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文豪,反覆科考40年,竟連舉人也沒考上

《聊齋志異》是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全書491篇,描述鬼狐故事,文筆洗練、繪聲繪色。沒有刊刻的時候,書稿就被民間廣泛傳抄。當時的商賈藝人、官宦士子幾乎都人手一本。在之後的幾百年時間裡,據不完全統計,此書在世界上已有十三種語言翻譯出版。

他是大文豪,反覆科考40年,竟連舉人也沒考上

不朽著作的作者必定是才華橫溢的俊傑,蒲松齡他就是這樣的人物。然後一個大文豪卻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從19歲參加科考,反反覆覆地考了40年,連個舉人也沒有考中。直到蒲松齡在71歲的時候才補了歲貢生,僅僅只過了4年就死了。如此一個才高八斗的小說家,為何連個舉人都未能如願,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他是大文豪,反覆科考40年,竟連舉人也沒考上

蒲松齡人稱聊齋顯示,山東濟南府淄川縣城東蒲家莊人。他在家排行老三,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父親蒲般做了一個怪夢,夢見一個身穿袈裟、手持舊缽、病怏怏的和尚走進室內。見他袒露右臂,右胸部還貼著一片膏藥。薄般很震驚,醒後蒲松齡就出生了。看了剛出生的蒲松齡胸上有一塊黑痣,便為孩子取字“留仙”。這種怪夢與蒲松齡的科考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倒是在他之後的創作上起著啟發作用。

他是大文豪,反覆科考40年,竟連舉人也沒考上

蒲家上溯幾代,並無人取得功名,也沒顯赫的人物。蒲般也是一心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雖然從小刻苦鑽研經史。可是到了30歲仍沒有考到秀才。蒲般自知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就放棄讀書開始經商,轉而希望兒子們可以好好讀書,以求聞達。在他四個孩子裡,蒲松齡最為聰明,很小的時候就會作詩聯對。

他是大文豪,反覆科考40年,竟連舉人也沒考上

蒲松齡在19歲去考秀才,在首藝“起講”揮毫到,嘗觀富貴之中,皆勞人也。君子逐逐於朝,小人逐逐於野,皆為富貴也。至於身不富貴,則又汲汲焉伺候於富貴之門,而猶恐其相見之晚。若乃優遊宴起,而漠然無所事者,非放達之高人,則深閨之女子耳……僅憑這篇文字就被取為縣、府、道三個第一。蒲松齡運氣不好,恰好主考官是當時著名的詩人施閏章。帶有文學色彩的試題,這才讓蒲松齡有了這一篇妙文。

可是命運與他開起了殘酷的玩笑,在順治十七年和康熙二年兩次參加鄉試都名落孫山。京城傳來的科考制度讓他更加意外,將三場改為兩場,不再考八股文。將信將疑的蒲松齡去了李堯臣家讀書。康熙死難恢復原先的考試辦法,在康熙五年蒲松齡又參加了科考,仍然是榜上無名。

他是大文豪,反覆科考40年,竟連舉人也沒考上

康熙17年,蒲松齡又再次赴考,還是沒有被錄取,“三年復三年”的鄉試,年輕的蒲松齡考到了中年。48歲時的蒲松齡決定背水一戰,全神貫注,可是寫到最後才發現文章超出字數。後來,蒲松齡被逐出考場,羞愧的他無地自容。

他是大文豪,反覆科考40年,竟連舉人也沒考上

有人認為,蒲松齡一次次的落第的原因隱藏在《聊齋志異》中,他通過自己的作品說明考官的不學無術,不識文章好劣。不過,從中傳達了一個這樣的信息,必須飽起私囊。因為他在給他好友的信中說得很明白“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於聖明。真令人憤氣填胸,慾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他是大文豪,反覆科考40年,竟連舉人也沒考上

懷才不遇的蒲松齡屢考屢敗,當中的原因難以一言概之。但主要的還是他的八股文寫得不夠好,偏離正統思想的軌道,分散了應試的精力和才氣。時乖命蹇,數奇不偶,很遺憾沒有考上舉人,但他的傳世之作卻給後人留下深深的印象,成為了不會隕落的文學巨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