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到现在有多厉害?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古代科举考试,以明清两代最为完善,典型。隋唐初创期间,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任何一科都能让你进入体系。到达宋朝,也仅仅是更完善而已,达不到明清时期的高度。一般我们现在讲的科举,多指明清的制度。

古代的“秀才”到现在有多厉害?

科举制度的优缺点不在这里讨论,这里只是说明一下科举的具体步骤,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通过科举入仕,应该过几关。

首先,要成为童生。童生也是一种身份,可以进入官家学堂的身份,童生也是要经过考试,只不过这种考试是在县以下的基层进行 。

考试通过,成为童生就可以进入公办学馆继续读书。一年以后进行第二次考试,这次考试一般是在县一级衙门进行,多称为“院试”。

院试通过,即被授予“秀才”称号。不过每年的秀才名额是有限的,所以,院试中了秀才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的童生考一辈子也中不了秀才。

所谓秀才,就是“优秀之才”,也是待选之才。既然优秀,既然待选,就有了特权。简单的讲特权有两个:第一,家里出了秀才,这个家庭就可以不用交税了,这叫“不纳粮”。第二,秀才本人可以不从事劳动,不服徭役。朝廷每月补贴钱粮 专心学习,只要有了秀才的功名,一辈子如此,所以在古代考上秀才就相当于“跳龙门”。当然,光宗耀祖也算。

古代的“秀才”到现在有多厉害?

秀才们每年都要再进行一次更高层级的选拔,也就是考“举人”。

秀才,尽管已经算是准“朝廷的人”了,但也只是“优秀人才”而已,在人生的竞赛中,只能算是“海选通过”,要想入围就要不断的考,考,考。

举人考试一般都在州,府(省级)进行,通常称作“乡试”。乡试的选拔更为严格,名额也是有限。但是乡试的意义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那就是乡试选拔的“举人”已经算是“士绅阶层”,明朝的“祝员外”、“赵员外”都是举人出身。

“举人”,就是朝廷官员的“候选人”。中了举人,就算一只脚踏进了官场的大门。

所谓“一只脚”就是举人做官,有两个条件,第一是“捐官”,也就是有了花钱买官的资格。第二,是“候补”,先在朝廷签个到报个名,然后排队等着。

但是举人已经不简单的是不纳粮,不服役这么简单的待遇了,举人开始有“工资”了,就像现在的硕士博士有工资一样。

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省内)的称作“解元”。

在接下来,人生的关键时刻带来了,那就是中了举人的“候选人”进行更高一级的全国统一“高考”,一般呢朝廷每年进行一次,特殊年份加“恩科”——皇帝特许加试。

全国考试称作“会考”,会考过关的举人们就有了新的称呼“进士”。

进士也是分等级的,一般全国前十几名(名额不固定)被称为“一甲”(一榜)进士,这是硬邦邦的功名。其他的称作“二甲”,二甲有区别于一甲,叫“赐同进士出身”。

会试当中的第一名(全国)成为“会员”

会试结束,还要进行最后的总决赛(殿试),决出年度总冠军以及年度前三名,总决赛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总决赛前三名,由皇帝欽封一甲第一名(状元),一甲第二名(榜眼),一甲第三名(探花)。

能够一路第一名的家伙就叫“连中三元”。

所有的进士,包括同进士出身,都会被授予各种官职,至此,就完成了从平民到官僚的全过程。

中国最后的一位秀才张任天就是仙居人。之所以称为中国最后的秀才,是因为直到1995年109岁的张任天在杭州去世,中国再也没有在世的秀才了。

古代的“秀才”到现在有多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