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会腐朽的遗老,你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根脉

《孔乙己》是我们小时候读的一篇课文,但一路读下来,我们可能不是嫌弃孔乙己又酸又腐的迂老落魄相,更多的可能是心有戚戚然。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会腐朽的遗老,你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根脉

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都是孔乙己,正像张博洋在《吐槽大会》上说的那样,他上脱口秀节目出了点名,有了一点路人缘,某天在路上被一个大哥叫住,“喂,喂,看过你表演,来,来拍张照。”然后这位大哥拍完就走掉了。张博洋说当时他就有一个想法,他要红,不是红成李诞,而是红成马云,因为他觉得李诞也会遭遇同样的尴尬,马云不会。

但张博洋似乎忘记了马云在成功前也遇到了同样的尴尬,一大群人去应聘工作,马云曾经是那个唯一没被录取的人,所以说,更多时候我们大概都是孔乙己,自己认为自己肚里还有点货,自认为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却被现实打得鼻青脸肿,自尊的粉掉落一地,受尽屈辱。因此,我们真的没有勇气去讨厌孔乙己、践踏孔乙己,因为那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有人说鲁迅写的孔乙己代表的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余孽,好吃懒做,不会营生,脾气又臭又硬还满口之乎也者,看着就让人讨厌。但是我认为鲁迅可能是另有所指的。

首先,孔乙己姓孔。说起姓孔,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孔子,但孔乙己没有名字,是别人从小孩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的一个绰号。他姓孔,但没有名字,说明他并非孔子,却是孔学的传人无疑,因为他满嘴的之乎者也,说出的什么“君子固穷”、“者乎”之类的,都是来自那本《论语》。

但是孔学经过两千年的传承,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早就将其核心思想改得面目全非,规范社会秩序的礼,已成为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不小心就会因触犯而承受严酷之刑。其实孔学儒家的“儒”,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封建集权用高压垄断的形式让臣民臣服,其实与“仁”背道而驰,与“仁”相去甚远了。

在这里,孔乙己代表的是真正的儒学,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他对人说话,满口知乎者也,众人却是半懂不懂,可见我们与真正文化的精神的隔膜有多深!今天我就以《孔乙己》这篇文章为例来探讨一下,中国真正的文化精神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一、丁举人的打

在古时候,读书是有钱人的专利,也是穷苦人博取功名唯一的途径。丁举人不知家世如何,但人称一声“丁举人”,可见还是一位很有学识的读书人。但丁举人打起孔乙己来,却是毫不手软的。丁举人学的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但这位“仁兄”极力与孔乙己划清界限,还下此重手,只能说明他无论是身和心,都离文化真正的精神相当远了。

孔乙己作为孔学的真正代表,已屈尊为主流文化冒牌货“孔甲它”之下,但丁举人跳过“丙某”,排到更次的位置,却对孔乙己极尽侮辱之能事。他家的书在实质上是孔乙己的精神,孔乙己去帮他抄书,却成了“偷”了他家的书,到底是谁偷了谁的,谁抄了谁的,这不是一目了然吗?!但丁举人不由分说,先是逼他写了服辩,后是吊起来打了大半夜,把孔乙己的腿都打折了。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会腐朽的遗老,你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根脉

这里,我们看到丁举人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无耻下作,他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是封建王权的狗腿子。但普通民众并不知道真正的文化是什么,又是谁掌握着文化的真正精神,他们在茶馆里闲话,说的都是孔乙己的坏话:是孔乙己好吃懒做,是孔乙己穷到没有法行偷窃之事。

但是,这些都是“我”在茶馆里听到的短衣帮的说辞,孔乙己自己说的是“窃书不为偷”、“君子固穷”。而“我”这个小伙计看到的呢,却是“他在我们店里,品行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基于孔乙己的刻板印象,都是“我”听说来的,而基于“我”所见到的孔乙己,似乎与大众所说的又有些不符,这是为什么呢?

重点就在于孔乙己“窃书不为偷”,为我们点明了一切狡辩的所在。书的精神是我的,何为偷?书的形式我看看而已,怎么能叫偷?不过是瞟窃一下,看他们是如何偷天换日,如何用假仁假义的教义吃人罢了。

但丁举人之流对孔乙己下手之狠,可谓干净利落,先是逼孔乙己写了服辩,坐实了他偷的罪证,然后是打折了他的腿,让他没有能力再做行为上的抗争。劣币逐良,冒名顶替,让我们看见真金也以为是假货,却又把假货奉为了神明。可悲!可叹!

真正的文明离我们越来越远,是封建强权刻意为之的结果,好让他们那些邪恶的跳梁小丑登上历史的舞台长袖善舞。

二、短衣帮的嘲讽

“我”在咸亨酒店当差,平时掌柜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但只要孔乙己来店,“我”倒可以轻松地笑几声。

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沉闷的空气里,唯有孔乙己能为“我”带来一丝轻松。真正的文化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清明和自由,永远都是那样弥足珍贵。现在不是也有人说,房贷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细细品读了《论语》,结果自己不焦虑了吗?真正的思想,不管在哪里,只要你接近它,你就会受益,它不因你捧高就骄傲,不因你轻视就低贱。但在这里,孔乙己虽不自贱,他却是卑微的。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会腐朽的遗老,你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根脉

人们知道孔乙己以自己是读书人为荣,视读书如命,但孔乙己一到店,就有人故意戳他伤痛引人发笑: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

我们与真正的文化的隔膜到底有多远,竟是让我们如此的视而不见,进而轻易的践踏?人性的悲剧不在于你有多邪恶,而在于你有多愚蠢还不自知。世上没有哪一种沟通有比救赎一群自以为聪明的人更难的了。这是孔乙己的绝望,也是鲁迅的绝望。

短衣帮是被封建强权愚弄的大多数人,但他们却自以为聪明,愚弄真正文化的精神使者孔乙己。到最后,

到底是谁在嘲讽谁,谁在愚弄谁呢?!

三、“我”的厌

“我”十二岁起,就到咸亨酒店当差,样子太傻,又不够机灵,自是不受当权者们待见,主顾们见“我”老实,也觉得“我”好欺负,“我”在咸亨酒店的日子并不好过。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受人排挤嘲讽,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和“我”这个边缘人说话,打算把他文化的思想对“我”进行稍微的启蒙。他问“我”:

你读过书么?你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

接着便热心地教“我”:

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可“我”呢,对他总是淡淡的,觉得跟他亲近也是一种耻辱,毕竟众人对他的嫌恶是有目共睹的,与他亲近,无异于是对“我”的一种玷污。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会腐朽的遗老,你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根脉

明明在孔乙己来时,“我”可以感到一种少有的轻快,但心理上仍拒绝靠近他、了解他。这种画地为牢的隔膜,永远让“我”触摸不到文化的边风,只以自己被骗的经验在心里筑起高墙,让对方没有办法对“我”渗透半分。

“我”这种顽固的思想,不仅让“我”隔绝了孔乙己的好意,还隔绝了“我”的自我成长,甘心做一个愚笨又不讨喜的奴才。世俗的偏见,如一堵厚厚的墙,隔开了少年与文化的距离,使文化的甘露始终也滴不进一个年轻人的心里。

四、小孩子的怕

更小的孩子,也是如大人一样,爱赶热闹的。孔乙己一来,就有了笑声,他们就跑来凑热闹,但也是如大人一样,故意围住了孔乙己打趣。孔乙己无奈,只有给他们一人一颗茴香豆吃,可孩子们吃完不走,仍眼巴巴地望着他的碟子。

小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最强的,在儿时接收文化知识也是最快的,但他们整日嘻嘻哈哈,到处闯祸捣蛋,哪里有事就往哪钻,占了便宜讨了乖便速速开溜。他们眼里没有文化知识,没有孔乙己,有的只是他手中的豆――可以吃的东西。他们如一群嗜血的苍蝇,嗡嗡个不停,却不想学点有用的知识,当孔乙己用手罩住碟子说“多乎哉?不多也”,他们也赶快被吓跑了。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会腐朽的遗老,你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根脉

原来文化知识在他们心里如洪水猛兽,是那种可以夺去他们快乐的、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什么灌输了他们这样的思想?又是谁灌输了他们这样的思想?!

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教化思想,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观!那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用每一个活生生的行动教会他们的。

人生七宗罪,贪嗔痴恨爱恶欲,无一不是自毁之举,但唯有文化精神,能救人于水火,驱逐罪恶控制欲念,孔乙己是中华民族最后的根,但人们却对他避之不及,唯恐被他缠上。他年迈身残,卑微地萧瑟在墙角,即将消弥,但他拼尽了他所有的力气,等待着救赎。

我们离我们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精神到底有多远,让我们对他竟隔膜如此,相见却不相识?他口中的知乎也者,我们半懂不懂;他的名字,我们不知;连他的绰号,我们也半懂不懂!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会腐朽的遗老,你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根脉

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真正的文明,不管身体如何健硕,都不过是沦为别人当枪使的傻子;没有自己真正的精神内核,再富有也只是个没有教养的粗汉,只能为别人做嫁衣裳。可幸的是,现在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文化的重要性,到处开始了诵读经典、挖掘经典的讲座,于是,孔乙己活了,他不再是那个又脏又朽的孤老头子了,他焕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以更年轻的姿态站在我们面前,引领着我们朝着一个又一个世纪难题迈进。

王者归来,他永立潮头;乘风破浪,他矢志不渝。接近真正的文化精神,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忠贞不渝的坚守,要我们每一个人热忱的付出,切莫以冷漠的姿态让他自生自灭,受尽外强凌辱。

在文中,孔乙己是不被人理解的,他是在短衣帮中唯一一个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人,他是读书人中唯一一个读书却偷书的人,那时的他既放不下精神的坚持融入读书人的群中,又放不下外在的坚持融入劳动人民的群中,注定了他深刻的孤独与悲哀。

但现在正是因为他忍住了这样一份深刻的孤独,用他的悲哀撑起了中华民族文化真正精髓的命脉,让我们得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将这传承,将这发扬光大,“和谐社会”和“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命题的提出,便是对儒家仁政和周礼规范的再造奇迹。携手共进,我们可再创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