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文豪,反复科考40年,竟连举人也没考上

《聊斋志异》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全书491篇,描述鬼狐故事,文笔洗练、绘声绘色。没有刊刻的时候,书稿就被民间广泛传抄。当时的商贾艺人、官宦士子几乎都人手一本。在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此书在世界上已有十三种语言翻译出版。

他是大文豪,反复科考40年,竟连举人也没考上

不朽著作的作者必定是才华横溢的俊杰,蒲松龄他就是这样的人物。然后一个大文豪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从19岁参加科考,反反复复地考了40年,连个举人也没有考中。直到蒲松龄在71岁的时候才补了岁贡生,仅仅只过了4年就死了。如此一个才高八斗的小说家,为何连个举人都未能如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他是大文豪,反复科考40年,竟连举人也没考上

蒲松龄人称聊斋显示,山东济南府淄川县城东蒲家庄人。他在家排行老三,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父亲蒲般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一个身穿袈裟、手持旧钵、病怏怏的和尚走进室内。见他袒露右臂,右胸部还贴着一片膏药。薄般很震惊,醒后蒲松龄就出生了。看了刚出生的蒲松龄胸上有一块黑痣,便为孩子取字“留仙”。这种怪梦与蒲松龄的科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倒是在他之后的创作上起着启发作用。

他是大文豪,反复科考40年,竟连举人也没考上

蒲家上溯几代,并无人取得功名,也没显赫的人物。蒲般也是一心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虽然从小刻苦钻研经史。可是到了30岁仍没有考到秀才。蒲般自知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就放弃读书开始经商,转而希望儿子们可以好好读书,以求闻达。在他四个孩子里,蒲松龄最为聪明,很小的时候就会作诗联对。

他是大文豪,反复科考40年,竟连举人也没考上

蒲松龄在19岁去考秀才,在首艺“起讲”挥毫到,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宴起,而漠然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仅凭这篇文字就被取为县、府、道三个第一。蒲松龄运气不好,恰好主考官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施闰章。带有文学色彩的试题,这才让蒲松龄有了这一篇妙文。

可是命运与他开起了残酷的玩笑,在顺治十七年和康熙二年两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京城传来的科考制度让他更加意外,将三场改为两场,不再考八股文。将信将疑的蒲松龄去了李尧臣家读书。康熙死难恢复原先的考试办法,在康熙五年蒲松龄又参加了科考,仍然是榜上无名。

他是大文豪,反复科考40年,竟连举人也没考上

康熙17年,蒲松龄又再次赴考,还是没有被录取,“三年复三年”的乡试,年轻的蒲松龄考到了中年。48岁时的蒲松龄决定背水一战,全神贯注,可是写到最后才发现文章超出字数。后来,蒲松龄被逐出考场,羞愧的他无地自容。

他是大文豪,反复科考40年,竟连举人也没考上

有人认为,蒲松龄一次次的落第的原因隐藏在《聊斋志异》中,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说明考官的不学无术,不识文章好劣。不过,从中传达了一个这样的信息,必须饱起私囊。因为他在给他好友的信中说得很明白“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他是大文豪,反复科考40年,竟连举人也没考上

怀才不遇的蒲松龄屡考屡败,当中的原因难以一言概之。但主要的还是他的八股文写得不够好,偏离正统思想的轨道,分散了应试的精力和才气。时乖命蹇,数奇不偶,很遗憾没有考上举人,但他的传世之作却给后人留下深深的印象,成为了不会陨落的文学巨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