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文丨淡淡翠

1

在這篇文章的最開始呢,我想先講個自己的親身經歷。

幾年前,我還是一個特別擅長傾聽與共情的人。

這樣的性格特點,帶來良好人緣的同時,也給我帶來了嚴重的困擾,甚至一度影響了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比如,我有個同事特別喜歡抱怨,而她傾訴的對象,就是我。

每當她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會給我打電話,抱怨領導,抱怨同事,抱怨父母……總之,在她的描述中,所有人都在刻意針對她,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每次都能耐心開導她,後來次數多了,我就發現,她總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不斷重複自己的負面情緒,卻從來不知道反思自己。

更讓我鬱悶的是,她的電話不分時間,不分地點。有時候是我正在做飯,在油煙機的轟鳴中,一邊做飯一邊勸導她;有時候是我剛從超市買菜回家的路上,她一個電話打來,我就只能把菜放到地上;有時候我生病了在休息,也只能強打精神聽她抱怨……

而即使我告訴她正在忙,不方便打太長時間,她也依然選擇性失聰,繼續喋喋不休地說著自己的煩惱。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直到有一次,我不勝其擾,直接在電話裡反問她:

“你總是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身上也有責任?而且,我剛才就告訴你,我現在正在忙著,時間非常緊張,可你卻絲毫沒有放在心上,一直在跟我倒苦水,這種不懂換位思考的做事方式,是不是也是你人際關係差的原因呢?”


從這之後,她再也沒有給我打過電話。

而事後,我也從這件事中開始反思:為什麼我要對她有求必應?為什麼我不管多忙,只要聽到電話響都要接?為什麼我在最開始的時候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困擾,非得在忍無可忍時才說出了心裡話?

反思的結果,讓我悚然一驚:原來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在壓抑自己的需求,條件反射般地討好別人,以求得到別人的好評。

而這種性格的根源,就是童年時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以至於一直以來,我把別人的好評,當成了一種目標,甚至是執念。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可是,這樣的自己,真的會被愛嗎?

這樣的我們,真的快樂嗎?

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帶著這樣的疑惑,我找到了這本書——《心理界限:做不輕易讓步的自己》。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如果說,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在嘗試拒絕,卻常常苦於對別人心存內疚,那麼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明白:

學會拒絕不是錯,對方會失望憤怒,錯不在我們,而在於對方在詢問我們之前,心裡早已認定我們會答應。

而書中的一句話,也深深打動了我——

“唯有你先尊重自己,別人才會把你放進心裡。”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2

生活中像曾經的我一樣深受人際關係困擾的人,不計其數。

在辦公室,他們永遠是做事最多,卻出力不討好的人;在家庭中,他們永遠是付出最多,卻不被珍惜的人;在朋友交往中,他們永遠是小心翼翼維繫友情,卻躲起來自我療傷的人……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的需求,無條件的滿足別人。

而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老好人”。

不管是誰,一旦被扣上“老好人”的帽子,那麼在周圍人的潛意識中,就會不自覺地忽略他們的情緒,有事找他們幫忙,說話也肆無忌憚。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那麼,既然知道了不懂拒絕帶來的壞處,就要尋根溯源,徹底解決生活困境。

“老好人”都有什麼特點?而面對人際衝突時,他們的思維,又有哪些侷限呢?

在書中,作者將“老好人”分成了這幾種類型:

一 便利貼女孩

什麼是便利貼女孩呢?就是永遠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家中刻意討父母的開心,在工作中對領導交代的工作來者不拒,對同事尋求的幫助也默默接受,哪怕不是自己的分內之事,也加班加點完成。

面對領導的無理要求和批評,第一反應不是為自己爭取利益,而是連忙說:“對不起,對不起。”

她們無時無刻不擔心自己會讓別人不開心,總怕拒絕了別人,就會被人說刻薄、小氣。

在她們的內心深處,深藏著被人孤立的恐懼,因此,她們不敢表達自我,不敢捍衛自己的權利。

只是她們不明白:

表達自我並不等於和人吵架,而只要自己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就永遠談不上被人孤立。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二 好累的蜘蛛俠

職場中特別會偷奸耍滑的人,一般都被稱為“老油條”,而與之相對的,什麼都會,各方面都很優秀,關鍵時刻能衝上去當“救火隊員”的人,就是“蜘蛛俠”。

古人常說:“能者多勞,智者多慮,無能者無所為。”

但是對“蜘蛛俠”來說,自己的能幹和優秀,恰恰是他所有焦慮疲憊的起源。

他們對團隊中的事情,一旦知曉,便無法置身事外。太習慣於把別人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為了幫助別人,甚至甘願放棄自己的個人休息時間。

因為比起休息,他們更在意的,是害怕被評論,得不到別人的認可。

但是他們卻忘了這個道理:別人的對待,都是自己教出來的,而淪為團隊救火員和廉價勞動力,並不是別人在刻意壓榨,而是自己一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

而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你把時間都花在了別人身上,就勢必無法照顧自己、照顧家人。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三 提款機大哥

這類型的人一般最痛苦的是,如何與家人相處。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品冠的爸爸是家中長子,因為勤奮肯幹,早早就事業有成,是整個大家庭中最引以為傲的孩子。但是品冠的叔叔卻好大喜功,一心想賺大錢,不肯踏踏實實從小事業做起。為了讓小兒子有個安穩的生活,品冠的爺爺奶奶不止一次讓他們借錢給叔叔。

直到有一天,品冠的爸爸覺得再這樣下去,真的就是在害弟弟。所以他果斷拒絕了弟弟的借錢請求。

沒想到,反而遭受到所有親人的指責,說他沒有擔當,沒有當哥哥的樣子,不孝順、愛計較。最後,品冠的爸爸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中,得了抑鬱症後離家出走,生死不明。

“提款機大哥”型的人,一般都從小深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把家庭的和諧放在個人的意願之上,害怕自己沒有價值,害怕惹父母不高興,屢屢退讓。

但是他們都忘了:無論你怎麼說,都無法讓所有人滿意。而一個家庭最健康的關係,是每個人都有歸屬感的同時,有保持個人的獨立。

“必要時刻,家族成員能團結在一起,共同應對壓力克服困難,當問題消失後,又能回到各自舒服的狀態中,不需要通過各種儀式或活動來試探彼此的忠誠。”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3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重建心理界限,讓自己從無休止的人際交往困擾中脫離呢?

書中給出了這幾點建議:

一 接納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減少壓力

人不是機器,不要每次都做“處理器”,也要學會偶爾做“分流器”,讓信息只通過,不停留。

·減少負面情緒

你不需要一直堅強,允許自己也又被照顧的時候,別人的才會找得到入口流進來。

二 把決定權拿回來

·堅定信念

你必須有意識地保有自己的行動權,無論對方怎麼反應,你都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給出可接受條件

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時,可以告訴對方,你可以接受的條件和做法。如果對方願意配合你的規則,那麼皆大歡喜;如果還要繼續強迫你,那麼你就要果斷離開或者拒絕。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三 賦予新意義

弱化童年的影響,不要總是活在創傷裡。

自我反省是人的一個美德,可以讓人在反思中修正錯誤不斷進步,但是切記:不要把所有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因為,自我反省≠自我攻擊。

四 有效管理個人時間

只有做好自己的個人時間管理,明確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可以忽略的,才能在別人過多尋求幫助時做好判斷,不被別人的事情佔據自己全部的生活。

永遠記住:如果別人的事並不是那麼緊急,優先完成自己的計劃,才能擺脫拖延和焦慮,把生活變得從容有序。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五 做好財務管理

平時對生活收支做好記錄,對家庭開支做好預算,把所有的收入,一部分用來儲蓄,一部分用作預備金,一部分作為生活費。

只有對自己的財務有明確的認知,才能知道自己可以承受的最高限度在哪裡。而不是像上面講到的“提款機大哥”一樣,無休止地借錢,結果最後,什麼好也沒落下。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4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教育:要多為別人著想,遇事不要總想著自己,否則就是自私自利。

卻從未有人告訴我們,原來適度的拒絕和堅持自己,才能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舒服,不至於成為出力不討好的“爛好人”。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為什麼要設置心理界限,學會對超出自己承受範圍的事情說“不”?

因為,“只有當你懂得妥善分配自己的生命資源,想做的事情都能一一實踐,生活無匱乏之虞時,你就會對自己和他人產生一種真正的安全感,不需要通過犧牲奉獻,來消除內心的恐懼。”

設置界限並不代表別人就不會傷害你,而是讓自己堅強起來,不再給別人有“下一次”的機會。

共勉。

《心理界限》:不要輕易讓步,終其一生,我們不會因為討好而被愛

(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作者簡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為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