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清平樂,從前是個詞牌子,如今又成了一個劇名。劇好不好看不知道,裡面集體亮相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文背誦男子天團,倒是讓人有點“噩夢重溫”的真香之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幾位大神。

01、 七歲“開口詠鳳凰”的晏殊

眾所周知,大宋王朝重文輕武,是文人的天堂。很多著名文人同時也是高官巨吏,一水的人生贏家。其中,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無疑要屬宰相詞人晏殊。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晏殊,《清平樂》劇照

晏殊的起跑線並不高,他父親只是個小小的獄吏。這個普通的基層公務員在管理犯人之餘,究竟是如何培養出一個名傳千古的文豪,同時還是一位權勢熏天的宰相,實在是個難解之謎。

在很小的時候,晏殊就顯示出了不凡的跡象。鑑於駱賓王七歲寫出了《詠鵝》,杜甫七歲就能“開口詠鳳凰”,小神童晏殊不甘落後,也是在七歲就開啟了他璀璨的文學生涯,妙筆生出百花。

十四歲,神童的才華終於驚動了朝廷,被地方大員作為神級土特產帶到京城,和一千多成年考生一起參加當年的科舉考試。

初試進行得相當順利,旁邊的大哥哥們還在抓耳撓腮,晏殊已經“援筆立成”。不過,兩天後的複試卻出了點小問題。

複試的其中一個環節是創作一篇命題作文,可當考卷發下來時,晏殊呆住了。這個題目恰好他以前寫過了,如果直接把成品照搬到答卷上,對那些本來就已經難上加難的大哥哥們,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於是晏殊高高地舉起手來,向親臨現場的真宗皇帝彙報了情況:能否給我換個題目呢?

真宗當然很驚奇,而更讓他驚奇的事還在後面。換過題目之後,晏殊很快就把文章寫了出來,關鍵是,質量還很高。十四歲就寫出這樣優秀的文章,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在如此這般驚豔出場後,晏殊正式成為了朝廷命官。他的誠實耿直,給真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當太子(就是《清平樂》中王凱所扮演的趙禎,後來的宋仁宗)府中需要一批小夥伴來輔弼時,真宗立即想到了晏殊。

經過一番打聽之後真宗更高興了:宋代公務員崇尚及時行樂,一下班就跑去秦樓楚館聲色犬馬揮金如土是普遍風氣。而晏殊的業餘生活居然是關起門來和弟弟講習詩文,太子身邊有這樣的好榜樣豈不是國家之福!

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張大餅。眾所周知,只要太子能夠屹立不倒,太子府中舊人就相當於手握大把原始股,太子敲鐘踐位之日,就是他們一步登天之時。

晏殊幸運地接住了這張大餅,原因竟然還是因為他的耿直。面對皇帝的嘉許,晏殊再次說出了大實話:陛下,不是我不想出去消費,實在是沒錢啊。等我有錢了我也要和大家一樣的……

晏殊以為這張大餅就該收回去了,沒想到真宗聖心大悅:誠實守信是比勤儉節約更好的美德呀,愛卿不要推辭,太子那邊就有勞啦!

人類行為會受到環境的激勵。在真宗的一再激勵下,晏殊本該強化自己的耿直屬性,但朝局的錯綜複雜卻給神童的人生平添許多變數。

真宗去世時,仁宗尚年幼,劉太后垂簾聽政。劉太后想讓寵臣張耆出任樞密使掌管天下兵務,晏殊說:國家軍權怎能交給這樣的人,我反對!於是張耆當上了樞密使,而晏殊遭貶官。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劉太后,《清平樂》劇照

劉太后準備駕臨太廟,和列祖列宗嘮嘮嗑。立即就有馬屁精跳出來,說太后替小皇帝操勞社稷居功至偉,應該按照皇帝的規格穿上隆重的袞冕。可晏殊卻說:閣下這就是讓太后牝雞司晨了,教科書上可不是這麼規定的,我反對!於是晏殊再遭貶官。

很多人研究晏殊,常常會陷入迷惑。怎麼這個書上說他“賦性剛俊”、“立朝有大節”,那個書上又說他“居官油滑”、“圓滑處世”?評價歷史人物,都不用統一口徑的嗎?

其實,賦性剛俊和居官油滑非但不矛盾,前者還是後者悲哀的註腳。人生處世,沒有一種性格是如如不動,永恆不變的,生活會教授很多從前我們嗤之以鼻的東西。我們身上的軟肋會日益減少,而鎧甲不斷加厚,心裡一張算盤日夜喧響,助我們趨利避害,直到和出發時的自己判若兩人。

晏殊的得意門生歐陽修在晏殊去世後曾寫下一首《晏元獻公挽辭》,其中有這麼兩句:富貴悠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明哲保身的確是晏殊人生下半場的關鍵詞,但“始終”二字顯然有失偏頗,只能怪歐陽修出場太晚,錯過了恩師年少耿介的戲份。

晏殊拜相後曾推薦歐陽修做諫官,主要職責是輿論監督。作為一個自帶意大利炮的男人,歐陽修上書懟起各路權貴來毫不留情,這些雖然都是百姓拍手稱快的義舉,卻屢次被晏殊嚴厲斥責。後來歐陽修終於遭到打擊迫害而貶官,晏殊卻坐視不理。一言以蔽之,任何有可能危及他權位的事,他都保持高度警惕。

這樣一個只顧自己富貴風流毫不掛念蒼生福祉的人,怎麼能宰執天下?

儘管晏殊死後歐陽修不僅有詩悼念,還親筆撰寫了晏殊的神道碑銘(類似於墓誌銘),但二人之間的齟齬是毋庸諱言的。一些宋人筆記甚至有鼻子有眼地演繹出了種種生動的細節,說晏殊當眾評價歐陽修:吾重修文章,不重他為人。而歐陽修也毫不客氣:晏公小詞最佳,詩次之,文又次於詩,其為人又次於文也。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歐陽修,《清平樂》 劇照

在一個複雜局勢裡,明哲保身和尸位素餐甚至同流合汙常常只有一步之遙。晏殊的為官之道,不僅讓學生歐陽修腹誹心謗,就連晏殊的女婿,一代名臣富弼也看不下去,有一次他竟然在朝堂之上當著仁宗皇帝的面直接開懟:殊奸邪,黨夷簡以欺陛下!(晏殊就是個奸邪小人,他和呂夷簡勾結起來欺騙陛下您啊!)

平心而論,由於歐陽修和范仲淹等人的襯托,晏殊的人格形象的確顯得有幾分黯淡。在個人安危名位與公理正義之間究竟如何選擇,自古以來就有著截然不同的答案。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做出怎樣的選擇就要承擔相應的歷史評價。

不過有一件事我們不要忘了:歐陽修、范仲淹、富弼、韓琦……這些“一時之賢”可都是在晏殊助力下蜚聲政壇。雖然在晏殊看來這些人都挺愛給他添亂,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麼多名臣、賢臣濟濟一堂,無疑不是偶然。

此外,雖然一生享盡富貴,晏殊的儉約自奉也是出了名的。平時就不用說了,最著名的一件事發生在他過世之後。

在晏殊去世後,一夥盜墓賊盯上了這位宰相的陵墓。他們冒著巨大風險費了老鼻子勁挖開晏殊墳墓,滿以為要滿載而歸,結果全傻眼了:墳墓裡頭全是各種瓦器,根本就沒幾樣值錢的東西。

這些人氣壞了,抄起刀斧就把晏殊的遺骸給敲了個稀巴爛。

02、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

如果說晏殊的歷史形象有點分裂,那麼范仲淹就幾乎是個有口皆碑的完人了。

在中國,《岳陽樓記》家喻戶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堪稱古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典範。光是德行和文學出眾也就罷了,偏偏此人還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曆新政”威名赫赫,抗擊西夏居功至偉,《左傳》裡所說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很多人只做到其中一項就已經名垂千古,而范仲淹把這三個選項都包圓了!

簡直豪橫到了極點。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范仲淹,《清平樂》 劇照

雖然說到榮華富貴,范仲淹可能比晏殊稍遜一籌,但若論起人格魅力,范仲淹圈粉的陣仗妥妥地甩晏殊好幾條街。“先憂後樂”精神垂範後世自不待言,耿直,也是范仲淹的吸粉利器。

范仲淹比晏殊大兩歲,但他終生都對晏殊執門生禮,因為他事業的根基都是晏殊給的(沒辦法,晏殊出道太早了)。在晏殊的推薦下,他做了母校應天書院的高管,還獲得了前途無量的秘閣校理之職。

或許是從歐陽修那沾染的習氣,范仲淹也特別擅長製造驚喜,剛被晏殊推上秘閣校理的職位,反手就給晏殊惹了個驚天大麻煩。

當初真宗駕崩,仁宗年幼,劉太后垂簾,代為執政。結果君臨天下的感覺實在太過美妙,劉太后無法自拔,不但拖著不讓仁宗親政,還擺起了天大的架子,過生日時竟然讓仁宗擠在百官當中向她祝壽。

兒子向母親祝壽當然再正常不過,但讓皇帝和百官同列,君威何在?這顯然不合規矩!范仲淹拍案而起,一篇義正辭嚴的奏章被呈到了禁中。

沒等太后那邊做出回應,晏殊先嚇尿了。要知道在宋代官場,推薦別人做官可是要負連帶責任的。

晏殊趕緊把范仲淹叫過去臭罵了一頓:這都是老子當年玩剩下的東西,往後不許再這樣沽名釣譽了!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范仲淹與晏殊,《清平樂》劇照

讓晏殊意外的是,范仲淹不但沒有幡然改悔,還洋洋灑灑地寫了封信過來“強詞奪理”:在下信聖人之書,師古人之行,上誠於君,下誠於民……總結起來就是:何錯之有?

范仲淹面紅耳赤地據理力爭,大概讓晏殊想起了年少時的自己。歷史記載,晏殊不但沒有繼續追究范仲淹的過錯,反而自感慚愧向范仲淹道了歉。

這下范仲淹更加理直氣壯了,一不做二不休,太后違禮是小事,太后遲遲不讓仁宗親政,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啊!於是他再度揮舞如椽大筆,又上了一道奏疏:請太后退居二線,把治國的權力交還給陛下!

所有人都驚呆了。如果說前面那道奏章只是捋了太后的虎鬚,這次簡直就是直接摸上了太后的老虎屁股!自從劉太后垂簾聽政以來,還沒遇到過這樣的事!如果當時有媒體,那天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就應該是:震驚!有人竟向太后提出這樣的要求……

雖然文武百官當中,不少人暗地裡敬范仲淹是條漢子,但顯然不會有人站出來支持他一個字。

奏摺遞上去之後,太后並沒有直接發動大規模殺傷性打擊報復,但范仲淹很快就感覺到自己似乎闖入了無物之陣,在京城完全待不下去了。

就這樣,已經41歲的范仲淹自請外放為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通判,遠離了大宋帝國的權力中心,看起來前途一片黯淡。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要求太后還政雖然惹怒了太后,卻讓另一個人對范仲淹讚賞有加。這個人自然就是仁宗皇帝。

幸運的是,已入垂暮之年的劉太后不可能仙壽永昌,而仁宗皇帝卻正富於春秋。

三年後,劉太后壽終正寢,范仲淹的好日子,來了。

范仲淹被仁宗召回朝廷,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諫官,本職工作就是給朝廷提意見。結果他提的一個意見,讓仁宗陷入了迷思。

劉太后去世之後,仁宗對“太后黨”搞了一波政治清算,包括晏殊在內的一大批高官被免了職。一朝天子一朝臣,仁宗需要建設自己的班子。

可在此過程中,一些投機分子看見有利可圖,就大肆攻擊已故的劉太后。仁宗一開始很高興:太好了都是忠臣!準備給這些人升職加薪。

范仲淹卻一語中的:你當這些人是真的對陛下忠心耿耿,對太后義憤填膺嗎?太后在世時,他們怎麼不吭一聲?太后或許有諸多不是,但仍然大大地有功於社稷,可不能一棒子打死啊!

在這種時候說太后好話,無疑要冒巨大風險。幸運的是,仁宗沒有龍顏大怒,而是大度地接納了范仲淹的建議,下詔禁止大臣再妄議太后垂簾舊事。

如果仁宗心裡有桿秤,此時應該也已經明白,這個叫范仲淹的傢伙,一言一行都是著眼於家國天下,要求劉太后還政和維護劉太后,看起來自相矛盾,其實是認的同一個理。仁宗對范仲淹的好感度再次增加了。范仲淹能夠一路做到參知政事並主持慶曆新政,和仁宗對他的這種認同是分不開的。

很多人年輕時熱血剛直,碰過不少釘子,年歲稍大就學會了和光同塵,明哲保身。說白了,是把家國天下放在了個人名位之後。而范仲淹不然。他好像永遠年輕,永遠一片丹心,在時弊面前,在奸臣惡政面前,他就像一隻討人嫌的烏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清平樂》 劇照

後來仁宗要廢郭皇后,宰相呂夷簡、宦官頭子閻文應禍亂朝綱,凡此種種,范仲淹都大馬金刀地站出來發聲,即便屢遭貶斥,依然不改初心。

說到范仲淹平生功業,抗擊西夏自然首屈一指。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因為太有主見,范仲淹是遭受過諸多非議的。

當時的大宋王朝,正處在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青年時代,面對西夏在邊疆的挑釁,上上下下一片喊打之聲,都想要速戰速決,揚我國威(和靖康之變後的南宋形成鮮明對比)。

可范仲淹經過冷靜分析後指出:大軍出動,關係到千百萬人的性命,不可不慎重。西夏軍戰鬥力強過宋軍,積極防禦才是制勝之道。具體說來就是堅守不出,防止正面硬剛。必要時,甚至可以像對待契丹一樣,每年給西夏送去一堆“歲幣”,用金錢換和平。

作為西北邊帥之一,卻拋出如此認慫的主張,顯然會為時論所鄙。1041年春,宋軍終於還是拔劍張弩,準備和西夏決一死戰。

開戰前,主帥夏竦派人過來苦口婆心遊說了二十天,又請求朝廷差專員監督范仲淹出兵,最後范仲淹仍然選擇了按兵不動。

在眾人鄙視的目光中,范仲淹等來了宋軍大敗虧輸的消息。

一萬多人陣亡,大批州縣遭到燒殺搶掠。沒有出兵的范仲淹還收到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寄來的信件,其語氣之傲慢狂悖,若讓仁宗皇帝看到,無疑是奇恥大辱。范仲淹只好自作主張,將信件付之一炬,只挑選其中語調平緩的部分上奏朝廷。

經此一役,范仲淹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終於得以在西北邊境推而廣之。這說出來雖然不夠威風,療效卻極為顯著。經過范仲淹和好友韓琦的共同努力,西北邊境一掃頹勢,逐漸變得固若金湯。西夏軍雖然亡我之心不死,卻沒能再討到多少便宜。

西北人民感恩戴德,創作出如下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最終,國小民窮的西夏扛不住連年征戰造成的巨大消耗,經濟陷於崩潰,只能與大宋議和。范仲淹不戰而屈人之兵,被仁宗提拔為參知政事。

雖然西北邊塞讓范仲淹建功立業走向人生巔峰,但他內心對戰爭這個不祥之物顯然持排斥態度。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很多詩人、書生都對邊塞和戰爭充滿雄奇浪漫的想象。可作為邊帥,范仲淹卻留下一首《漁家傲·秋思》,既不燃,也不正能量,讀了之後只會讓人皺眉深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范仲淹,《清平樂》 劇照

03、 桃色新聞滿天飛的歐陽修

和范仲淹的完美形象相比,歐陽修的政治操守雖然也同樣為人稱道,但其私生活和詞的創作,卻有點一言難盡。他彷彿自帶招黑體質,被黑成翔只是個起步價。

《醉翁亭記》,是中國學生人人會背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問世之後,火到什麼程度呢?

用洛陽紙貴來形容,都太保守了。《醉翁亭記》的拓本,被不法商販隨身攜帶,每經過一處關卡,本來需要花錢交稅,商販把稅官叫到僻靜處送他一本,對方欣喜若狂地就給放行了!

在講《醉翁亭記》的創作背景時,語文老師一定會告訴你:歐陽修因為性情耿直,三天兩頭針砭時弊,還加盟過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得罪了很多權貴,於是遭饞被貶,在滁州寫下這篇千古名作。

可是問題來了:政治鬥爭的套路雖然歷來都是借題發揮,但,處分幹部,總要有個具體罪名吧?

比如,蘇軾貶黃州是有詩文譏諷時政,韓愈貶潮州是諫迎佛骨、話說得太難聽,柳宗元劉禹錫是因為永貞革新失敗、大哥倒臺。歐陽修貶滁州的罪名是什麼?

答案可能讓你意想不到:亂倫。歐陽修被指控,和自己的外甥女張氏存在不正當男女關係。

張氏是歐陽修妹妹前夫的女兒(所以嚴格來講沒有血緣關係),幼年時寄養在歐陽修家裡。

因為貌美,所以多情。出嫁後,張氏與僕人通姦,被丈夫扭送到官府。

原本是個不起眼的小案子,可當開封府尹偶然發現,出軌的渣女竟是歐陽修的外甥女,還在歐陽修家住過幾年,他的眼睛裡就射出了藍幽幽的光。以兩位當朝宰相為首,不爽歐陽修的人像聞到血腥的鯊魚,迅速集結在這個案子周圍。他們一頓操作猛如虎,以減輕處罰為誘餌,脅迫張氏把一盆汙水,潑向了歐陽修。

你不是一身正氣嗎,你不是嫉惡如仇嗎。來,脫掉褲子,讓大家看看你屁股有多髒!

名人的桃色新聞本來就吸睛,何況還是和自己外甥女!一時間,輿論鼎沸,朝野譁然。熱搜榜幾度癱瘓。

可是,從頭到尾就只有張氏一面之詞,還屬於陳年往事。如何取信於人?

萬萬沒想到,多年前歐陽修隨手寫下的一首小詞,成了最給力的證據。

江南柳,葉小未成陰。

人為絲輕那忍折,鶯嫌枝嫩不勝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閒抱琵琶尋。

階上簸錢階下走,恁時相見早留心。何況到如今。(《望江南》)

不得不承認,這首詞的確是有點猥瑣。讓人眼前出現這樣一幕場景:一個油膩老男人,色眯眯地摸著小姑娘的手:美女,我注意你很久了!

他們之間要沒發生點什麼,還真說不過去。

所幸,這種事在古代取證太難,到頭來也定不了罪,歐陽修的政治生涯沒遭到毀滅性打擊。帶著一身髒水,草草貶出京城了事。

以上,才是《醉翁亭記》完整的創作背景。

一個人修身潔行,卻被指控亂倫。這說明,他的敵人真的很無恥。

可如果一個人修身潔行,卻兩次被指亂倫,這又說明了什麼?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歐陽修,《清平樂》劇照

年已花甲並且官居副宰相的歐陽修,怎麼也想不到,一盆更大的汙水,正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醞釀、聚集。

事情仍然由一個親戚引起(你看,從古到今,親戚都是很多人一生之敵)。歐陽修夫人的堂弟薛良孺,在擔任水部郎中時向朝廷舉薦了一位京官。沒成想,這傢伙貪贓枉法東窗事發,害得薛良孺也要負連帶責任,烏紗帽岌岌可危。

一開始,薛良孺有恃無恐:老子堂姐夫是副宰相,這點小事能把我怎麼著!歐陽修卻拎得很清:越是領導幹部,就越要起模範表率作用,親戚,這件事,咱就照程序辦吧。

獲罪丟官後的薛良孺,氣不打一處來:裝什麼國民表率道德標兵,我還不知道你!到處跟人說:歐陽修呀,就是個大淫蟲!連自己兒媳婦都不放過!

如果說張氏只是歐陽修法理意義上的外甥女,兒媳吳氏可就是他“親生”的兒媳了!

國家領導+頂級名人+亂倫×2。你換算換算,這新聞會是多大的陣仗。

輿論既然已經大範圍發酵,紀檢部門也就趁勢跟進。歐陽修遭遇了從政以來最恐怖的危機。無論最後調查結果如何,都已經身敗名裂,斯文掃地。

為什麼歐陽修的生活作風問題,總是被人拿來說事?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是時候認識一下,歐陽修填詞有多野了。

歐陽修一生著述豐富,僅填詞一事,就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深情款款,又單純美好。

但在歐陽修詞集裡,還有一類詞常常讓後世的研究者臉紅耳熱,心如鹿撞。有人甚至氣急敗壞地撕書掀桌子:不可能!這怎麼會是歐陽文忠公的手筆!是有壞人為毀他形象偽造的吧!咱把這些來路不明的東西都刪掉行嗎!

其實,宋代文人享受生活、縱情聲色是普遍風氣,歐陽修尤其是個中好手,這一點,沒必要給偉人護短。再偉岸的人格,也有其流俗的一面。

而詞在當時,主要用於歌筵酒席間佐歡助興,本就愛寫“綺羅香澤之態,綢繆宛轉之姿”。從男女深情纏綿寫到色情、猥褻,把格調和節操揉碎了撒落一地,也就不難理解。

那麼,歐陽修寫這類詞到底有多野?

來看看下面這首《南鄉子》:

好個人人,深點唇兒淡抹腮。

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遺下弓弓小繡鞋。

剗(chǎn)襪重來,半嚲(duǒ下垂)烏雲金鳳釵。

行笑行行連抱得,相挨。一向嬌痴不下懷。

好美的人兒,烈焰紅唇淡抹腮。邂逅相逢,怕人說閒話,只留給我一隻彎彎小繡鞋。正失望,她只穿著襪子又跑了回來,秀髮如雲,頭戴金釵。我們歡笑著緊抱在一起,她粘在我懷裡再也離不開。

怎麼樣,和你平時讀到的宋詞是不是很不一樣?你以為寫男女之情,都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麼堅貞純情?你以為描寫情人約會,都是“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這麼含蓄唯美?

也可以肉麻羞羞,兒童不宜的。

不信,再來看看下面這首《憶秦娥》:

十五六,脫羅裳,長恁(nèn這麼)黛眉蹙。

紅玉暖,入人懷,春困熟。

展香裀(yīn夾衣),帳前明畫燭。

眼波長,斜浸鬢雲綠。看不足。

苦殘宵、更漏促。

畫面感強嗎?動作戲多嗎?天亮得太早,一晚上愛不夠。這意思,白居易也寫過: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可比較起來,歐陽修的寫法真是好野好野……

包括前面引用過的那首《望江南》,中心思想我就讀出了一句話:這個作者可沒安什麼好心!

身為副宰相卻老寫這種小黃詩,是種什麼體驗?好比你脫下某普姓戰鬥民族總統的襯衫和西服,發現裡面居然還穿著一件肚兜,肚兜上面的圖案居然還是……花花公子版美少女戰士。

難怪總有人盯著歐陽修不放,動不動就拿男女關係問題盤他了——俗話說文如其人,你寫詞寫成這樣,做人還不得浪到海里去!

《清平樂》:大宋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煉成的?| 悅讀紀

《清平樂》劇照

更爽的是,這事不比貪汙腐敗、買官賣官,我雖然逮不住你,可我能噁心死你呀。我雖然拿不出你亂倫的鐵證,但,你也拿不出你沒亂倫的鐵證吧?

在薛良孺誣衊歐陽修與兒媳亂倫的案件中,沒有贏家。經過一番調查,當時的皇帝宋神宗(仁宗未留子嗣,英宗是其養子,神宗是英宗之子)認定此事屬於子虛烏有,把推波助瀾的官員貶出京城。但,歐陽修及其家人受到的羞辱和網絡暴力,卻已經不可逆轉。

心灰意冷的歐陽修,決意遠離是非紛擾。他主動辭去人人趨之若鶩的副宰相之職,去寂寞的外省做官。

宋代法定的退休年齡是七十歲。可歐陽修煩死了這個爾虞我詐、明槍暗箭的官場,六十五歲那年,就辦了提前退休。

當時人都不理解。畢竟,像他這樣做到二品大員的,最害怕就是人走茶涼。提前放棄高官厚祿,“近古百年所未嘗有”。

只有歐陽修門下第一弟子蘇軾對老師表示了祝賀。只有他知道,這個看起來相當矍鑠的老人,已經在汙水裡泡了太久,是時候從明槍暗箭中甩頭走開了。是時候回到最初的起點,清清爽爽地活了。

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歐陽修這麼招黑,而且么蛾子還總出在男女關係上。你是不知道,歐陽修的性格有多直,多擅長得罪人。

隨便舉個例子你感受一下。

如前所述,寫“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大詞人晏殊,是歐陽修的恩師。歐陽修事業剛剛起步時,晏殊已經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了。晏殊請歐陽修到他的豪宅賞雪。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自然少不了寫首詩助助興,把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

只見歐陽修大筆一揮,一首七言長詩呱呱墜地,最後兩句是這樣寫的: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老師,你賞雪的時候,千千萬萬的將士可是在邊疆挨凍哪!

咔嚓,咔嚓,咔嚓嚓……朋友,換了你是晏殊,你想不想掐斷歐陽修的脖子送到“絕味”滷製起來,為人間留一段美妙的風味??

對恩師尚且如此,對敵人,對人世間醜惡、不合理的一切,就更可想而知了。

那些被歐陽修彈劾過、得罪過的人,做夢都想倒打一耙,從歐陽修身上也找出貪贓枉法的證據來。只可惜,他們的努力全都白費,一個個像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最後,有人一拍腦門:大家快看這傢伙寫的詞!

那些閃著綠光的小眼睛裡,終於露出了陡峭的笑意。

04、 從偶像淪為棄臣的蘇東坡

偉大的靈魂大概有其獨特的氣味,才能夠互相吸引,彼此成就。

在唐代,是李白杜甫高適,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在宋代,則是晏殊范仲淹歐陽修。如果缺少了彼此,他們的人生可能都要大幅改寫。

這篇文章進行到這裡,是時候讓仁宗朝最後一個大才子出場了。

公元1057年,一位來自四川的才子心情不錯。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高考當中,他一舉……摘銀,榮獲……亞軍。據說考試結束後,仁宗皇帝興致勃勃跑到後宮向曹皇后報喜: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另一人是蘇軾的弟弟蘇轍)!

這位未來的“太平宰相”,就是歐陽修門下第一弟子蘇軾。

在那個廣為人知的故事裡,歐陽修欠蘇軾一個狀元,卻還了他一個成語:出人頭地。歐陽修還大膽預言:三十年後就是這小夥子的天下,沒人會記得我!

為了炒作蘇軾,歐陽修真是謙虛得有點太假了。

公元1056年,歐陽修在京城設宴,送一位好友去揚州做官。歐陽修年輕時也曾在揚州工作,還親手在平山堂前種下一棵柳樹。

如今日月流逝,醉翁已老,只有堂前垂柳依舊神采飛揚,春風吹又生。文人相送,通常以詩贈別,詩比詞更正式。歐陽修卻為好友寫下這首著名的《朝中措》: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二十三年後,蘇軾路過揚州,在平山堂見到了這首詞的手跡,每一筆都帶著恩師的體溫。

此時,蘇軾已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天不怕地不怕的毛頭小子,四十三歲的臉上開始染上滄桑的印跡。

朝中,王安石變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變法的反對者,蘇軾在人生的中途倍感惶惑。

而且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僅僅在幾個月後,他將迎來震動朝野的“烏臺詩案”。這場來勢洶洶的“文字獄”,將把他從地方大員變為階下囚徒,從躺著吸粉的偶像變為人人厭棄的罪臣。

如果恩師健在,一定能幫他撥雲睹日,擊退小人的圍攻。只可惜,“如果”,是世間最廉價的安慰。

在命運的岔路口,在恩師的手跡前,蘇軾沒有辜負自己的才華,他用一首同樣不朽的《西江月》,向著已經消失在歲月風塵深處的歐陽修,行了一個亮晶晶的注目禮: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參考文獻:

脫脫,阿魯圖等,《宋史》,中華書局2017年版。

諸葛憶兵《范仲淹傳》,中華書局2012年版。

黃進德《歐陽修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康震《康震講歐陽修、曾鞏》,中華書局2018年版。

邵明珍《論晏殊被“汙名化”的深層原因》,《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

邵明珍《晏殊“明哲保身”辯證》,《文藝理論研究》2019.3。

高峰《晏殊、歐陽修關係的交惡與詞風轉捩》,《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12。

劉德清《范仲淹與晏殊》,《宋代文化研究》2009.1。

作者|彭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