北大門和大廟溝;“歸一處”是文昌閣,現在這“九進三出歸一處”都保存基本完好。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22,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

伯延大古道

伯延由於建村時社會環境的原因,村落中古道較多,現存十大古道為:房家古道、裴家古道、翟家古道、岳家古道、郝家古道、萬家古道、張家古道、朱家古道、關家古道和苗家古道,其中房家古道最大,翟家古道保存最為完好。

伯延祠堂

伯延有許多祠堂,大多建於清朝,著名的有房氏祠堂、徐氏祠堂、翟氏祠堂和劉氏祠堂,現存的為翟氏祠堂。

伯延古閣

伯延古閣共有8個,分別為:關帝閣、丁字閣、一字閣、九龍閣、大黑閣、扭不正閣、清泉閣和文昌閣,現存完好的為丁字閣、一字閣和文昌閣。

伯延魁星樓

伯延村南躍峰渠上,建有魁星樓一座,其始建於1862年6月,重建於1995年9月。

伯延古槐樹

由於伯延人多為明朝初,洪武年間(1368年),有山西洪洞縣遷民於此,定居伯延後就栽下槐樹,以表達思鄉之情,故伯延古槐特別多,600年以上的就有2棵,400年左右的有10棵,200-300年的古槐樹和椿樹、柳樹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古樹為古鎮增添了勃勃生機的色彩。

伯延村現存寺廟45處,橋樑10座。

伯延古地道

由於建村時的社會環境,大的院落多在地下構築四通八達的暗道及密室,存放物資或者轉移人員,故伯延鎮現存有多條古地道,現存完好的地道有3條,即房家地道、徐家地道和程家南花園地道,這些地道迂迴曲折,最深處距地面幾十米,最長的有1000米左右,這些地道在底下形成了另一番天地的地下村落。

(二)商幫文化

武安商幫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而伯延商人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著名的大富商多出自伯延,可謂之“貨通天下,南綢北藥”。

清中葉自乾隆年間,大批伯延人外出經商,田園託之僱傭,生子十四、五即令其外出學商,時有龍泉村武姓在奉天(瀋陽)經營藥材,此為武安人在關外經商之始。其後伯延房氏、徐氏等相繼崛起,藥商逐漸遍佈東北諸省,門店達1500餘家,人員2萬餘,形成關係幫。大部以藥材為主,兼營絲綢諸貨,頗為興隆。諸幫鼎盛時,店鋪達1950家,從業人數25000人,壟斷北方諸省之藥店。規模較大的藥行有房家德慶號、徐家法和號、朱家錦和號,以及苗、陳、劉姓綢緞莊等。《武安縣誌》記載:“昔日伯延多富商,南售綢緞,北開藥鋪……”

清朝道光至民國年間,伯延曾設二等郵局,以應付全國各地匯往伯延的銀兩。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22,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

開明紳士房錦雲

房錦雲,字鞝德,當地人稱“房老尚”。生於公元1862年。百年前的房錦雲在武安商幫中可謂是一個名震四方的人物。他的商路沿著江浙、河南到東北三省,再到西安、銀川等西北重鎮。房錦雲是幾十年間房家數十家商號的掌門人。

房錦雲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更注重了對後世人才的培養教育。為使後世子孫接受良好的教育,房錦雲刻意在家興書院,置藏書,建學校,資教育,其後輩子孫不負厚望,不乏學有所成之人物,許多成為國家和家族的棟樑之才。其子房德三先到天津南升中學讀書,後赴美留學,學成歸國後曾擔任北京文化大學校長,是武安留學美國第一人。其孫房希舜,字華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是武安留學日本第一人。房家不僅在家鄉興辦學校資助教育,還以巨資捐助北京民國大學,當時他的兒子房德三留學美國,畢業後歸國在北大任教。

1912年,他結識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孫為他贈送“敦厚鄉鄰”門匾。1918年,北大修建新教學樓因資金不濟而停工。房德三與父親房錦雲說起此事,父子慨然捐巨資助北大復工,並捐建了第一宿舍,很受教育界的欽敬,以致將第一宿舍以房錦雲之字“鞝德”命名為“鞝德齋”,成就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親題“育我菁莪”牌匾,派專人送至伯延房家,懸掛於藏書樓。

(三)紅色文化

伯延鎮是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代以來關係中國革命和發展進程的多個眾多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此地。抗日英雄武倫佩的家鄉、高樹勳起義部隊整編地、周恩來總理調研地、129師駐紮地、晉冀魯豫邊區領導人舊居、南文章村人民日報舊址等構成了紅色文化的主要內涵。

周總理親臨伯延調研

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來總理視察伯延,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瞭解到集體大食堂的嚴重弊端後,於5月7日凌晨3時用電話彙報給毛主席,並提出瞭解散集體大食堂的建議,之後不久,全國取消了大食堂。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

為將周恩來視察伯延這一歷史事件搬上銀幕,提高伯延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聯合了河北電影製片廠等單位,攝製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這部影片。

周恩來紀念館

2013年10月1日周恩來紀念館正式開館,紀念館位於武安市伯延鎮徐家莊園院內。徐家莊園是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主要取景地,也是當年伯延公社的所在地,周總理來伯延調研開座談會的地方。

周恩來紀念館佔徐家莊園前兩個院,分6個展室,前5個展室主要展覽周總理在伯延調研的歷史史料,第6展室為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道具陳列室,並在2號院中廳設立了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放映廳。

周恩來紀念館成立後,省、市各級領導來伯延視察並參觀紀念館。河北省統戰部部長範照兵、河北省人大副主任宋長瑞、河北軍分區副司令員王志國、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河北省農工辦副主任張保強、邯鄲市委書記高宏志等領導蒞臨指導工作,並參觀周總理紀念館。

高樹勳起義紀念館

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勳將軍率部在平漢戰場起義後,赴伯延改編為民主建國軍,慶祝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毛澤東、朱德等致電祝賀,併為其部隊番號親自定名。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22,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