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孔乙己》是我們小時候讀的一篇課文,但一路讀下來,我們可能不是嫌棄孔乙己又酸又腐的迂老落魄相,更多的可能是心有慼慼然。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因為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都是孔乙己,正像張博洋在《吐槽大會》上說的那樣,他上脫口秀節目出了點名,有了一點路人緣,某天在路上被一個大哥叫住,“喂,喂,看過你表演,來,來拍張照。”然後這位大哥拍完就走掉了。張博洋說當時他就有一個想法,他要紅,不是紅成李誕,而是紅成馬雲,因為他覺得李誕也會遭遇同樣的尷尬,馬雲不會。

但張博洋似乎忘記了馬雲在成功前也遇到了同樣的尷尬,一大群人去應聘工作,馬雲曾經是那個唯一沒被錄取的人,所以說,更多時候我們大概都是孔乙己,自己認為自己肚裡還有點貨,自認為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但卻被現實打得鼻青臉腫,自尊的粉掉落一地,受盡屈辱。因此,我們真的沒有勇氣去討厭孔乙己、踐踏孔乙己,因為那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有人說魯迅寫的孔乙己代表的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餘孽,好吃懶做,不會營生,脾氣又臭又硬還滿口之乎也者,看著就讓人討厭。但是我認為魯迅可能是另有所指的。

首先,孔乙己姓孔。說起姓孔,我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孔子,但孔乙己沒有名字,是別人從小孩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的一個綽號。他姓孔,但沒有名字,說明他並非孔子,卻是孔學的傳人無疑,因為他滿嘴的之乎者也,說出的什麼“君子固窮”、“者乎”之類的,都是來自那本《論語》。

但是孔學經過兩千年的傳承,被封建統治者利用,早就將其核心思想改得面目全非,規範社會秩序的禮,已成為懸在人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不小心就會因觸犯而承受嚴酷之刑。其實孔學儒家的“儒”,其核心就是一個“仁”字,封建集權用高壓壟斷的形式讓臣民臣服,其實與“仁”背道而馳,與“仁”相去甚遠了。

在這裡,孔乙己代表的是真正的儒學,卻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他對人說話,滿口知乎者也,眾人卻是半懂不懂,可見我們與真正文化的精神的隔膜有多深!今天我就以《孔乙己》這篇文章為例來探討一下,中國真正的文化精神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一、丁舉人的打

在古時候,讀書是有錢人的專利,也是窮苦人博取功名唯一的途徑。丁舉人不知家世如何,但人稱一聲“丁舉人”,可見還是一位很有學識的讀書人。但丁舉人打起孔乙己來,卻是毫不手軟的。丁舉人學的是儒家學說,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但這位“仁兄”極力與孔乙己劃清界限,還下此重手,只能說明他無論是身和心,都離文化真正的精神相當遠了。

孔乙己作為孔學的真正代表,已屈尊為主流文化冒牌貨“孔甲它”之下,但丁舉人跳過“丙某”,排到更次的位置,卻對孔乙己極盡侮辱之能事。他家的書在實質上是孔乙己的精神,孔乙己去幫他抄書,卻成了“偷”了他家的書,到底是誰偷了誰的,誰抄了誰的,這不是一目瞭然嗎?!但丁舉人不由分說,先是逼他寫了服辯,後是吊起來打了大半夜,把孔乙己的腿都打折了。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這裡,我們看到丁舉人不過是一個跳樑小醜無恥下作,他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是封建王權的狗腿子。但普通民眾並不知道真正的文化是什麼,又是誰掌握著文化的真正精神,他們在茶館裡閒話,說的都是孔乙己的壞話:是孔乙己好吃懶做,是孔乙己窮到沒有法行偷竊之事。

但是,這些都是“我”在茶館裡聽到的短衣幫的說辭,孔乙己自己說的是“竊書不為偷”、“君子固窮”。而“我”這個小夥計看到的呢,卻是“他在我們店裡,品行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

基於孔乙己的刻板印象,都是“我”聽說來的,而基於“我”所見到的孔乙己,似乎與大眾所說的又有些不符,這是為什麼呢?

重點就在於孔乙己“竊書不為偷”,為我們點明瞭一切狡辯的所在。書的精神是我的,何為偷?書的形式我看看而已,怎麼能叫偷?不過是瞟竊一下,看他們是如何偷天換日,如何用假仁假義的教義吃人罷了。

但丁舉人之流對孔乙己下手之狠,可謂乾淨利落,先是逼孔乙己寫了服辯,坐實了他偷的罪證,然後是打折了他的腿,讓他沒有能力再做行為上的抗爭。劣幣逐良,冒名頂替,讓我們看見真金也以為是假貨,卻又把假貨奉為了神明。可悲!可嘆!

真正的文明離我們越來越遠,是封建強權刻意為之的結果,好讓他們那些邪惡的跳樑小醜登上歷史的舞臺長袖善舞。

二、短衣幫的嘲諷

“我”在咸亨酒店當差,平時掌櫃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但只要孔乙己來店,“我”倒可以輕鬆地笑幾聲。

在嚴格的等級制度和沉悶的空氣裡,唯有孔乙己能為“我”帶來一絲輕鬆。真正的文化帶給我們思想上的清明和自由,永遠都是那樣彌足珍貴。現在不是也有人說,房貸和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細細品讀了《論語》,結果自己不焦慮了嗎?真正的思想,不管在哪裡,只要你接近它,你就會受益,它不因你捧高就驕傲,不因你輕視就低賤。但在這裡,孔乙己雖不自賤,他卻是卑微的。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人們知道孔乙己以自己是讀書人為榮,視讀書如命,但孔乙己一到店,就有人故意戳他傷痛引人發笑:

“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

“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

……

我們與真正的文化的隔膜到底有多遠,竟是讓我們如此的視而不見,進而輕易的踐踏?人性的悲劇不在於你有多邪惡,而在於你有多愚蠢還不自知。世上沒有哪一種溝通有比救贖一群自以為聰明的人更難的了。這是孔乙己的絕望,也是魯迅的絕望。

短衣幫是被封建強權愚弄的大多數人,但他們卻自以為聰明,愚弄真正文化的精神使者孔乙己。到最後,

到底是誰在嘲諷誰,誰在愚弄誰呢?!

三、“我”的厭

“我”十二歲起,就到咸亨酒店當差,樣子太傻,又不夠機靈,自是不受當權者們待見,主顧們見“我”老實,也覺得“我”好欺負,“我”在咸亨酒店的日子並不好過。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受人排擠嘲諷,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和“我”這個邊緣人說話,打算把他文化的思想對“我”進行稍微的啟蒙。他問“我”:

你讀過書麼?你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麼寫?

接著便熱心地教“我”:

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

可“我”呢,對他總是淡淡的,覺得跟他親近也是一種恥辱,畢竟眾人對他的嫌惡是有目共睹的,與他親近,無異於是對“我”的一種玷汙。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明明在孔乙己來時,“我”可以感到一種少有的輕快,但心理上仍拒絕靠近他、瞭解他。這種畫地為牢的隔膜,永遠讓“我”觸摸不到文化的邊風,只以自己被騙的經驗在心裡築起高牆,讓對方沒有辦法對“我”滲透半分。

“我”這種頑固的思想,不僅讓“我”隔絕了孔乙己的好意,還隔絕了“我”的自我成長,甘心做一個愚笨又不討喜的奴才。世俗的偏見,如一堵厚厚的牆,隔開了少年與文化的距離,使文化的甘露始終也滴不進一個年輕人的心裡。

四、小孩子的怕

更小的孩子,也是如大人一樣,愛趕熱鬧的。孔乙己一來,就有了笑聲,他們就跑來湊熱鬧,但也是如大人一樣,故意圍住了孔乙己打趣。孔乙己無奈,只有給他們一人一顆茴香豆吃,可孩子們吃完不走,仍眼巴巴地望著他的碟子。

小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最強的,在兒時接收文化知識也是最快的,但他們整日嘻嘻哈哈,到處闖禍搗蛋,哪裡有事就往哪鑽,佔了便宜討了乖便速速開溜。他們眼裡沒有文化知識,沒有孔乙己,有的只是他手中的豆――可以吃的東西。他們如一群嗜血的蒼蠅,嗡嗡個不停,卻不想學點有用的知識,當孔乙己用手罩住碟子說“多乎哉?不多也”,他們也趕快被嚇跑了。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原來文化知識在他們心裡如洪水猛獸,是那種可以奪去他們快樂的、令他們害怕的東西。是什麼灌輸了他們這樣的思想?又是誰灌輸了他們這樣的思想?!

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教化思想,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生觀!那是生活在他們身邊的人用每一個活生生的行動教會他們的。

人生七宗罪,貪嗔痴恨愛惡欲,無一不是自毀之舉,但唯有文化精神,能救人於水火,驅逐罪惡控制慾念,孔乙己是中華民族最後的根,但人們卻對他避之不及,唯恐被他纏上。他年邁身殘,卑微地蕭瑟在牆角,即將消彌,但他拼盡了他所有的力氣,等待著救贖。

我們離我們中華民族真正的文化精神到底有多遠,讓我們對他竟隔膜如此,相見卻不相識?他口中的知乎也者,我們半懂不懂;他的名字,我們不知;連他的綽號,我們也半懂不懂!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一個民族,丟失了自己真正的文明,不管身體如何健碩,都不過是淪為別人當槍使的傻子;沒有自己真正的精神內核,再富有也只是個沒有教養的粗漢,只能為別人做嫁衣裳。可幸的是,現在我們終於意識到我們文化的重要性,到處開始了誦讀經典、挖掘經典的講座,於是,孔乙己活了,他不再是那個又髒又朽的孤老頭子了,他煥發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以更年輕的姿態站在我們面前,引領著我們朝著一個又一個世紀難題邁進。

王者歸來,他永立潮頭;乘風破浪,他矢志不渝。接近真正的文化精神,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忠貞不渝的堅守,要我們每一個人熱忱的付出,切莫以冷漠的姿態讓他自生自滅,受盡外強凌辱。

在文中,孔乙己是不被人理解的,他是在短衣幫中唯一一個站著喝酒卻穿著長衫的人,他是讀書人中唯一一個讀書卻偷書的人,那時的他既放不下精神的堅持融入讀書人的群中,又放不下外在的堅持融入勞動人民的群中,註定了他深刻的孤獨與悲哀。

但現在正是因為他忍住了這樣一份深刻的孤獨,用他的悲哀撐起了中華民族文化真正精髓的命脈,讓我們得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將這傳承,將這發揚光大,“和諧社會”和“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命題的提出,便是對儒家仁政和周禮規範的再造奇蹟。攜手共進,我們可再創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