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電視劇《清平樂》開播,第一幕映入我眼簾的就是正在桌前揮毫的宋仁宗趙禎,還有他房中那塊寫著“正身明法”四個顏體大字的牌匾。

原來,宋仁宗趙禎不僅是史上最厚道的皇帝,還是個大才子,琴棋書畫詩,樣樣精通,尤其是書法,擅長寫“飛白書”。宋歐陽修雲“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 他臨的《蘭亭序》,千百年來廣受書畫大家的好評。

劇中多次出現與書法相關的場景,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今天就從書法是什麼、書法是如何發展的、書法的美等方面來聊一聊書法這件事。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一、書法是什麼

從字面理解,書法指書寫的法度。生活中,書法一詞另具備以下含義:第一,某幅書寫作品的代稱或者所有書寫作品的統稱;第二,一種藝術類別,一般指書寫漢字的藝術。

唐代藝術史家張懷瓘說:“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著名萬物,記往知來,名言諸無,宰制群有,何幽不貫,何往不經,時可謂事簡而應博。”書,就是如,書如其人;“舒”是抒其性情與懷抱;“著”是“著名萬物”,為萬事萬物定義著名;“記”是把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情況、未來的設想都記載下來。

書法,一開始是為通過文字來記錄過去、現在、未來,後慢慢變成了一種藝術,書寫的藝術。讓文字不僅僅具有記載功能,同時具有傳承美學的作用。

中國的漢字可以寫得很美,讓它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展現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書法。

書法起源於中國,聞名於海外,在我國的藝術發展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二、書法的發展

按書體的演變順序來說,應該是篆、隸、草、真(楷),行書在楷書和草書之間。

1. 篆書

篆書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收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

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作,如唐韋續《墨藪》稱:“黃帝史官倉頡寫鳥跡為文,做篆書。”。但此說法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後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篆書中的《石鼓文》被後人譽為“第一刻石”,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石鼓文》局部

2. 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寫隸書,有“蠶不二設,燕不雙飛”之說,意思就是主筆只要一個,不能讓其他筆畫喧賓奪主了。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現留存於世,為大家所熟知的隸書碑帖有《張遷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曹全碑》

3. 草書

草書的“草”並不是指把正楷字寫潦草了,草書有自己的草法,寫草書之前首先要學習草法。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盡顯藝術之美。

說起草書,就不得不提出自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陸機的“天下第一貼”——《平復帖》,該貼是迄今為止所見最早的一件名人墨跡。

今草以王羲之的《十七帖》最受人追捧,而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平復帖(局部)

4.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點、長撇、短撇、直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代。

楷書的學習,最出名的是“永字八法”

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豎為弩(用力也)

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因永字幾乎涵蓋了正楷字的所有筆畫,把永字練好了,筆畫的功底也就打好了。

我本人臨的是顏真卿《勤禮碑》,即“顏體”。正所謂字如其人,顏真卿是一將領,他的字端嚴穩重、氣勢雄渾,頗有大將之風,非常適合於寫成大字,宋仁宗書房的那塊字匾正是“顏體”。

楷書又分大楷和小楷,其中,大楷代表作品有顏真卿的《勤禮碑》、柳宗元的《玄秘塔碑》、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等;小楷代表作品有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等。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顏《勤禮碑》

5.行書

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古人最初稱為行狎書:行指筆勢流動連屬,狎是形態不如正體字莊重。

據說西晉時期,學習行書是以鍾繇、胡昭為法,但早已失傳,所以今日以王羲之的行書為盛。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行書法典,素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是唐太宗最喜愛的書法作品之一。

顏真卿不僅擅長楷書,也有行書名作流傳於世,包括《祭侄文稿》《爭座位稿》等。《祭侄文稿》被元朝書法家鮮于樞稱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蘭亭序》。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王羲之《蘭亭序》

三、書法之美

1.無國界的書法之美

書法之美是一見可知的,即使一字不識,也會為書法本身的美所吸引。所以現在有很多外國友人也會研習中國書法,即使他們不認得文字,也被書法之美所感染。

依美學原理,凡是美的事物,都能引起欣賞者愉悅的感覺。學書法,也要有這份愉快和喜愛的感覺才能用心學、持續學,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漢代書法家蔡邕在《筆論》中說道:“為書之體,須入其行,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不到百字,就把書法之美論述得淋漓盡致。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2.宋仁宗筆下的“飛白書”之美

從電視劇《清平樂》中可以看出,宋仁宗不但勤政愛民,他的書法水平也很高超,尤其擅長”飛白書“。

仁宗時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從今天流傳下來的《皇祐賜飛白筆法字》、《寶元賜輔臣飛白書》、 《康定賜翰林飛白書》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仁宗的書法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飛白書”是在不改變字體結構的前提下,變筆畫輕巧,翻飛露白的一種書體,亦稱"草篆"。這種書法出自漢朝大書法家蔡邕,因筆畫中有的似鳥頭燕尾,又似鳥頭鳳尾,橫豎筆畫絲絲露白,飛筆斷白,燥潤相宜,似枯筆做成,故稱飛白書。

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宋仁宗教曹皇后寫飛白書,跟她說:“書法亦如世間萬事一般,徐徐圖之,不必急於一時,火候到了,自然就好了。”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清平樂》劇照

劇中多處出現美麗的飛白書,讓我看到了飛白書的靈動和輕巧,有別於其他字體,以畫筆輕巧、飄蕩華豔為主要特點,極盡雕琢之功。

從飛白書的發展歷程來看,飛白能起到平衡節奏、調節視覺審美的作用,使原本寫實的稍微有點拘謹的文字顯得更虛空、靈動。早期出現飛白筆跡是無意為之,而晉唐時期大量出現飛白筆,則是書寫者有意為之。無論是陸機的《平復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都運用了大量的飛白,墨色從實到虛、由溼而枯,呈現明顯的節奏感。 尤其是《祭侄文稿》利用筆墨的自然乾溼變化,一氣呵成,最後幾行文字墨色幾近於無,反映了作者書寫過程內心情感的變化,有著極強的藝術震撼力。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總結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提倡書法,學習書法,是這個時代的我們應該去踐行的一件事。

《清平樂》一劇,讓我認識了“飛白書”,也讓我感受到了書法的美。曹皇后習飛白書是因為愛屋及烏,而我們,是為弘揚中華文化,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清平樂》中的書法之美

《清平樂》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