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古代禮儀持什麼態度?對我們今天的學生“禮儀教育”有什麼啟發?

王營評教育


其一,孔子認為古代禮儀是

社會迴歸和諧的鑰匙,也是修行儒學的途徑。其二,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孔子強調禮儀得體,文質相當。

孔子重視禮儀,傾其一生致力於“克己復禮”。克己,剋制私心、私慾,很好地約束自己;復禮,即恢復禮儀,因襲禮制,以及相應的接人待物的禮數等。孔子所講的禮,主要是周禮。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顯然,孔子推行周禮並不是最終目的,周禮只是實現終極目的的手段和路徑。孔子的真正目的是實現“仁”,使社會達到和諧有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禮,是孔子要求學生、門人的行為方式。因此禮儀是孔子思想的外在體現,也是表象的。

正因為禮儀是外在表象,所以禮儀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等等,都有許多禮儀。

縱觀孔子禮儀,並非迎來送往的繁枝縟節,而是從封建宗法制直至國家建設和社會架構。既有禮節性的內容,也有管理、協調乃至變通的治理因素。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君子的禮儀既關乎個人行為,也關乎社會責任,因此孔子要求每個人都要認真踐行,都要做好。

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是全民性和全時性的,從君王大臣到平民,並且貫徹始終。尤其是居高位者,應該成為百姓的表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賢能之人的先進性和示範性,會在社會上起到積極作用。

孔子試圖通過“禮儀”來實現他所說的“仁”的理想境界,人與人之間都能親善,社會和諧。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仔細體味這一段話,你會發現:孔子所主張的禮儀不是刻板的、一成不變的。相反,孔子的禮儀是有開拓性和時代特色的。這也正是孔子儒學保存鮮活生命力的表現。

孔子被後人稱作“至聖先師”,歷朝歷代也開始了將儒學神化、變為己用的過程。以我個人觀點,宋代的程朱理學對儒學研究有突出貢獻,但是破壞也最大。尊孔,進而將孔子所倡導的思想按照禮儀的外殼來程式化,

程式化勢必僵化。

學習傳統文化,應該抓住精髓。切不要機械地學。

今天的學生學習禮儀,可以簡單習知一點歷史和傳統文化。古代禮儀,是中華文化上追本溯源的敲門磚。

同時,孔子所倡導的禮儀只是儒學思想的外在表象,其內核是“仁”,構建和諧社會。通過學習禮儀,努力使自己的行為不偏不倚,中庸,止於至善,做的恰到好處。如果學到位,孔子的禮儀還是我們前進的問路石。

我是履和齋史話,以上是我對孔子禮儀話題的一些認識,歡迎大家品評、指導


履和文化吧


孔子之禮,表面看是“禮儀”,實則是禮儀背後的那個——

理!

《論語》中多處提到孔子對禮儀的論述,孔子晚年還編修了《禮記》,於是人們就想到了孔子要恢復周朝的禮,治理春秋禮崩樂壞的不堪局面,殊不知,孔子要恢復的卻是禮儀背後那個能夠代表宇宙(莫往自然界的宇宙想)萬物規律的“天理”!

《論語》有一句名言“君子不器”,君子且不器,何況聖人孔子!形而下者謂之器,禮儀是什麼,禮儀是形而上嗎?當然不是!那大聖人孔子為什麼畢一生之力去搞一個“周禮”,難道孔子不知道這是個形而下的工程?

孔子借“禮”說“理”,是在講人人心中本有的那個“天理”,(天是天然,不是我們頭頂上的天,也不是物理上的宇宙)。這個天理,就是道,孔子五十歲知了天命,就是知了這個天理,就是悟了這個道!

《道德經》里老子說“使民不爭”、“以百姓為芻狗”,今人就把民、百姓解釋為人民、老百姓,殊不知老子說的民和百姓都是心內的事!聖人說事,往往不用直語,而善用比喻和隱晦之語,老子不知道道該叫什麼,就單反覆進行比喻,又是道衝,又是穀神,又是玄牝,又是寂兮又是湛兮又是廖兮。在這方面,釋迦更是個大拿,他把一個悟道,完全說成了一個大神話,又是西方極樂又是淨土又是彼岸。而我們就依文解義,聖人寫什麼我們就信什麼,完全不懂聖人的文字只不過是“指月之指”,文字不過是表義,月亮才是真實義。學習儒釋道,凡是沒有讀懂文字背後真實義的都是沒有真正學明白的!

到宋代,儒學家才徹底搞明白了孔子說的“禮”實際上是“理”,於是就有了“存天理”之說,發展到明代王陽明更直接了當說“心即理”,天理即是良知,於是又提出“致良知”

今天的禮儀教育,重在外形,穿一身漢服,教一個鞠躬拱手作揖,以為就是教授了禮儀,何等膚淺!真正的禮儀教育,要通過“致禮”而“致理”!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國文書院院長韓全義


一、“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是禮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孔子身處的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臣弒君,下反上,諸侯爭霸,生靈塗炭。所以,孔子提出要“克己復禮”,即希望諸侯們能剋制一己私慾,不要動輒發動戰爭,恢復以周天子為天下至尊的禮制,使得天下安寧太平。同時,孔子主張君主對老百姓要有“仁愛”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得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從而實現世界“大同”,即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這在兩千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主張。為此,孔子專門編訂了《禮經》《樂經》,成為幾千年來中華子孫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二、當前,對青少年開展禮儀教育,事關建設富強、文明的和諧社會。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是說,“禮”最大的作用,是建立以和為貴的和諧社會,先代聖王的治道,好就好在以禮治天下。孔子又說:“不學禮,無以立”,強調禮儀教育關乎青少年將來能否立身的大事。當今獨生子女較多,不少家庭全家人圍著一個小孩轉,重視青少年的禮儀教育,迫在眉睫。禮儀教育要抓早、抓細、抓實,讓他們從小懂禮節,知規範,守規矩。步入社會後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敬畏法紀。所以說,孔子深厚的禮制思想,在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今天,仍然是我們寶貴的思想資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