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石家莊,朋友們可能會想起那個著名的段子:吾乃石家莊(常山)趙子龍也……因此有人覺得石家莊這個名字實在是太接地氣了。其實也沒錯,石家莊市原本就是由一個小村子發展成為河北省省會的。不少人認為石家莊之所以能成為省會,完全是因為鐵路帶動起來的。實際上石家莊除了機遇好之外,有一點非常關鍵,就是石家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本來就有成為省會城市的潛力。
石家莊,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地跨華北平原和太行山地,東接衡水,南連邢臺,西靠山西陽泉,北臨保定。如果翻開河北省的地圖,會發現一個有趣而又奇怪的現象:在華北平原上,河北省重量級的地級市大都緊靠太行山東麓一側,如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而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地級市卻很少,只有衡水、滄州、廊坊。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迫於生存的壓力,人們依靠生存的本能做出的天然選擇。我們知道,在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的頻繁改道可是出了名的,河北省內的東部平原看似平坦肥沃,但是時刻面臨黃河氾濫的威脅。而太行山東麓的地勢相對較高,是不容易受到洪水侵襲的。另外,太行山東麓因為有大山阻擋南下的寒流,溫度相對要高,更適合人們生活居住。
太行山脈整體為西南---東北走勢,但是在中部有個比較明顯的轉折,石家莊就位於這個轉折之處。石家莊大體上可以看作以三面環山作為C形屏障的地方,而且還有滹沱河作為險要,這樣的山河屏障在廣闊的華北平原上,可謂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另外一個具有類似地理優勢的就是曾為戰國時期趙國都城的邯鄲。戰國時,夾在幾大強國趙魏燕之間那個打不死的小強、號稱“第八雄”的中山國,其都城就曾在石家莊西北的靈壽縣。
古人云:控太行之險,絕河北之要,西顧則太原動搖,北出則范陽震懾。進可攻,退可守。石家莊北控燕冀,南通河洛,有井陘之險,足以扼其咽喉,足見其戰略位置重要性。石家莊西面的太行山中,有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徑中至關重要的井陘關(也叫土門關),西出井陘關可直撲山西的核心戰略要地太原。
井陘關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發生在這裡的戰事可謂數不勝數。秦滅六國,王翦攻趙走的就是井徑;秦始皇東巡駕崩後也是從井徑抵達九原;秦末漢初韓信、張耳出兵攻趙,韓信就是在井陘打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背水一戰,大破趙軍,斬殺陳餘。南北朝時,北方諸勢力彼此征伐,井陘關更是兵家必爭之地,鏖戰不斷。誰能控制井陘,誰就有很大的戰略優勢。
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派養子安忠志守井徑關,鑑於此地的重要性,安祿山不放心,又派大將李欽湊接替養子據守,防備西面來軍。大唐朝廷和安祿山的叛軍反覆爭奪井陘關,井陘關成了關鍵之中的關鍵。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明皇將鹿泉(石家莊鹿泉區)改為獲鹿(諧音“祿”),鹿城(石家莊辛集)改為束鹿。唐末五代十國時更不用說,各方勢力在井陘關又是打得噼裡啪啦不可開交。
既然說到石家莊,那麼就不能不提到正定。在石家莊以如今的名字走上歷史舞臺前,是以別的名字出現的,最出名的就是常山、真定,也就是“常山趙子龍”中的常山。戰國時期,中山國在這裡設置東垣邑。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為東垣縣,隸屬於鉅鹿郡。西漢初,陳豨作亂,劉邦親征東垣,平定後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或許為真龍平定之意),清朝時又被改為正定。
真定治所原位於東垣故城(石家莊市東古城),唐朝初遷至如今的正定。
古人是這麼形容真定府的: “晉得此以雄長於春秋,趙得此以縱橫於戰國。河北有事,滹沱、井陘間,馬跡亦將遍焉。” 還有更簡單分量卻更重的一句話:“河朔天下之本,而真定乃河朔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