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越來越愛旅遊了,今年旅遊將發生10大變化

今年你去旅遊了嗎?有打算嗎?喜歡什麼樣的旅遊呢?作為一個旅遊愛好者,比較關注旅遊的有關信息,4月28日,有關研究機構,聯合組織舉辦的“何日更重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遊需求趨勢調研報告”線上發佈會舉辦,會議中發佈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遊需求趨勢調研報告》。報告指出,

未來一年 旅遊需求面臨“十大”變化 。我讀了之後,感覺很有道理,與大家分享如下,大家可以和自己的旅遊體驗旅遊心態進行對比。

現在人們越來越愛旅遊了,今年旅遊將發生10大變化

發現一:人們愈發嚮往旅遊

79%的人對旅遊持正面態度,認可旅遊的價值,對旅遊情感偏好強,而行為傾向性相對較低。

發現二:旅遊消費預期有所增長

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費支出預期增長指數有所降低,但預期收入和消費增加的趨勢依然存在。旅遊消費預期增長指數為191.1,與2018年11月水平接近。預期人均旅遊次數為5.1次,較去年上升月1次。未來一年,人均旅遊消費預算為5746元,比去年增加734元。人均旅遊消費增加的主要原因:更多去年未出遊的人今年也有旅遊計劃;中低收入群體旅遊消費力提升;旅遊花費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較去年明顯提升。

發現三:時間、預算、風險構成三重顧慮

影響未來一年旅遊計劃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沒有時間,預算不足,擔心出遊有風險,不確定性大、難做規劃,對旅遊缺乏興趣,沒有想去的地方,沒有合適的旅伴,有其它活動安排,找不到性價比合適的旅遊產品,找不到可靠的產品或服務,其它。未來一年,預期能用於旅遊的閒暇時間較2019年略有減少。在11類消費支出品類中,旅遊消費的預期不確定性高,消費彈性大。

現在人們越來越愛旅遊了,今年旅遊將發生10大變化

發現四:形成新的旅遊消費觀——親近自然、結交朋友

旅遊動機變化:親近自然感受山水仍是首要旅遊動機。總體旅遊動機均值較去年有所提升,其中進行社交結識新友提升最為顯著。

旅遊類型偏好:較去年有所上升的有自然觀光類,佔比66.7%,名勝古蹟類54.9%,民俗風情類45.9%,美食購物類40.8%,健康療養類13.1%,遊學教育類11.6%,體育冒險類11.5%。較去年下降的有:度假休閒類54.9%,城市地標類28.2%,商務休閒類8.1%。

發現五:低收入群體旅遊動機上升明顯

旅遊動機的人群特點:低收入群體在“返璞歸真放飛自我”和“進行社交結識新友”上的動機增長更顯著。低收入群體未來一年預期的人均旅遊次數為3.8次,較去年增長1.6次,提升顯著。

發現六:旅遊復甦循序漸進,國慶節和暑期或將成為出遊高峰

疫情對旅行計劃的影響,28.3%的人取消了原行程,16.7%的人計劃改期,9.1%的人更改了旅遊目的地,10%的人承受了經濟損失,27.5%的人處於觀望狀態,難做決定。疫情後,什麼時間去旅遊?多數人傾向於“國慶”和“暑假”。

現在人們越來越愛旅遊了,今年旅遊將發生10大變化

發現七:蘊含國內旅遊消費升級的契機

預計旅遊平均逗留時間為4.6天,半數以上旅遊者旅程在2-4天。從長遠看,用戶的出遊時長並不會有太大變化。旅遊消費支出依次為:“住宿”“餐飲”和“交通”。疫情後更看重餐飲衛生,增加餐飲支出的意願提升。未來一年,周邊游出遊次數最高。如果旅遊消費支出增加,更願意去省外遊。全球疫情對出境旅遊目的地選擇有很大影響。疫情前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泰國、韓國、英國。疫情後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泰國、俄羅斯、日本、瑞士、法國。

發現八:去湖北及對口支援省份遊玩的熱度高漲

疫情前後,全國網民最想去旅遊的省份TOP10變化:北京依然位居第一;湖北之前不在TOP10裡,但疫情後,提升明顯,位居第二。 想去旅遊的景點TOP20變化:神農架、黃鶴樓入榜。

發現九:風險防範心理改變出行方式和服務關注

未來一年,旅遊者選擇目的地時最看重安全衛生。旅遊者對退費政策、應急措施、旅遊保險給予了更多關注。旅遊時,在出行同伴選擇上,戀人和獨自一人比例分別上升了9.4%和6.6%。未來一年,“個人遊”比例上漲16.7%,“家庭遊”比例下降14.0%。定性研究表明,是出於降低老人、孩子出遊風險的考慮。旅遊選擇的交通工具,汽車、大巴明顯減少,火車高鐵、飛機顯著提升。

旅遊者降低風險的措施有諸多。定性研究表明,旅遊者會選擇更高標準的飲食場所,選擇衛生標準更高的星級酒店。“安心酒店”“安心航班”“餐飲服務標杆企業”等概念受到追捧。即使疫情結束,旅遊者的消費決策判斷也會參照這些標準。

現在人們越來越愛旅遊了,今年旅遊將發生10大變化


發現十:智慧文旅有助於消費復甦

定量研究顯示:40.9%的受訪者對“文旅消費補貼優惠券線上發放”感興趣,認可這種實實在在的補貼優惠以促進旅遊消費的方式。定性訪談顯示:遊客希望線上發放的文旅消費優惠券在原價基礎上的打折,而不是漲價後的打折,門檻低一些,適用廣一些。有部分旅遊者建議,線上補貼可以採用集卡的方式,如打卡所有旅遊景點有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