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各位讀者老爺們大家好,關於日本建築主題在這裡暫時告一段落,前幾期文章還沒講全、沒講透的內容我會在日後的文章中逐一補充,其實魯九班本人呢與諸位讀者老爺們一樣都是通過不斷地學習、消化、否定、再學習來完善擴充自己的知識架構,從而達到一定程度的通達,以往文章中出現的錯誤還有望大家積極指正。術業雖然有專攻,可分析理解問題的角度卻多種多樣,各個行業和領域都有其方法論作為指導,這些方法論之間肯定存在某些內在的聯繫,當你缺乏靈感時有點上一支菸發呆的功夫,不如到我這裡來開開你的腦洞~~~~~~

生願與君同披甲,死亦攜手共執銳,桃配山前,琵琶湖畔,旌旗蔽空聲如刀,陽炎決眥厲似箭。

日本的戰國時代其實前後不過百年,但在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卻演繹出無數傳奇故事,而我們今天文章就是要向大家介紹承載這段傳奇歷史的不變主角——武士~~~的盔甲。

武士,尤其日本的武士,是毛主席“槍桿子底下出政權”這句話最典型的歷史實踐者,從為權貴跑腿賣命的流氓團體到日本世俗權力的頂峰武士們奮鬥了一個世紀。俗話說“好馬配好鞍”,一個能打的流氓配上一副華麗的盔甲就成了稱霸一地的武士,最早的流氓與武士間也許真的就差了這一套盔甲的距離。對於一個武士來說,擁有一套能夠彰顯自己個人魅力的甲冑是值得花費畢生的精力去爭取的,將自己戎裝的英姿播撒於戰場是武士們的浪漫。

先上一組動圖帶大家回到那個旌旗飛舞、殺聲連天的戰國時代~~~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手拿武士刀,身披戰甲指物旗,頭戴各色兜帽是有關日本戰國時期武士的影視作品給觀眾留下的最為深刻頑固的印象,其中又以武士千奇百怪的頭盔為甚,這些頭盔色彩各異質地也千差萬別,帽盔的裝飾讓人眼花繚亂,乍一看根本分不出個高低貴賤,敵我關係。帶著長久以來對於日本甲冑文化的疑問,魯九班我也是收集了很多日文生料,並拜託長者譯製後取其信者寫錄了此次的文章。

武士的頭盔

在日本,武士的頭盔被統稱為“兜”(kabuto),該叫法源於古漢語頭盔的叫法“兜鍪(mou二聲)”,已知我們通常稱為“兜”的日本頭盔是與大鎧同時期成型的。在戰國初期,武士們的頭盔還基本維持在幾種較為基本易於辨認的樣式,進而到了戰國中後期頻繁的戰事為“兜”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其樣式風格也隨著武士們迫切炫耀的心理而變得“崩壞”,更加大膽的設計催生出不斷刷新感官與視覺體驗的誇張造型,富有的武士不遺餘力地在頭盔裝飾上方面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千變萬化的日本武士頭盔還是可以宗其根源,藉以歸類。接下來魯九班將為大家介紹日本戰國時期典型的幾種“兜”的樣式。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星兜起初是配套大鎧的使用的,大鎧星兜的頸甲(即中式盔甲中的錏)及吹反較大。到了戰國時期的星兜實際上只保留了其兜體上突出的牟釘裝飾物,吹反的功能也從防禦轉變為裝飾功能,其整體呈現出的風格更接近戰國初中期常見筋兜。星兜因為其複雜的工藝和復古的造型而受到老派中上層武士的青睞,在戰場上若是在敵陣中望見星兜往往意味著要面對一位經驗老到頗具聲望的武士。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大愛山口洋介版的織田信長!!!

《軍師官兵衛》中,桶狹間之戰的織田信長便是頭戴星兜的,該頭盔的吹返與頸甲的札片連為一體,頭盔的前立(即位於頭盔前部的裝飾物)還是鎌倉時期流行的鏟形片,整體制式屬於比較復古的大鎧形制,在戰國時期只有高層武士才能負擔得起工藝如此繁複的甲冑,當然信長日後所鍾愛的南蠻甲因為整體鑄造成型的板甲工藝同樣價值不菲,不過那些都是後話了,況且也只有織田信長、大友宗麟、上杉謙信這些一個手都能數過來的戰國大佬們才穿得起南蠻甲。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阿古陀兜是一種介於大鎧的星兜與當世具足(日本人把戰國中後期的鎧甲統稱為當世具足,意為“當代的鎧甲”)的筋兜之間過度的產品。其實縱觀整個戰國的兜帽基本上都是阿古陀瓜形制的(不知道阿古陀瓜的老爺們請百度“李元霸的錘子”),但唯獨阿古陀兜的兜體蚓板是完全按照阿古陀瓜的弧線嚴格拼接獨立成型的,其眉庇基本保留了大鎧星兜的樣式,辨識度極高。該種頭盔只設前立,沒有肋立和後立(即不設頭盔側面與後面的裝飾物),且前立樣式比較單一,要麼是鎌倉時期的鏟形前立,要麼就是山鬼前立。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又會往曾經看過的戰國影視劇上聯想了,其實影視劇中的阿古陀形兜的出現少之又少,但魯九班拍著胸脯向大家介紹一位頭戴阿古陀兜的戰國大佬~~~~~~~~~~那就是~~~~~~甲斐山中的猴子,武田信玄老爺。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一騎沒被討死的並一臉懵逼的虎哥

注意信玄公諏訪法性之兜的鎏金山鬼前立與獨具大鎧風格的眉庇與吹返。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筋兜是日本當世具足發展初步成型的標誌性產物,與星兜與阿古陀兜一樣,筋兜的品相取決於組成兜體的蚓板數量的多寡,有六間、十二間、三十六間、七十二間,蚓板數量由少及多依次代表筋兜的品質的由低到高。所為筋,顧名思義就是兜體蚓板連接處的突出結構,蚓板的數量越多則“筋”就越為密集,接縫密集的兜帽使得製作他們的甲冑師腦殼脹痛,所以必須抬高此類頭盔的價格以用來彌補制甲師心靈和精神所受的創傷。所以有收藏癖好的老爺們一定要認準筋兜蚓板的數量,十二間以上的才有收藏價值。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關原之戰的島左近穿戴的是十二間筋兜,且前立因為干擾作戰而被臨時卸下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忍城包圍戰中的大谷JJ,可以看出來大谷戴的是一頂三十六間鎏金烏魚前立筋兜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風林火山》中長尾家臣宇佐美定滿佩戴的也是一頂三十六間筋兜

可以看得出來,筋兜的影視資料還是十分豐富的,且其佩戴者基本上都是日本歷史上個性中庸內斂的武士。當然,也有極個別例外,比如馬屁精伊達政宗的頭盔,雖為低調、奢華、有內涵的七十二間筋兜,可是年輕加上獨眼讓這位戰國末世的梟雄對自己的氣質蜜汁自信,在自己的頭盔上硬要頂上那麼大一個下弦月,有多大呢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看看仙台市中佇立的這座雕塑,較為詳實地展現了伊達政宗三日月前立兜前立的尺度,很難想象這種頭盔在前線砍殺會是怎麼樣的情景,會不會有敵軍的大將一上來就抓住他命運的三日月前立。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日根野型兜來源於頭型兜,頭型兜因為其造型與日本武士的月代頭極為相似因而得名,而日野根型頭盔則是命名自一個不怎麼出名的武將日野根弘就,雖然戰場上沒能揚名立萬,但其在甲冑方面的設計才能卻是堪稱傑出。首先,日根野形兜的缽體基本是三到四片鐵片組成,工藝簡單易於生產,並且由於眉庇與兜體一體成型,頭盔兩側吹返進一步縮小甚至消失,這使得保養與使用難度大大降低,即便是下層的鄉下武士也有能力承擔的起一套體面的戰甲了。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關原之戰》中西軍的傳令兵便是穿戴一體成型的日根野型兜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關原之戰》中的石田三成居然沒有帶著他的亂髮沖天肋立兜,而是和手下諸多家臣一樣著日野根型兜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說日本甲冑防禦性不足的還是要放下民族偏見,胴丸的防禦力關鍵時刻還是能救命的

值得一提的是日野根型兜的頸甲在靠近肩部的札片以反曲的形式避開了肩胛骨與斜方肌的位置,使得作戰活動更為方便。該型頭盔完美結合美觀與實用兩大要素,也為後世設計師提供了寶貴的靈感源泉,譬如黑澤明、喬治·盧卡斯、昆汀·塔倫蒂若都是日野根型兜的忠實追捧者,關於他們的道具設計將在後文出現。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桃型兜就是那些總是不怎麼安分又嫌棄日野根型兜太普通的武士琢磨出來的產物。兩片鐵板拼接成形如仙桃的兜體,兜體中部有明顯的脊狀突出,這是由於受到南蠻甲的影響所致,當時的西班牙頭盔制式借葡萄牙人傳入日本,追求時尚同時又不想被別人背後罵為山寨的武士們可謂是中西合璧了一把,這種頭盔最早在與葡萄牙人交往密切的九州島的大友家流行起來。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無名愛歌》中的大反派即配有桃型兜,尖尖的頭頂造型很適合反派的身份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無巧不成書,我最討厭的戰國二五仔福島正則也配有一套牛角肋立桃形兜,桃形兜果然是壞人們的共同選擇。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官帽型兜其實是日本戰國中後期各種奇形怪狀的頭盔的總稱,其中包括鯰魚兜、烏帽子兜、烏紗兜等種類,說白了就是武士們仿照朝中公卿貴族官服或便服中的帽子的制式設計而成的,不僅山寨本國的,還山寨外國的尤其是中國的,例如真田信之的烏紗兜就是仿製明代官員朝服的官帽。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藤堂高虎的仿宋官帽烏紗兜

再例如號稱日本戰國第二大馬屁精的近江國土豪藤堂高康之子藤堂高虎也是佩戴了一頂仿宋制的烏紗兜,在類似唐巾的兜體後部插有兩片誇張的帽翅堪比蜻蜓翅膀,翅根配有特殊的彈性固定件,走起路來兩片帽翅上下抖動,打起仗來真是苦了身邊的侍從。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左圖為前田利家的金鯰尾兜,右圖為加藤清正的銀箔烏帽子兜

無論是鯰尾兜還是烏帽子兜,其都是對日本舊時公卿貴族狩衣裝束所帶的高款烏帽子的仿製,魯九班認為很多人將其歸類為鯰魚兜其實並不準確,武士的頭頂要麼頂著山鬼、老虎、大龍蝦這些看起來嚇人的生物,要麼就是家紋、抽象符號之類簡潔具有象徵意義的圖形,單獨以鯰魚為名為兜帽進行歸類不大說得通。我也確實曾見到過以魚作為兜體裝飾替代前立的頭盔,不過即便是偶有出現的個例,其樣貌也都是建立在烏帽子兜體基礎之上的。

從最初的星兜再到戰國末期的官帽兜,島國武士們的審美在激烈的戰事與頻繁的東西方文化碰撞中逐漸趨於開放,大膽新穎時髦的設計款式在戰國末期如爆炸般迅速於武士階層擴散,然而萬世終究歸於一統,隨著德川幕府的建立,這歷經百年才開化的設計審美被苛嚴的幕府新規扼殺於啟蒙的搖籃,刀劍都砍不穿的鎧甲卻被歷史潮流殺得片甲不留,在此後二百年間的島國審美也似乎被凝固凍結在這狹小的國土之中。不幸中的萬幸是這些歷史的遺留物卻被保存的出奇的完好,這也為後世的藝術創作者們留下了豐富的靈感源泉。

兜之當代影響

好的設計元素當然不會被敏銳的創作者所埋沒,接下來我們一起挖掘幾組“兜”在當代影視劇中的影子。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遙想公瑾當年。。。。。。哎,不對啊。。。。。。

老三國什麼都好,就是這周都督的頭盔一上鏡就格外出戲,小時候就感覺怪怪的,感覺額頭上那兩個抖來抖去的“螞蚱角”與周圍的場景不是一個時空的產物,後來才知道是道具舞美為了突出人物英姿勃發的氣概將“日本戰神”源義經星兜上的鏟形前立帖到了明代制式頭盔上,然後又將這中日結合的明代頭盔戴在了一位東漢末年的武將頭上,怎麼樣,亂不亂?

但是不管設定如何的不合理,至少有一點是明白的:抖動的日本鏟形前立確實符合周都督的英雄形象。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在諸多機甲漫畫的作品中同樣能夠見到熟悉的日本武士頭盔的元素,譬如沙扎比頭部的頸甲和各型高達額頭的前立。有一點軍事常識的讀者都知道武器的設計的要義是實用高效,而武士頭盔中的一些構件在機甲漫畫中既不實用也不高效,單純就是為了帥,這也許就是漫畫作者太田垣康男對那個戰火紛飛熱鬧非凡年代的致敬。

不懂日本武士的頭盔?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星球大戰》中黑武士的靈感來源於日本武士的概念無需過多贅述,其實在電影中的其他角色都或多或少的借鑑了日本兜帽的相關設計,從帝國軍各兵種的頭盔中能明顯感覺到武士風的存在,而被新東家迪士尼納入囊中的該系列重啟之作也依然延續著盧卡斯時代的日本武士風格,包括新反派凱洛·倫的頭盔也是像極了日根野型兜。

除了盧卡斯,還有眾多好萊塢導演鍾情於日本甲冑文化,昆汀、羅德里格茲、邁克爾·貝、雷德利·斯科特、諾蘭,觀眾總能在他們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瞥見一兩個日本甲冑的影子,這是日本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博大的中華文化也理應有其自己的溫度與個性,每一次文明的衝突每一滴祖先流淌的血液都不應該被寥寥幾行文字所遮掩,期待我們在三國、隋唐之後能發掘更多激動人心的英雄史詩。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英雄夢,而武士的鎧甲是承載這場英雄夢最好的容器。

感謝各位讀者老爺們耐心看完魯九班新一期的文章,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對文中的觀點及錯誤展開積極討論,魯九班的進步離不開諸位的支持。如果您喜歡這邊文章的話也請不要吝惜點贊、關注、轉發。

一篇文章從立意、蒐集資料到配圖、製作插畫再到內容的寫作與編排其實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魯九班也是利用工作之餘偷得一些零碎時間加以利用才攢下了這不多的幾篇文章。聚水成淵,積沙成塔,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魯九班將在各位老爺們的支持下持續更新,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