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品讀第60章 治國如烹小鮮,教育之道也是如此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道德經品讀第60章 治國如烹小鮮,教育之道也是如此


【感悟】

我是個普通人,不是領導者,也不是執政者,我需要學習、需要管理的,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和自己的內心。

因此,在誦讀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從老子講的執政之道,想到自己應該如何調整內心、怎樣教育孩子、怎麼更好工作上去。

治大國,若烹小鮮。

那麼,養育一個孩子,是不是同樣適用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教育孩子,也要像烹煮小魚一樣,即不能過分翻炒,又要時刻關注,在適當的關鍵的時刻,添加調料、“翻面”干預、關火盛盤。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現在才終於知道,兒子大學畢業找工作的過程,比高考時更難捱。下面四百多條評論,感同身受,都在為孩子工作、結婚操心著。

吸引我點進去的原因,就是我一直在想,兩年後我就解放了,等孩子上了大學,我們就“自由”了,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可以每天不用牽絆操心了。

看到文章才發現,原來,等孩子大學畢業,除了工作,還要操心房子、彩禮、結婚,這需要一大筆財力支出,想想真可怕!


道德經品讀第60章 治國如烹小鮮,教育之道也是如此


道德經品讀第60章 治國如烹小鮮,教育之道也是如此


到現在,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們要幫孩子的路全都鋪好,學習時,幫他選擇興趣愛好,緊盯著他學習精進,沒有喘息之時;上了大學,他們已然成人,父母卻還要操心工作、房子、婚姻、孫輩?

可是如今社會大趨勢如此,假若父母不完成其中某樣,那麼就是父母的失職,譬如,沒有房子,可能根本就沒有相親的資格;即使父母傾盡全力地給予,孩子可能最終還會怨恨,沒有如別人一樣給他們準備好一切。

這樣的愛,又是不是如烹小魚那樣,一直過分關注,過度代勞,太多翻炒,反而使一道菜失敗了呢?

我一直在想,我假如冒天下之大不韙,不給孩子準備好這些,他能不能過好屬於他的生活,他又會如何看待、對待我?


道德經品讀第60章 治國如烹小鮮,教育之道也是如此


“以道蒞天下,才不傷人”。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不會“傷人”?

比如管理一個班級,40多個孩子,要“無為而治、順勢而為”,在教學質量與多方面綜合發展、在釋放個性與嚴格管理、遵章守紀之間,在對學生的放鬆與學校的管理之間,最適當的邊界又在哪裡?

教育,除了鼓勵獎賞,一定會有批評、懲罰,一味的表揚獎勵,也是另一種程度的“傷害”,假如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在“糖水”裡泡大,一路走來,他聽到的都是表揚讚賞,那麼,也許將來他受不了任何一點挫折和困難。

說到底,我們要找到教育的初心,要遵循教育的大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得規矩,學到知識,在長大成人之前,儲備足夠的能力與學識,健全人格與價值觀,培養足夠的思維力與判斷力,最終在社會中歷練成材,最終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

因此,孩子犯錯誤沒關係,關鍵是要教育他,點醒他,讓他懂得不能犯第二次,讓他知道邊界、懂得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當我們目的不純,方法不對時,就會在心中出現“鬼怪”, 這種“鬼怪“不是我們傳統意識中的”鬼”,而是一切我們不想看到的現象,比如是孩子游戲成“癮”;比如對於學習的“煩、厭”;比如對於自身的懷疑與貶低;比如對外界環境的絕望與抱怨……

老子從人類的本性出發看待心中的慾望,從平時日常行為來形容治國之道,而我,是從我自己的教育之道,來看待這一章的內容。


我以自己的視角、眼界、角度來看待這一段話,可能我的見識太少,“坐井觀天”,也可能想法太片面,不大準確,我只是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探討,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教導之意,只是把所思所想,用文字表達出來,如此而已。

【譯文】

治理一個很大的國家,要像烹煎很小的魚那樣,不能時常翻動導致破碎。運用“道”的原則去治理天下,那些鬼怪就起不了作用了。不僅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傷害人。不僅神祗不傷害人,聖人也不侵越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人都不傷害人,所以人們就能彼此相安無事了。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品讀道德經,雲端共說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