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劇中,面對小兩歲的晏殊,范仲淹為何終生執門生禮?

正在熱播的古裝劇《清平樂》相信不少人都已經在看了吧?要知道此劇是以北宋為背景,以宋仁宗為主線給大家講述了一個輝煌的大宋王朝。在劇中,

范仲淹對比自己小2歲的晏殊執門生禮,態度恭敬,要知道前者的名氣比後者要大得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清平樂》劇中,面對小兩歲的晏殊,范仲淹為何終生執門生禮?

《清平樂劇照》

我們要知道的是,北宋是一個風雅至極的時代,名人輩出,大咖迭現。宋初宰相趙普擁一生傳奇,可惜人品經不起推敲;才華橫溢的蘇東坡圈粉無數,其貢獻主要在文化領域,是千載難遇的“生活家”;而一代名相王安石爭議太大,時而被踩在泥中,時而被捧在雲端。

范仲淹則不然,成為眾口一詞的大宋第一名臣。南宋呂中:“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清平樂》劇中,面對小兩歲的晏殊,范仲淹為何終生執門生禮?

范仲淹熬粥充飢的求學經歷

《鶴林玉露》的作者羅大經:“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富(弼)韓(琦)皆不及”。

在山東淄博長白山醴泉寺讀書時,范仲淹每天熬粥充飢。天寒地凍時節,粥冷後結成一大塊,他將它一劃為四。飢餓時,拿出一塊伴以藠頭嚥下。深夜犯困時,便用冷水澆臉,迫使自己清醒。

後來,范仲淹又來到應天書院求學,依然清苦度日。他有一位同學是官二代,父親官居南都留守。留守大人得知范仲淹苦讀的事,很感動,讓官府準備了一份飯菜,送給范仲淹。可范仲淹寧願讓飯菜壞掉,也不動筷子,惹得那位同學相當鬱悶。他解釋說,我吃粥習慣了,一旦吃了美味佳餚,再吃粥怕咽不下。

《清平樂》劇中,面對小兩歲的晏殊,范仲淹為何終生執門生禮?

(熱播大劇《清平樂》中的范仲淹)

“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心中裝著人民

對於未來,范仲淹有清晰的職業規劃。簡而言之,便是“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良相和良醫,社會地位懸殊,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造福黎民百姓。由此可見,范仲淹不以個人進退為意,心中裝的是人民!

1014年正月,宋真宗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朝拜聖祖殿,書院的學生一個個撒開腳丫子,前往一睹聖容。可范仲淹若無其事,打開書卷,專心讀書。有人不解地問:“嘢!你咋不去見見趙官家呢?”范仲淹同學微微一笑:“急啥,皇帝遲早總能見到。”

《清平樂》劇中,面對小兩歲的晏殊,范仲淹為何終生執門生禮?

范仲淹

大齡青年范仲淹考中進士

1015年,27歲尚未婚配的大齡青年范仲淹終於考中進士。范仲淹的第一份差事是擔任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司理參軍,掌管禁繫囚犯、審訊刑獄公事。

作為司法官員,范仲淹一心為民,剛直不阿,審理案件認真仔細。但也經常因辦案和長官發生激烈衝突,長官為此大怒,責怪范仲淹。誰料,范仲淹一身正氣,決不屈從,甚至將和長官爭辯的內容記載到屏風上,以待來日明辨是非。這種性格在官場打拼,其實相當不容易。

此後,范仲淹擔任過集慶軍節度推官、監泰州西溪鎮鹽倉、知興化縣。

1026年,范仲淹的母親去世,他回到應天府為母親守喪。這年,是他考中進士的第12年。可惜,他只做到大理寺丞、知興化縣這樣的小官。這樣看來,年近不惑的老範堪稱“仕途蹬蹭”了。

《清平樂》劇中,面對小兩歲的晏殊,范仲淹為何終生執門生禮?

劇照

轉機,晏殊邀請范仲淹執掌應天書院

1027年正月,晏殊罷樞密副使,以刑部侍郎知應天府。然後,大張旗鼓地興學,延聘名師,培養人才。

范仲淹雖然仕途不順,但略有名氣。晏殊早有耳聞,果斷地向他發出執掌應天書院的邀請

誰料,范仲淹一口回絕:“晏大人,我老範一來學識有限,二來正在居喪,不便出來供職。”

晏殊微微一笑:“老範,我聽說十幾年前有個人在這裡讀書,口口聲聲說,士當先天下而後個人。說得多麼好啊!現在在哪裡呢?”

范仲淹一聽,臉刷地紅了一大片,後來便不再推脫。主持教務期間,范仲淹同志以校為家,勤勉督學,以身作則,倡導時事政論,書院風氣為之煥然一新,應者如雲。范仲淹自此聲名鵲起。

《清平樂》劇中,面對小兩歲的晏殊,范仲淹為何終生執門生禮?

(熱播大劇《清平樂》中的晏殊)

尾聲:

正是這段經歷,讓范仲淹和晏殊由相識到相知,結下不解之緣。1028年八月,晏殊重返朝堂,出任御史中丞(國家監委主任),再次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大臣。緊接著,晏殊聽從宰相王曾的建議,推薦范仲淹任職館閣。

對於范仲淹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畢竟,館閣素來為皇帝關注,簡而言之,范仲淹同志自此之後成為朝廷的後備高官了。也正因為如此,范仲淹終身對晏殊執門生禮,即使後來做了副宰相也沒有改變。

1049年正月,范仲淹移知杭州,途經陳州(今河南淮陽)時,特意登門拜訪知州晏殊,留宿歡飲數日,並寫下了《過陳州上晏相公》這首詩:

<code>曩由清舉玉宸知
今覺光榮冠一時
曾入黃扉陪國論
重求絳帳就師資
談文講道渾無倦
養浩存真絕不衰
獨愧鑄顏恩未報
捧觴為壽獻聲詩/<code>

“曩由清舉”指當年晏殊舉薦其任職秘閣,“曾入黃扉陪國論”是說慶曆新政時曾和晏殊一同在中樞任職,

“重求絳帳就師資”則是再度表明自己的門生身份

這是兩位畢生摯友的最後一次見面。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而三年後,晏殊病逝於開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